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佛 → 髴佛”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共1328,分89页显示  上一页  24  25  26  27  28  30  31  32  33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化度
宿习
十界
功德水
水观
圆教
转依
兜率天
未了因
俗谛
那吒
生善
宿命
鬼母
宿根
《國語辭典》:化度  拼音:huà dù
教化众生,使渡越脱离苦海。唐。薛戎 游烂柯山诗四首之二:「只今成佛宇,化度果难量。」
《漢語大詞典》:宿习(宿習)
(1).谓长久地学习积累。 汉 王充 论衡·逢遇:“学不宿习,无以明名。”
(2).平素所学习的;预先诵习过的。册府元龟卷九五一引 宋 陶岳 五代史补:“ 郭忠恕 ,七岁童子及第,富有文学,尤工篆隶。尝有人於 龙山 得鸟迹篆, 忠恕 一见,輒诵如宿习。”宋史·李穀传:“﹝ 李穀 ﹞发愤从学,所览如宿习。”
(3).佛教指前世具有的习性。 唐 刘禹锡 《送宗密上人归南山草堂寺因诣河南尹白侍郎》诗:“宿习脩来得慧眼,多闻第一却忘言。自从七祖传心印,不要三乘入便门。”《敦煌变文集·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 罗卜 三周礼毕,遂即投仏出家,丞(承)宿习因闻法证﹝得阿罗﹞汉果。” 宋 庄季裕 鸡肋编卷下:“天下之事,有不学而能者,儒家则谓之天性, 释 氏则以为宿习,其事甚众: 唐 以文称,如 白乐天 七月而识‘之’、‘无’二字, 权德舆 三岁知变四声,四岁能为诗。”
(4).旧日的积习。 宋 陆游 《永日无一事作诗自诒》:“得非閔我老,作意鐫其顽。扫除尽宿习,使得终日閒。”
《国语辞典》:十界  拼音:shí jiè
佛教用语。佛教将一切有情的境界分成十种,即佛、菩萨、辟支佛、声闻、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隋。灌顶《观心论疏》卷四:「问:『一心只有一法,何得有十界百如?』」
《漢語大詞典》:功德水
即八功德水。佛教谓西方极乐世界中,处处皆有七妙宝池,八功德水弥满其中。其水澄净、清冷、甘美、轻软、润泽、安和,饮时除饥渴,能增益种种殊胜善根。 唐 孟浩然 《腊月八日於剡县石城寺礼拜》诗:“愿承功德水,从此濯尘机。” 唐 钱起 《梦寻西山準上人》诗:“觉来缨上尘,如洗功德水。”《老残游记》第九回:“引作园中功德水,一齐都种曼陀罗。”参阅称赞净土佛摄受经
《漢語大詞典》:水观(水觀)
近水的楼观。 南朝 梁简文帝 《仰和卫尉新渝侯巡城口号》:“水观凌却敌,槐影带重楼。”
佛教一种入定之术,指坐禅时观遍一切处水而得正定。《楞严经》卷五:“教诸菩萨,修习水观……初成此观,但见其水,未得其身。” 宋 文珦 《物外》诗:“望岳山心静,临池水观成。” 清 曹寅 《夜雨宿玉山寺》诗:“道人身齅香烟坐,童子能通水观心。”
《國語辭典》:圆教(圓教)  拼音:yuán jiào
中国佛教宗派将经典教法批判分类,而以本派所宗的经典教法为最圆满究竟的教法,谓之圆教。但各派思想不同,所认为的圆教也各异,如天台宗以法华经和大般涅槃经为圆教,华严宗以华严经为圆教,道宣以唯识思想为圆教。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卷一:「圣教万差,要唯有五:一小乘教;二大乘始教;三终教;四顿教;五圆教。」
《国语辞典》:转依(转依)  拼音:zhuǎn yī
佛教用语。梵语āśraya-parāvṛtti的意译。大乘佛教瑜伽行派谓阿赖耶识断除烦恼和所知障的种子,转换成涅槃和智慧的清净种子。因为阿赖耶识是一切烦恼和解脱的依据,所以转换阿赖耶识的性质谓之转依。《唯识三十论颂》:「无得不思议,是出世间智,舍二粗重故,便證得转依。」
《國語辭典》:兜率天  拼音:dōu shuài tiān
妙足、知足。梵语Tusita的音译。欲界六天之一。此天一昼夜相当于人间四百年。住此的天人澈体光明,但未断欲,故仍属欲界。大乘佛教认为,此天有内院和外院,外院是欲界天,内院则是隬勒居住的净土,为弥勒信仰者追求的往生去处。唐。白居易 答客说诗:「海山不是吾归处,归即应归兜率天。」也译作「兜率陀」、「睹史多」。
《國語辭典》:未了因  拼音:wèi liǎo yīn
佛家称前生未了结的因缘。
《漢語大詞典》:俗谛(俗諦)
(1).佛教语。佛教依照事物的现象而阐发的浅明而易为世人所理解的道理。又称“世谛”、“世俗谛”,与“真諦”相对。 唐 李邕 《海州大云寺禅院碑》:“曾近俗諦,或乘法流。” 明 宋濂 《重塐释迦文佛卧像碑铭》:“本则真諦,迹则俗諦。真俗混融,皆不思议之事,乌可以异观哉?” 范文澜 《唐代佛教·佛教各宗派》:“所谓二谛,一是俗谛,二是真谛。”
(2).引申指浅陋的道理。 吴骞 辑《扶风传信录》附录引 清 王士禛 居易录:“闻座客方谈, 采苹 笑曰:‘诸君所説,皆俗諦耳。’”
《漢語大詞典》:那吒
亦作“ 那叱 ”。 佛教护法神名。梵文Nalakūvara、或Nalakūbala的音译, 那吒俱伐罗 的省称。相传为 毗沙门天王 ( 多闻天王 )之子,析骨还父,析肉还母,运大神力,为父母说法。《西游记》《封神演义》中的 哪吒 即由此演化而来。 唐 郑棨 开天传信记:“ 宣律 方知是神异人也,乃少年也。 宣律 遽问:‘弟子何人,中夜在此?’少年曰:‘某非常人,即 毗沙王 之子 那吒太子 也。护法之故,拥护和尚久矣。’” 明徐复祚《投梭记·魔见》:“则除千手 如来 能化诲,谁怕你八臂 那叱 逞陆梁,永坐山堂。”
《漢語大詞典》:生善
佛教指生缘和善缘。 南朝 梁简文帝 《〈菩提树颂〉序》:“此实生善之妙缘,进行之深福。”
分類:佛教和善
《國語辭典》:宿命  拼音:sù mìng
佛教认为世人皆有过去之世,辗转轮回,称为「宿命」。
《國語辭典》:鬼母  拼音:guǐ mǔ
1.传说中的神名。虎头龙足,蟒目蛟眉,居于南海。南朝梁。任昉《述异记》卷上:「南海小虞山中,有鬼母,能产天地鬼。一产十鬼,朝产之,暮食之。今苍梧有鬼姑神是也,虎头、龙足、蟒目、蛟眉。」
2.指佛教护法神鬼子母。梵名诃梨帝南。王舍城娑多药叉之女,既嫁,生五百儿。发恶愿欲尽食王舍城中他家之小儿。经佛度化,转为保护小儿之神。
3.鬼母亲。《聊斋志异。卷二。婴宁》:「妾本狐产。母临去,以妾托鬼母,相依十馀年,始有今日。」
《漢語大詞典》:鬼子母
佛教神名。梵名 诃梨帝南 ,义译为欢喜。 晋 末 凉 译为 鬼子母 。 王舍 城 娑多药叉 之女,既嫁,生五百儿。发恶愿欲尽食 王舍 城中他家之小儿。经佛度化,转为保护小儿之神。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健驮逻国:“ 梵释 窣堵波西北行五十餘里,有窣堵波,是 释迦如来 於此化 鬼子母 ,令不害人,故此国俗祭以求嗣。”《金瓶梅词话》第二回:“略施奸计,使阿罗汉抱住比丘尼,纔用机关,交 李天王 搂定 鬼子母 。”《后水浒传》第三十回:“走过村坊,人人只道灶王婆;行到市镇,个个尽疑 鬼子母 。”
分類:佛教欢喜
《國語辭典》:宿根  拼音:sù gēn
1.草本植物茎叶虽枯死,但根存泥中,次年再出新芽的根。如芍药、菊等。
2.佛教谓由于前世的修行,所造就的悟道潜能。《法华文句记。卷四中》:「现惑厚薄,须知由宿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