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佛 → 髴佛”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漢語大詞典》:梵册
亦作“ 梵策 ”。 佛教典籍。 宋
俞文豹 《唾玉集·无佛论》:“﹝ 张商英 ﹞尝见梵册整齐,叹吾儒之不若。” 明
沈德符 《野获编·鬼怪·奇鬼》:“余问之学佛人云,此名拱尸鬼,然徧考梵册不得。” 清 褚人穫
《坚瓠八集·十空曲》:“ 尤悔庵 先生
《驻云飞·十空曲》:扰扰匆匆,遮莫晨鷄与暮鐘。梵策无须唪,公案何劳颂。”
《漢語大詞典》:顶生王(頂生王)
佛教传说有 善住王 ,登王位八万四千岁时,头顶生一肉疱,不以为患,满十月,疱即开剖生一童子,其形端正奇异,父王欢喜,因名 顶生 。既长为 金轮王 ,征服四天下,谋为 忉利天帝 ,不成,遇恶病而死。后身为 释迦佛 。佛教有
《顶生王故事经》。参阅
《大般涅槃经》卷十二。
《漢語大詞典》:净头
1.谓出家人剃去头发。
2.佛教僧职。寺院中管清洁工作的职事僧。
《漢語大詞典》:即色空
东晋 佛教般若学派“六家七宗”之一, 支遁 所创。谓“色”(物质现象)都是因缘假合而生起的,没有独立的实体,自性是“空”。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义解一·于法开》:“﹝ 于法开 ﹞后移 白山 灵鷲寺 ,每与 支道林 争即色空义。”
《漢語大詞典》:静谛(静諦)
佛教语。指佛教的“真理”、“实理”。 清
赵翼 诗:“一编闲读
《首楞严》,后夜鸡鸣静諦拈。”
《國語辭典》:戒尺 拼音:jiè chǐ
1.旧日塾师惩责学生所用的镇尺。也称为「戒方」。
2.戒坛上和尚说戒时的法器,为两块小木,一俯一仰,可相击使鸣。
《國語辭典》:戒方 拼音:jiè fāng
旧日塾师惩责学生所用的镇尺。清。李渔《比目鱼。改生》:「戒方终日不离头。」也称为「界尺」、「戒尺」。
《國語辭典》:红教(紅教) 拼音:hóng jiào
西藏佛教宗派宁玛派的俗称。因戴红帽,故称为「红教」。
《漢語大詞典》:起坛(起壇)
谓佛教僧尼设置戒坛,举行法事。 柴萼 《梵天庐丛录·尼》:“ 五代 之时,僧尼同坛受戒,弊竇滋多,不堪齿及。 宋 开宝 五年,詔尼本寺起坛,各自受戒。由是男女有别,不相混杂。”
《國語辭典》:哪吒 拼音:nuó zhà
佛教故事中的神仙。演化于小说中,有折骨肉还父母,现身为父母说法的故事。也称为「哪吒三太子」。(北平音ㄋㄜˊㄓㄚˋ)
《漢語大詞典》:四苦
(1).佛教以生、老、病、死为四苦。见
《大乘义章》三。
(2). 南朝 宋 谢灵运 :“其竹则二箭殊叶,四苦齐味。”自注:“四苦,青苦、白苦、紫苦、黄苦。”这是说苦笋的外壳虽然颜色不同,但苦味是一样的。
《漢語大詞典》:三关语(三關語)
佛教临济宗施教,常常提出三个含有玄机的问题以启发门人,使其触而悟,称为三关语。例如 黄龙山 慧南禅师 即常以三语问僧人曰:“人人尽有生缘,上座生缘在何处?”“我手何似佛手?”“我脚何似驴脚?”世称“黄龙三关”。见
《五灯会元·石霜远禅师法嗣·黄龙慧南禅师》。 明 宋濂
《妙果禅师塔铭》:“师制行峻絶,有壁立万仞之意。每垂三关语以示人,多有不契其机者。”
《漢語大詞典》:燃顶(燃頂)
以香火烧灼头顶,表示虔诚。一种假借或误解佛教的“无义苦行”。
《宣和遗事》前集:“ 大观 四年,禁燃顶、炼臂、刺血、断指之类。” 宋
王明清 《挥麈后录》卷四:“奈何都民朝夕思念,燃顶炼臂,延颈跋踵,以望御车之尘也?”
《國語辭典》:僧伽蓝(僧伽藍) 拼音:sēng qié lán
谓佛教僧团所住的林苑。一般指佛教寺院。梵语saṃghārāma的音译。《四分律》卷一九:「舍夷城中诸妇女俱梨诸女人,持饮食至僧伽蓝中供养。」也作「伽蓝」、「僧蓝」、「僧伽蓝摩」、「僧伽蓝磨」。
《國語辭典》:梁皇忏(梁皇懺) 拼音:liáng huáng chàn
一种中国佛教的忏悔仪轨。梁武帝邀集当时高僧所制订。参见「梁皇宝忏」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