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佛 → 髴佛”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國語辭典》:忏法(懺法) 拼音:chàn fǎ
佛教徒修习忏悔所依据的仪轨。清。钱谦益〈华严忏法序〉:「圣天子圣轮御世,崇信大乘,方以华严法界含摄群生,而木君表章忏法,实维其时。」
《国语辞典》:金刚经(金刚经) 拼音:jīn gāng jīng
佛教典籍。一卷。全名为《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有六种汉译本,以鸠摩罗什译本最流行。内容主要在阐明般若空义。在般若经典中,其流行程度仅次于般若心经。禅宗从五祖弘忍以来特别重视此经。本经除汉译本外,尚有梵文本和藏译本传世。中、日注疏数百种。
《漢語大詞典》:五轮(五輪)
(1).即五体。 唐 慧琳
《一切经音义》卷四四:“五轮者谓左膝、右膝、左手掌、右手掌、头顶,是为五轮。五处皆须至地,虔诚作礼。常以此五处至地礼敬三寳,当来成佛之时,五处皆有千辐轮相显现也。”
(2).佛教谓眼有血、风、气、水、肉五轮。因用以指眼睛。 宋
苏轼 《赠眼医王彦若》诗:“吾於五轮间,荡荡见空曲。”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眼有五轮》:“按
《龙树王菩萨论》有‘五轮,血、风、气、水、肉’。五轮应五臟也。”
(3).指佛手掌五指。
《楞严经》卷一:“即时如来举金色臂,屈五轮指。” 清
周亮工 《佛手拑》诗:“遥识五轮宣示意,云中金色软如绵。”
《漢語大詞典》:迦罗(迦羅)
(1).佛祖诞生地“ 迦维罗卫 ”的省称。 明
沈受先:“玉杯盛露冷,琼树带清香,似西方 迦罗国 梵王觉悟深颜色相。”
(2).梵语音译。微量名,一毛的百分之一;事物最小的部分。
(3).梵语音译。实时,世间之时。佛教二时之一。
《漢語大詞典》:果位
佛教名词。谓修行得道已证正果之位。与“因位”对言。 宋
蔡绦 《铁围山丛谈》卷五:“今人动自负道家真伯, 释氏 果位,恐悉过矣,得不勉旃!”
《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八:“今生更復勤修精进,直当超脱玄门,上证大觉,后来果位,当胜前生,这是正理。”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五:“且於 宗喀巴 微行解衣时,见有山神奉衣护卫,知已证果位,遂共礼拜称弟子。”
《漢語大詞典》:像季
佛教指像法的末期。 唐
刘禹锡 《送慧则法师归上都因呈广宣上人并引》:“释子 慧则 ,生於像季,思济刼浊,乃学於一支,开彼羣迷。”参见“ 像法 ”。
《漢語大詞典》:像法
佛教语。正、像、末“三时”之一。谓佛去世久远,与“正法”相似的佛法。其时道化讹替,虽有教有行而无证果者。“像法”的时限说法不一。一般认为在佛去世五百年后的一千年之间。见
《大集经》。 南朝 宋 谢灵运
《山居赋》:“析旷劫之微言,説像法之微旨。”:“自 觉王 迁谢,像法流行,末代陵迟,渐以亏滥。” 宋
王禹偁 :“像法修明,緇徒整戢。” 清
龚自珍 《支那古德遗书序》:“晚 唐 以还,像法渐谢,则有斥经论用 曹溪 者,则有祖 曹溪 并失夫 曹溪 之解行者,愈降愈滥,愈诞愈易。”
《漢語大詞典》:护世(護世)
佛教语。守护世界。佛教因四天王居 须弥山 之半腹,各护其一天下,故称四天王为“护世”。
《维摩经·方便品》:“若在护世,护世中尊,护诸众生。” 唐
元稹 《大云寺二十韵》:“现身千佛国,护世四王军。”参见“ 四天王 ”。
《漢語大詞典》:四天王
佛经称 帝释 的外将,分别居于 须弥山 四埵,各护一方,因亦称护世四天王。东方 持国天王 (名 多罗吒 ),身白色,持琵琶;南方 增长天王 (名 毗瑠璃 ),身青色,执宝剑;西方 广目天王 ( 名毗留博叉 ),身红色,执羂索;北方 多闻天王 ( 名毗沙门 ),身绿色,执宝叉。旧时寺庙山门两旁多塑四天王像,身形高大,面目狰狞,又称四大天王。俗称四大金刚。参阅
《法苑珠林》卷五三、
《三界诸天会名》、
《经律异相》卷一
《四天王》。
《国语辞典》:苦业(苦业) 拼音:kǔ yè
佛教用语。会带来烦恼的行为。《
杂阿含经》卷四九:「苦业及果报,二俱生净信,受持于正见,是则生天路。」
《國語辭典》:信女 拼音:xìn nǚ
在家的女性佛教徒。南朝梁。简文帝〈菩提树颂〉:「信女百味之初,诸天四钵之状。」《初刻拍案惊奇》卷六:「贾门信女巫氏,情愿亲诵白衣观音经卷,专保早生贵子,吉祥如意!」
《漢語大詞典》:素毫
(1).指毛笔。 清
吴伟业 :“ 上林 花鸟写生綃,禁本 钟 王 点素毫。” 清 湘灵子
《轩亭冤·喋血》:“蘸素毫,拟硃票,案情曲折心儿恼。”
(2).即白毫。如来三十二相之一。佛教传说世尊眉间有白色毫毛,右旋宛转如五 须弥山 ,放之则有光明。初生五尺,成道时一丈五尺,名白毫相。见
《观无量寿佛经》。 南朝 梁 沈约
《瑞石像铭》:“素毫月举,腾光於梵室;妙趾神行,布武於椒殿。”
《國語辭典》:莲邦(蓮邦) 拼音:lián bāng
西方极乐世界。根据佛经记载,此世界的众生都是以莲花化生的方式诞生,故称为「莲邦」。
《漢語大詞典》:垂迹(垂跡)
佛教谓佛、菩萨从本体上示现种种化身,济度众生。 晋 僧肇 :“幽关难启,圣应不同,非本无以垂跡,非跡无以显本,本跡虽殊,而不思议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