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佛 → 髴佛”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漢語大詞典》:说法台(説法臺)
佛教讲道的高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一回:“过来人具广长舌,挥麈间登説法臺。”
《漢語大詞典》:绕佛
环绕着佛或佛像兜圈子。佛教以此表示对佛的敬信之情。《法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言语未竟,女忽然现,稽首作礼,遶佛三帀。”
《漢語大詞典》:金刚杵(金剛杵)
原为古 印度 的一种兵器,佛教密宗也采用作为表示摧毁魔敌的法器。用金、银、铜、铁等为之,长八指到十二指,中间为把手,两端有独股、三股、五股等的刃头。
《法苑珠林》卷四:“前风轮坚固不可沮坏,有 大洛那力 人以金刚杵击之,杵碎,风轮无损。” 许地山
《空山灵雨·愿》:“愿你为降魔金刚杵,能破坏一切世间诸障碍。”亦省称“ 金刚 ”。
《大日经》卷一:“一切持金刚者,皆悉集会。”
《漢語大詞典》:密谛(密諦)
佛教谓微妙而真实的法门。 明
屠隆 《綵毫记·颁诏云梦》:“奴家归纔三日,到得 庐山 ,幸遇 腾空 尊师,他许我道骨可成,人缘未断,且暂回家,潜修密諦,后会有期。” 清
周亮工 《书影》卷六:“ 吴 门有神降于乩,自言 天台泐子 , 智者大师 之弟子,转女人身堕度者,摄入无叶堂中,教修四仪密諦,往生西方。”
《漢語大詞典》:佛戒
佛教的戒律。有五戒、十戒、五百戒等。
《隋书·经籍志四》:“ 魏 黄初 中,中国人始依佛戒,剃髮为僧。”
《国语辞典》:安乐国(安乐国) 拼音:ān lè guó
1.佛教经典所叙的西方极乐世界。赞阿弥陀佛偈:「愿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
2.世外桃源。如:「这里堪称是理想的安乐国。」
《國語辭典》:转世(轉世) 拼音:zhuǎn shì
佛教指原先的生命结束,再投生成另一个新的生命体。《初刻拍案惊奇》卷七:「盖玄宗是孔升真人转世,所以一心好道。」《儒林外史》第二四回:「和尚方才知道是他父亲转世,因向那人家哭著求告,施舍在庵里供养著。」
《漢語大詞典》:七众(七衆)
佛教按受戒程度和修行方式将信徒划分为七种。其中出家五种,在家二种,合称七众。
《大智度论》卷十:“佛弟子七众:比丘、比丘尼、学戒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优婆塞、优婆夷是居家,餘五众是出家。” 南朝 陈
徐陵 《东阳双林寺傅大士碑》:“七众攀号,哀踰青树。” 唐 道宣
《统略净住子净行法门序》:“以三归七众,制御情尘。”
《漢語大詞典》:佛旨
佛教教义。 唐
陈鸿 《东城老父传》:“﹝ 贾昌 ﹞遂长逝息 长安 佛寺,学大师佛旨。”
《漢語大詞典》:法数(法數)
(1).法度术数。
《管子·形势解》:“以规矩为方圜,则成;以尺寸量长短,则得;以法数治民,则安。”
《荀子·富国》:“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众庶百姓则必以法数制之。” 宋
曾巩 :“顾初至时,遇在势者横逆,又议法数不合,常恐不免於构陷。”
(2).佛教指按数字对教义的分类,如三界、四谛、五蕴、六度、八正道、十二因缘、五位七十五法等。也称名数。 汤用彤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一分第四章:“ 安公 谓 世高 似撰
《四諦》、
《十四意》、
《九十八结》诸经,已见其对 汉 人説经即依法数。”
《國語辭典》:界尺 拼音:jiè chǐ
划直线或镇纸的文具。《醒世恒言。卷二一。吕洞宾飞剑斩黄龙》:「手拿一界尺,打得先生头上一个疙瘩,通红了脸。」也称为「戒方」。
《漢語大詞典》:由准氏(由準氏)
界尺的别称。 宋
陶谷 《清异录·畦宗郎君》:“ 欧阳通 善书,修饰文具,其家藏遗物尚多,皆就刻名号:砚石曰紫方馆……界尺曰由準氏。”
《漢語大詞典》:觉场(覺場)
佛教道场。即佛寺。《西湖佳话·灵隐诗迹》:“山门紧对着巉崖峭壁,门上一匾是‘絶胜觉场’,係 葛洪 写的。”
《國語辭典》:比丘尼 拼音:bǐ qiū ní
佛教用语。女子出家受具足戒者的通称。梵语bhikṣuṇī的音译。《大宝积经》卷一:「贪著美味,受比丘尼劝化饮食。」唐。
韩愈 :「陇西李氏,生男辄死,卒无子。女一人,学浮屠法,不嫁,为比丘尼云。」也译作「苾刍尼」。
《國語辭典》:八苦 拼音:bā kǔ
佛学上指世间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盛阴等八种苦果。《大般涅槃经。卷上》:「汝等当知此八种苦及有漏法。以逼迫故,谛实是苦。」
《漢語大詞典》:钵袋(鉢袋)
亦作“钵帒”。犹衣钵。佛教中由师授徒表示传法的袈裟和钵。引申为传授下来的思想、学术、技能等。 宋 陆游
《别建安》诗之一:“三十年来云水僧,常挑鉢帒繫行縢。” 宋
陆游 《示子聿》诗:“我死汝应传鉢袋,勉持愚直报明时。” 清
查慎行 《得树楼杂钞》卷十五:“鉢袋,犹禪家所云衣鉢也。惟 放翁 诗常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