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佛 → 髴佛”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國語辭典》:经纸(經紙) 拼音:jīng zhǐ
用来抄印佛经的黄纸。《刘知远诸宫调。第一二》:「知远失绝天日表,两脸浑如经纸黄。」元。刘时中〈端正好。众生灵遭磨障套。倘秀才〉曲:「一个个黄如经纸,一个个瘦似豺狼。」
《漢語大詞典》:金字经(金字經)
指佛教经文。 唐
元稹 《清都夜境》诗:“闲开蘂珠殿,暗閲金字经。” 清
龚自珍 《丑奴儿令》词:“春来没箇关心梦,自懺飘零,不信飘零,请看牀头金字经。”亦省称“ 金字 ”。 唐
钱起 《猷川雪后送僧粲临还京时避世卧疾》:“斋到盂空餐雪麦,经传金字坐雪松。”
《漢語大詞典》:佛典
佛教的典籍。 郭沫若 《南冠草》第二幕:“我听 再生 说, 聚星 老表在这儿和妈讲话,是讲的佛典吗?”
《國語辭典》:三密 拼音:sān mì
佛教金刚乘所传身、口、意的修行方法。即身密、语密、意密三者。身密谓结手印,语密谓持诵咒语,意密谓观想本尊。唐。飞锡〈唐赠司空大兴善寺大辨正广智不空三藏和上影赞〉:「三密寂寥,九重哀悼。」
《國語辭典》:临济宗(臨濟宗) 拼音:lín jì zōng
中国佛教禅宗之一派。唐代禅师义玄从黄檗禅师得法后,在唐大中八年(西元854)到镇州,于滹沱河边建立临济禅院,举扬宗风,广接徒众。宗派也因寺而得名。弟子有灌溪志闻、宝寿沼、三圣慧然、兴化存奖等多人。到宋初,更分出黄龙、杨岐两支派。临济宗自义玄以来,门徒繁盛,未曾断绝,并东传日本。此宗接引学人的方法,单刀直入,机锋峻烈,从义玄以棒喝,到看话头,都是用迅雷不及掩耳的手段,剿绝思惟,使入无分别的境地。这是本宗的特色。
《國語辭典》:律宗 拼音:lǜ zōng
中国佛教宗派之一。以研习及传持戒律为主的宗派。可分成三系:一是道宣所传的南山宗。二是法砺所传的相部宗。三是怀素所传的东塔宗。后来相部、东塔两系逐渐衰微,只南山一系传承独盛,所以后来所谓的律宗,多指南山律宗。
《漢語大詞典》:叹佛(嘆佛)
谓佛教僧徒以偈文赞唱佛德。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续集·寺塔记上》:“寺主 元竟 ,多识释门故事,云 李右座 每至生日常转请此寺僧就宅设斋。有僧乙尝嘆佛,施鞍一具,卖之,材直七万。”
《漢語大詞典》:白毫相
如来 三十二相之一。佛教传说 世尊 眉间有白色毫毛,右旋宛转,如日正中,放之则有光明,名“白毫相”。
《佛藏经下·了戒品九》:“ 如来 灭后,白毫相中百千亿分,其中一分供养舍利及诸弟子……设使一切世间人皆共出家,随顺法行,於百毫相百千亿分,不尽其一。”
《法华经句解·序品》:“尔时,佛放眉间白毫相光。”亦省作“ 白毫 ”。 南朝 梁简文帝 :“慧雨自垂,仁风永扇。照耀白毫,半容月面。” 唐
白居易 :“白毫大光,应念来感。” 宋
苏轼 《书黁公诗后》:“灵颅隐白毫,锁骨埋青玉。” 明
梅鼎祚 :“倘然现白毫,仗诸品圆明照。”
《漢語大詞典》:非量
佛教因明(逻辑学)用语。与“现量”、“比量”合称“三量”。 章炳麟 《诸子学略说·论名家》:“五官感觉,惟是现量,故曰五官簿之而不知。心能知觉,兼有非量、比量。”
《漢語大詞典》:恶叉(惡叉)
(1).树名。其子必三颗同一蒂。佛教以喻惑、业、苦。
《翻译名义集·五果》:“恶叉,树名,其子似没石子,生必三颗同蒂,喻惑、业、苦三同时具足。”
《楞严经》卷一:“佛告 阿难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业种自然,如恶叉聚。”
(2).凶恶。
《全元散曲·满庭芳》:“心恶叉偏毒最狠,性搊搜少喜多嗔,百般的都难亲近。”
《漢語大詞典》:依皈
皈依。佛教谓身心归向佛门。 清
陈梦雷 《丁巳秋道山募建普度疏》:“大聚僧伽,广宣接引。使长往幽魂,悟真空而解脱;含冤滞魄,识业报而依皈。”参见“ 皈依 ”。
《國語辭典》:皈依 拼音:guī yī
归信佛教。唐。李颀〈〉诗:「始觉浮生无住著,顿令心地欲皈依。」
《漢語大詞典》:信器
即信具。指佛教禅宗传法的衣钵。 唐
刘禹锡 :“不有信器,众生曷归?” 清
周亮工 《书影》卷十:“六祖衣传自 达磨 ,本西方诸佛授法信器,乃西域屈昫布缉木棉为之。”参见“ 信具 ”。
《漢語大詞典》:信具
佛教禅宗传法,授衣钵以为凭信,因称衣钵为信具。 唐
柳宗元 《曹溪第六祖赐谥大鉴禅师碑》:“ 大鉴 始以能劳苦服役,一听其言,言希以究,师用感动,遂受信具。循隐 南海 上,人无闻知。”
《漢語大詞典》:修证(修證)
佛教称修行证理为修证。证理,证悟真理。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神仙鬼怪》:“此汝前身也,由汝误念,堕此。勉自修证,勿沦苦海。” 明
陈汝元 《金莲记·昼锦》:“九品青莲,修证何妨并蒂。”
《漢語大詞典》:焰摩
亦作“燄摩”。 梵语译音。佛教谓主管地狱之王,通常称为 阎罗 。 康有为 《寄赠王幼霞侍御》诗:“ 燄摩 欢乐非非想, 博望 幽忧故故疑。”
《国语辞典》:共业(共业) 拼音:gòng yè
1.数人共有的产业。如:「这家公司是他们兄弟三人的共业。」
2.佛教用语。指会造成群体每个分子共同报应的业力。《
阿毗达磨俱舍论》卷六:「其增上果亦业所生,何得共受?共业生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