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佛 → 髴佛”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漢語大詞典》:佛种(佛種)
佛教谓成佛之因。
《华严经·明法品》:“復次於众生田中,下佛种子,是故能令佛种不断。” 南朝 梁
沈约 :“此法既冥,则僧非佛种,佛种既离,则三宝坠于地矣。” 唐
法藏 《华严经探玄记》卷十一:“菩萨所行名为佛种。”
《漢語大詞典》:鬼趣
(1).即鬼道,佛教六道之一。 宋 宋□
《新编分门古今类事·懒瓒垂训》:“伏愿天回南瞩,泽赐下临。免至边城,白日便同於鬼趣;得归中夏,黄泉亦感于圣恩。”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藉金经懺悔,已脱离鬼趣。”
《醒世姻缘传》第三十回:“録离鬼趣之因,急就人间之乐。”参见“ 鬼道 ”。
(2).鬼界之气氛。 叶圣陶
《倪焕之》二五:“晕黄的电灯光照着从缺口间憧憧往来的人影,历乱,促迫,颇呈鬼趣。”
(3).谓崇尚怪谲的志趣。 清
钱谦益 《〈南游草〉叙》:“自近世之言诗者……鬼趣胜,人趣衰,变声数,正声微,识者之所深忧也。”
《國語辭典》:鬼道 拼音:guǐ dào
1.邪门法术。《三国志。卷八。魏书。张鲁传》:「鲁遂据汉中,以鬼道教民,自号『师君』。」
2.鬼神所走的路。《史记。卷二八。封禅书》:「古者天子以春秋祭太一东南郊,用太牢,七日,为坛开八通之鬼道。」
3.佛教六道之一。指夜叉、罗刹、饿鬼等。
《漢語大詞典》:三心
(1).谓心志不专一。
《晏子春秋·外篇上十九》:“ 婴 闻一心可以事百君,三心不可以事一君。”
(2).佛教谓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为三心。见
《金刚经》。 南朝 陈 徐陵
《长干寺众食碑》:“亦有三心未灭,七反餘生。应会天宫,就斋龙海。”
《国语辞典》:单提(单提) 拼音:dān tí
佛教用语:(1)佛教戒律,为四分律五篇之一、七聚之一。(2)情佛经所云一种轻罪,犯者经忏悔可除罪,不然死后将堕地狱等处。
《漢語大詞典》:再来人(再來人)
(1).佛教称再度转世皈依佛门的人。
《二刻拍案惊奇》卷一:“ 唐 朝侍郎 白乐天 ,号 香山居士 ,他是个佛门中再来人,专一精心内典,勤修上乘。”
(2).犹某某再世。多指后起之秀。 清
沈涛 《交翠轩笔记》卷二:“余髫年应童子试,中丞命背诵十三经……补博士弟子员,延誉公卿,有再来人之目。”
《漢語大詞典》:散华(散華)
(1).为供佛而散撒花朵。
《无量寿经》卷下:“悬繒然灯,散华烧香,以此迴向,愿生彼国。”
(2).佛教语。佛教称经之散文为“散华”。华,花。 隋 智顗
《法华经文句·序品》:“佛赴缘作散华贯华两説,结集者按説传之,论者依经申之。” 隋 吉藏
《法华义疏·序品之二》:“一者随国法不同,如 震旦 有序铭之文, 天竺 有散华贯华之説也。”
《國語辭典》:活句 拼音:huó jù
立意新颖,灵活生动的诗句。宋。严羽《沧浪诗话。诗法》:「须参活句,勿参死句。」
《漢語大詞典》:金襕(金襴)
佛教僧尼穿著的金色袈裟。
《古尊宿语录》卷二:“世尊传金襴外,别传何法?”
《漢語大詞典》:魔事
(1).佛教指成道的障碍。 南朝 梁武帝 之一:“酒是恶本,酒是魔事,檀越今日幸不可饮。”
《景德传灯录·天竺祖师》:“师儼然於坐,魔事随灭。” 清
龚自珍 《发大心文》:“脱令我今世适发善念,欲入正受,即有魔事,不得成就,便当知前生善根微浅,嬈善友故。”
(2).佛教指佛教之外的其他宗教的法事。
《太平广记》卷一百引
《神鬼传·张应》:“ 歷阳 张应 本是魔家,取佛家女为妇。妻病困,为魔事不差。妻曰:‘我本佛家女,乞为佛事。’”
《國語辭典》:革囊 拼音:gé náng
1.皮制的袋子。如:「这个手工缝制的革囊挺漂亮的!」《儒林外史》第一二回:「今日得便,已被我取了他首级在此。这革囊里面是血淋淋的一颗人头。」
2.指人的躯体。如:「我都一只脚踏进棺材的人了,面对国难,这身革囊还有什么好吝惜的?」《后汉书。卷三○下。郎顗襄楷列传。襄楷》:「天神遗以好女,浮屠曰:『此但革囊盛血。』遂不眄之。」
《漢語大詞典》:三论(三論)
(1).指所论三事。
《吕氏春秋·应言》:“ 魏王 将入 秦 , 魏敬 谓王曰:‘以 河内 孰与 梁 重?’王曰:‘ 梁 重。’又曰:‘ 梁 孰与身重?’王曰:‘身重。’又曰:‘若使 秦 求 河内 则王将与之乎?’王曰:‘弗与也。’ 魏敬 曰:‘ 河内 三论之下也,身三论之上也。 秦 索其下而王弗听,索其上而王听之,臣窃不取也。’王曰:‘甚然。’乃輟行。” 高诱 注:“三论,谓 河内 与 梁 及身也。”
(2).有
《齐论语》《古文论语》三种,合称“三论”。 三国 魏
何晏 《论语集解序》:“故有
《鲁论》,有
《齐论》。 鲁共王 时尝欲以 孔子 宅为宫,坏,得
《古文论语》……凡二十一篇,篇次不与 齐 鲁 论同。” 邢昺 疏:“此辨三论篇章之异也。”
(3).佛教三论宗所依据的经典,即
《中论》、
《百论》、
《十二门论》。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义解五·释元畅》:“又善於三论,为学者之宗。”
《陈书·徐孝克传》:“与诸僧讨论释典,遂通三论。”
《南史·傅縡传》:“ 縡 篤信佛教,从 兴皇寺 慧朗法师 受三论,尽通其学。”
《漢語大詞典》:四空
(1).四方的天空。
《宋书·乐志二》:“延八虚,闢四空。” 郑遥
《明月照高楼赋》:“四空迥而晃朗,九层屹而峥嶸。”
(2).佛教谓无色界的四处,即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又称四空天、四空处。 南朝 陈
徐陵 :“ 瞿曇 之师,有慙青目,既而四空妙定,熏修已成。” 吴兆宜 注:“
《大寳积经》:‘菩萨至於空处,脩习四禪。’” 章炳麟
《无神论》:“自此而上,復有夜摩、兜率诸天,乃至四禪四空,有多名号。”
《国语辞典》:四依 拼音:sì yī
佛教用语。面对听闻的教法有冲突或有疑义时,抉择佛法的四个依从的准则:一、依法不依人,谓依从真理,不依从人。二、依义不依语,谓依从佛法的思想内涵,不依从文字的表面意思。三、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谓依从佛陀最究竟的教说,不可舍弃前者依从权宜性的教法。四、依智不依识,谓依从了悟真理的智慧,不依从凡夫的认知。《
大方广十轮经》卷八:「依于四依,具四辩才。」也作「四依止」。
《国语辞典》:寿者相(寿者相) 拼音:shòu zhě xiàng
佛教上指众生死后,会在六道中投生的概念。《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众生相,无人相,无寿者相。」今多用以称老人的容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