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佛 → 髴佛”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國語辭典》:信香 拼音:xìn xiāng
旧时以香为信使,可以把愿望传达给神明,故称为「信香」。《三国演义》第八九回:「次日,孔明备信香礼物,引王平及众哑军,连夜望山神所言去处,迤逦而进。」
《國語辭典》:信鼓 拼音:xìn gǔ
佛教礼忏时,为唤起虔敬信仰之心而击打的鼓器。唐。
崔曙 〈〉诗:「然灯见栖鸽,作礼闻信鼓。」唐。刘禹锡〈〉诗:「宾閤缁衣占,书堂信鼓鸣。」
《漢語大詞典》:二藏
(1).佛教大藏经的简单分类法。即声闻藏(小乘经)和菩萨藏(大乘经)。 隋 慧远
《大乘义章》卷一:“唯方广部,是菩萨藏;餘十一部,是声闻藏。佛为声闻、菩萨行出苦道,説修多罗;结集经者,集为二藏:声闻所行为声闻藏,菩萨所行为菩萨藏。”
(2).指佛藏与道藏。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九流绪论中》:“
《隋志》倣
《汉书》,道家列於九流,而神仙符籙,列於二藏,其名悉不著録。”
《漢語大詞典》:造因
制造因缘。佛教轮回说认为善因得善果,恶因得恶果。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二》:“颠倒纠缠,皆缘一念之妄起。故佛言一切众生慎勿造因。”
《中国近代思想史参考资料简编·论支那立宪必先以革命》:“他日革命之结果若何,一视於今之仁人志士之造因若何。”
《漢語大詞典》:译场(譯場)
古代翻译佛教经籍的机构。有由私人和团体组织者,有以国家之力设立者。分工甚为细密,有译主、笔受、度语、证梵、润文、证义、校勘、监护等项。 吕澂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序论》:“ 唐 代译经,为了翻译的谨严,译场设有专职的‘证义’,以审查译出的佛典,是否表达清楚。”
《国语辞典》:人非人 拼音:rén fēi rén
佛教用语:(1)人类和非人类的众生。《
长阿含经》卷一:「人非人不娆,此诸佛常法。」(2)天龙八部之一。即紧那罗,为歌乐之神。(3)天龙八部的总称。
《国语辞典》:觉他(觉他) 拼音:jué tā
佛教用语。既已自觉,又教授佛法使他人了悟,脱离生死轮回之苦,称为「觉他」。
《漢語大詞典》:鬼教
(1).鬼神的指示。
《三国志·蜀志·张裔传》:“乃以 裔 为 益州 太守,径往至郡。 闓 遂趦趄不宾,假鬼教曰:‘ 张府君 如瓠壶,外虽泽而内实麤,不足杀,令缚与 吴 。’”
(2).旧时对佛教的侮称。
《魏书·李瑒传》:“於时民多絶户而为沙门, 瑒 上言:‘三千之罪,莫大不孝,不孝之大,无过絶祀,安有弃堂堂之政,而从鬼教乎!’”
《明史·石天柱传》:“宠信番僧,从其鬼教。”
《漢語大詞典》:金尘(金塵)
(1).被风卷起的呈云雾状的沙尘。因其色黄,故称。 晋
王嘉 《拾遗记·岱舆山》:“南有平沙千里,色如金,若粉屑,靡靡常流,鸟兽行则没足。风吹沙起若雾,亦名金雾,亦曰金尘。”
(2).佛教衡量长度的单位名。
《阿毘达磨俱舍论·分别世品》:“极微为初,指节为后,应知后皆七倍增,谓七极微为一微量,积微至七为一金尘,积七金尘为水尘量。”
《漢語大詞典》:顿修(頓修)
佛教语。指佛教禅宗顿悟佛果的修行方法。
《坛经·顿渐品》:“自性自悟,顿悟顿修,亦无渐次。” 元
邓文原 《重刻〈禅源诠〉序》:“至於空宗、性宗之别,顿修、渐修之殊,莫不会其指归,开示正觉。”参见“ 顿悟 ”。
《國語辭典》:顿悟(頓悟) 拼音:dùn wù
佛教用语:(1)谓在一时间證得真理。《五灯会元。卷四。荐福弘辩禅师》:「如来出世为天人师,善知识随根器而说法,为上根器者开最上乘顿悟至理。」(2)證悟一切现象都无真实的生灭变化。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南朝梁。刘孝标。注:「法师研十地,则知顿悟于七住。」
《漢語大詞典》:四食
佛教称食有四种:一、段食;二、触食;三、思食;四、识食。或称:段食、更乐食、念食、识食。见
《法苑珠林》卷一一八。
《漢語大詞典》:信具
佛教禅宗传法,授衣钵以为凭信,因称衣钵为信具。 唐
柳宗元 《曹溪第六祖赐谥大鉴禅师碑》:“ 大鉴 始以能劳苦服役,一听其言,言希以究,师用感动,遂受信具。循隐 南海 上,人无闻知。”
《漢語大詞典》:显密(顯密)
(1).谓官位显赫而参与机密。
《南史·谢晦传》:“弟年始三十,志用凡近,位任显密,福过灾生。”
(2).指佛教显、密二教派。 宋 赞宁 等
《宋高僧传·译经三·唐京师满月》:“此务所司,先宗译主,即賫叶之三藏明练显密二教者充之。” 清
龚自珍 《诵得生净土陀罗尼记数簿书后》:“显密不二门,此陀罗尼即一切陀罗尼,诵之即是诵大小
《弥陀》诸经,即是诵
《法华经》,亦即是诵一切经,十方三世佛经。”
《漢語大詞典》:神要
谓佛教宗旨。 晋
严隐 书:“君子弘道,厚文无施,是用释笔,归于神要。” 南朝 宋 郑道子 :“余坠弱丧,思拔沦溺,仰寻玄旨,研求神要。”
《国语辞典》:肇论(肇论) 拼音:zhào lùn
书名。佛教典籍,后秦僧肇著,一卷。现行的本子,除卷首载的宗本义外,内容包括〈物不迁论〉、〈不真空论〉、〈般若无知论〉、〈涅槃无名论〉四篇。本书多处表现魏晋南北朝时期,以老庄理解佛教思想的特质,在中国佛教发展上具有重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