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佛 → 髴佛”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漢語大詞典》:佛天
(1).对佛的敬称。佛教徒认为佛的法力广大,能普济众生,故以天为喻。
《水浒传》第五回:“老汉从来敬信佛天三寳,虽是我庄上今夜有事,权且留师父歇一宵了去。”
《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四:“我昨日与伙计算账,多出三十两一项银子来。我就捨在此处修好了阁,一来也是佛天面上,二来也在此间留个名。”
《儿女英雄传》第三七回:“这都是佛天菩萨的保祐啊!”
(2).犹西天,即佛教所说的极乐世界。亦喻指景物极美之地。
《花月痕》第十一回:“只见白鷺横飞,垂杨倒挂,香风习习,花气濛濛,真是香国楼臺,佛天世界。”
《漢語大詞典》:演教
(1).传布教化。 唐
杨炯 :“君乘輜演教,佩紱临人,德被三城,风移五县。”
《明诗纪事己籤·王世贞》引 明 王世懋
《王奉常集》:“取材愈博,演教弥神。”
(2).指传布佛教教义。 唐
张正甫 《衡州般若寺观音大师碑铭序》:“自 腾 兰 之演教于中土,殆将千岁。”
《明史·外国传三·日本》:“ 祖阐 等既至,为其国演教,其国人颇敬信。”
《國語辭典》:造福 拼音:zào fú
为人创造幸福。如:「电灯的发明造福了人类。」
《漢語大詞典》:鹙子(鶖子)
佛教人名。指佛大弟子 舍利弗 。 宋
苏轼 《次韵张甥棠美述志》:“我今已习 鶖子 定,犹復晨朝怖头走。” 冯应榴 注:“
《心经》註: 舍利子 ,即 舍利弗 ,此云 鶖子 。于小乘十大弟子中,智慧第一,已得空定。” 明 屠隆
《昙花记·祖师说法》:“纵如摩醯异相,报尽还来,情见未忘,便如 鶖子 辩才,终非了义。”
《漢語大詞典》:海沤(海漚)
谓海中水泡。
《楞严经》卷六:“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佛教用水泡比喻生命的空幻。后以“海沤”比喻事物起灭无常。 唐
司空图 《二十四诗品·含蓄》:“悠悠空尘,忽忽海沤,浅深聚散,万取一收。”
《國語辭典》:救度 拼音:jiù dù
使脱离痛苦的环境。《京本通俗小说。西山一窟鬼》:「吴洪肉眼不识神仙,情愿相随出家,望真仙救度弟子则个。」《清平山堂话本。洛阳三怪记》:「只有一条路我交你走,若出得去时,对与我娘说听,多做些功德,救度我。」
《漢語大詞典》:一缘(一緣)
(1).佛教用语。一种机缘或因缘。《法华经玄义》卷一上:“一根一缘,同一道味。”《大集经》卷三八:“若心不动,行住坐卧,常係一缘。”
(2).表数量。用于袈裟。 南朝 梁 简文帝 :“蒙賚鬱金泥细衲袈裟一缘。”
《國語辭典》:提倡 拼音:tí chàng
对一种事物或风气的鼓励和倡导。如:「提倡民俗技艺」、「在电力不足,环境污染严重的现代,提倡节能减碳是有必要的。」《文明小史》第二二回:「只是目今所重的实业,晚生愚见,以为工艺也是要紧的,不知老前辈还肯提倡否?」
《漢語大詞典》:息言
(1).无言。佛教谓至理幽微,非言说能及。
《文选·王屮〈头陀寺碑文〉》:“是以掩室 摩揭 ,用启息言之津。” 刘良 注:“此言歛心於 摩揭之国 ,用开不言之道也。”
(2).停止言事。
《旧唐书·李渤传》:“ 渤 孤贞力行,操尚不苟合,而闒茸之流,非其沽激。至於以言摈退,终不息言。”
《國語辭典》:传衣钵(傳衣缽) 拼音:chuán yī bō
佛教中的禅宗以袈裟及钵代代相传,作为佛法传承的信證。后泛称学术技能的授受为「传衣钵」。《宋史。卷二四九。范质传》:「举进士时,和凝以翰林学士典贡部,览质所试文字,重之,自以登第名在十三,亦以其数处之。贡闱中谓之『传衣钵』。」
《漢語大詞典》:三驾(三駕)
(1).三次兴兵。:“三驾而 楚 不能与争。” 杜预 注:“三驾,三兴师。”
(2).指 北魏 时皇帝外出的三种车驾;大驾、法驾、小驾。
《魏书·礼志四》:“ 太祖 天兴 二年,命礼官桾採古事,制三驾卤簿。”
《北史·魏本纪》:“﹝ 拓跋珪 ﹞始制三驾之法。”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下:“望专委博学之士,检寻前代仪注及卤簿,令於三驾诸仗内,参定今来乘舆出入名件而严设仪卫之禁。”参阅
《魏书·礼志四》。
(3).佛教以羊车喻声闻乘,鹿车喻缘觉乘,牛车喻菩萨乘,称三驾。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归心》:“六舟三驾,运载群生。” 唐
王勃 :“四门幽闢,顾非相而迟迴;三驾晨严,临有为而出顿。”
《國語辭典》:鬼道 拼音:guǐ dào
1.邪门法术。《三国志。卷八。魏书。张鲁传》:「鲁遂据汉中,以鬼道教民,自号『师君』。」
2.鬼神所走的路。《史记。卷二八。封禅书》:「古者天子以春秋祭太一东南郊,用太牢,七日,为坛开八通之鬼道。」
3.佛教六道之一。指夜叉、罗刹、饿鬼等。
《漢語大詞典》:善业(善業)
佛教把身、口、意三方面的活动称为“三业”,这些“业”又分为善、不善、非善非不善三种,能引起善恶等报应。善业指五戒十善等善事之作业。
《三昧经》卷八:“况復造作善业者,随心所欲寧不成。” 宋
沈括 《梦溪笔谈·神奇》:“汝名已在死籍,今食吾药,勉修善业,当免此患。”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内臣职掌纪略》:“天佑中华,故使虎狼梟獍,皆知浄修善业,皈依三宝。”
《漢語大詞典》:劫烬(劫燼)
劫灰。佛教谓坏劫之末有水、风、火大三灾,劫烬即劫灾后的馀灰。 北周
庾信 :“设 重云 之讲,开 士林 之学,谈劫烬之灰飞,辨常星之夜落。” 唐太宗
《冬日临昆明池》诗:“石鲸分玉溜,劫烬隐平沙。” 唐
李绅 《题法华寺》诗:“色尘知有数,劫烬岂无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