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佛 → 髴佛”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漢語大詞典》:三达(三達)
佛教谓能知宿世为宿命明,知未来为天眼明,断尽烦恼为漏尽明。彻底通达三明谓之三达。用以指佛。 南朝 梁
沈约 :“七珍非羡,三达斯仰。” 隋 慧远
《大乘义章》卷二十:“於如是等知穷尽,説为三达。”
《国语辞典》:四谛(四谛) 拼音:sì dì
佛教的基本教义之一。释迦牟尼总括一切生死涅槃的因果及应取应舍之道,提出苦、集、灭、道四谛的教法。因这四项教法是真实、无错乱,所以称为「四谛」。苦谛谓生死轮回是痛苦、不圆满;集谛谓产生痛苦的原因;灭谛谓痛苦的息灭;道谛谓息灭痛苦的方法。四谛间的关系:苦谛是结果,集谛是原因,灭谛是结果,道谛是原因,苦、集应舍弃,灭、道应取应行。《
中论》卷四:「以无四谛故,见苦与断集,證灭及修道,如是事皆无。」也作「四圣谛」。
《國語辭典》:宿债(宿債) 拼音:sù zhài
1.积欠未还的债务。《晋书。卷八。穆帝纪》:「八月丁未,立皇后何氏,大赦,赐孝悌鳏寡米,人五斛,逋租宿债皆勿收,大酺三日。」
2.佛教上指前世所负的业债。宋。
黄公度 〈〉:「前身渭川侯,千亩偿宿债。」《京本通俗小说。菩萨蛮》:「只因我前生欠宿债,今世转来还。」
《漢語大詞典》:天耳
(1).佛教谓色界诸天人之耳,能闻六道众生之言语及一切声响。
《俱舍论记》第二七:“天眼、天耳,是所依根。”
(2).谓未受壅蔽、保持本性的天然之耳。 明
李贽 《追述潘见泉先生往会因由付其儿参将》:“惜哉犹有酸气,则以一种道学之习渐塞其天耳,然时时露出本色,则以其天者全也。”
《漢語大詞典》:五祖
佛教禅宗指“东土第五祖” 唐 代 弘忍 禅师。 弘忍 俗姓 周 ,七岁出家,改用传法,开“东山法门”。下传 慧能 、 神秀 ,衍生南、北二宗。 宋 赞宁
《宋高僧传·神秀传论》:“昔者 达磨 没而微言絶 五祖 丧而大义乖。” 刘师培
《文说》:“因一己之私心,作万世之法程,由是 五祖 传灯, 灵素 受籙,师承所在,罔敢或遗,可谓文章之桎梏矣。”
《漢語大詞典》:僧宝(僧寶)
佛教三宝之一。原指僧团,后泛指继承、宣扬佛教教义的僧众。 唐
杜甫 《岳麓山道林二寺行》诗:“地灵步步雪山草,僧宝人人沧海珠。” 仇兆鳌 注:“
《起信论》:一真如是觉性,名佛宝;二真如有执持义,名法宝,三真如有和合义,名僧宝。” 宋 惠洪 有
《禅林僧宝传》,录禅门五宗八十一僧人事迹。
《漢語大詞典》:妄见(妄見)
佛教语。佛教认为一切皆非实有,肯定存在都是妄见,和“真如”相对。《楞严经》卷四:“如是三种,颠倒相续,皆是觉明,明了知性,因了发相,从妄见生。”《楞严经》卷四:“空元无华,妄见生灭。”
《國語辭典》:冥途 拼音:míng tú
幽冥的道途,地狱饿鬼等的地方。《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七:「最下者行持符箓,役使鬼神,设章醮以通上界,建考照以达冥途。」
《國語辭典》:禅那(禪那) 拼音:chán nà
静虑或思惟修。梵语dhyāna的音译。指修行者高度集中精神,缘一对象或主题作思惟而达到定,这个过程称为「禅那」。禅那按修习层次共分成四种,称为「四禅」或「四静虑」。在中国,禅那通常和定没什么区别,合为「禅定」一词。《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三:「须菩提言:『般若波罗蜜是法无所有,不可得;禅那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羼提波罗蜜、尸罗波罗密、檀那波罗蜜是法无所有,不可得。』」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卷五下。滇游日记三》:「师独留正殿,无具无龛,澈夜禅那不休。」
《國語辭典》:义学(義學) 拼音:yì xué
1.私人募集款项,为公众所设免收学费的学校。《新唐书。卷一九○。列传。王潮》:「乃作四门义学,还流亡,定赋敛,遣吏劝农,人皆安之。」
2.研究经书中旨义深邃的学问。《后汉书。卷七九。儒林列传下。杨仁》:「其有通明经术者,显之右署,或贡之朝,由是义学大兴。」
《國語辭典》:觉道(覺道) 拼音:jué dào
感觉到。《水浒传》第四回:「俺好些时不曾拽拳使脚,觉道身体都困倦了。」《西游记》第七三回:「觉道撞的头痛,急伸手摸摸,把顶梁皮都撞软了。」
《國語辭典》:禁足 拼音:jìn zú
禁止外出。宋。释赞宁《宋高僧传。卷八。唐郓州安国院巨方传》:「禁足十年,木食涧饮。」
《國語辭典》:济渡(濟渡) 拼音:jì dù
使他人安全的通过水域。佛教以苦海比喻轮回,所以使他人脱离轮回苦海也称为「济渡」。《西游记》第二二回:「因此,特告菩萨,望垂怜悯,济渡他一济渡。」也作「济度」。
《國語辭典》:阿罗汉(阿羅漢) 拼音:ā luó hàn
佛教的果位。为梵语arahan的音译。意为杀贼、应供、不生。在早期佛教,阿罗汉是究竟的解境界,与佛果无别,但大乘佛教兴起后,将阿罗汉贬低,视为小乘的最高果位而已,其上还有菩萨和佛陀的果位。《阿育王传》卷五:「说法已竟,便得阿罗汉。」也称为「罗汉」。
《漢語大詞典》:帝网(帝網)
(1).
《史记·殷本纪》:“ 汤 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 汤 曰:‘嘻,尽之矣!’乃去其三面。”后因用以比喻帝王恩泽优渥,法令尚宽。
《晋书·乐志上》:“张帝网,正皇纲;播仁风,流惠康。”
(2).佛教谓帝释所居 忉利天宫 上悬有珠网,上缀宝珠无数,重重迭迭,交相辉映。后因以“帝网”比喻事物间互相错综复杂的联系和牵掣。
康有为 《与菽园论诗》:“华严帝网重重现,康乐钧天窃窃听。” 梁启超
《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夫既化其身以入书中矣,则当其读此书时,此身已非吾有,截然去此界以入於彼界,所谓华严楼阁,帝网重重,一毛孔中,万亿莲花,一弹指顷,百千浩劫,文字移人,至此而极。” 章炳麟
《无神论》:“万物相支,喻如帝网,互相牵掣,动不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