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佛 → 髴佛”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共1328,分89页显示  上一页  21  22  23  24  25  27  28  29  30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舌根
五欲
慧命
神足
天藏
情尘
药王
趋隅
道服
一藏
正受
佛理
二见
超生
圣僧
《国语辞典》:舌根  拼音:shé gēn
1.舌的根部。《老残游记》第九回:「那舌根左右,津液汨汨价翻上来。」
2.佛教用语。六根之一。指味觉的感官。
《漢語大詞典》:五欲
(1).指耳、目、鼻、口、心的欲望。管子·内业:“节其五欲,去其二凶。”
(2).佛教谓色、声、香、味、触五境生起的情欲。亦谓财欲、色欲、饮食欲、名欲、睡眠欲。大智度论卷十七:“哀哉众生,常为五欲所恼,而犹求之不已……世人愚惑,贪着五欲,至死不捨。为之,后世受无量苦。”《法华经·譬喻品》:“凡夫浅识,深著五欲。” 宋 苏轼 《以石易画晋卿难之复次前韵》:“定心无一物,法乐胜五欲。”
(3).道教沿袭其说而稍有不同。谓声、色、香、味、爱憎之欲。云笈七籤卷十:“五欲者,谓耳欲声,便迷塞不能止;目欲色,便淫乱发狂;鼻欲香,便散其精神;口欲味,便受罪入网罗;心欲爱憎,便偏邪失正平。”
《漢語大詞典》:慧命
(1).指弘传的佛法。佛教以智慧为法身的寿命,智慧夭,则法身亡,故云慧命。 宋 张商英 《护法论》:“如斯人也,使之侍君,则佞其君,絶佛种性,断佛慧命。” 清 钱谦益 《毛子晋六十寿序》:“吾友 萧伯玉 、 范质公 议藏《大藏》方册, 子晋 誓愿荷担,续佛慧命。皮纸骨笔,不遑恤也。”
(2).引申指人的智慧所注。 清 周亮工 《书陈石门再游燕台诗后》:“过数日又復袖去,盖恐僕患难中匆匆遗失,断人慧命, 石门 之意何深歟!”
(3).僧人的尊称。 唐 道宣 《四分律行事钞》卷下:“下座称上座为尊者,上座尊下座为慧命。”
《漢語大詞典》:神足
(1).神足通。佛教六通之一。指游涉往来非常自在的神通力量。 晋 法显 佛国记:“我是女人,何由得先见佛?即以神足,化作转轮圣王,最前礼佛。”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明律·释僧璩:“ 璩 案律文有四因缘得现神足:一断疑网,二破邪见,三除憍慢,四成功德定。”参见“ 六通 ”。
(2).犹高足。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义解一·竺道潜:“凡此诸人,皆 潜 之神足。”
(3).神灵般的脚步。形容行走快速。 汉 应瑒 《驰射赋》:“驊騮激骋;神足奔越。终节三驱,矢不虚发。”
《漢語大詞典》:六通
(1).谓上下四方无不通畅。 宋 黄庭坚 《和邢惇夫秋怀》诗之四:“六通而四闢,玉烛四时和。”参见“ 六通四辟 ”。
(2).佛教语。谓六种神通力:神境智证通(亦云神足通)、天眼智证通(亦云天眼通)、天耳智证通(亦云天耳通)、他心智证通(亦云他心通)、宿住随念智证通(即宿命智证通,亦云宿命通)、漏尽智证通(亦云漏尽通)。神足通,谓其游涉往来非常自在;天眼通,谓得色界天眼根,能透视无碍;天耳通,谓得色界天耳根,听闻无碍;他心通,谓能知他人之心念而无隔碍;宿命通,谓知自身及六道众生宿世行业而无障碍;漏尽通,谓断尽一切烦恼得自在无碍。前五通,凡夫亦能得之,而第六通,唯圣者始得。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 汰法师 云:六通三明同归,正异名耳。”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序》:“至於一乘二諦之原,三明六通之旨,西域备详,东土靡记。” 明谢谠《四喜记·诗礼趋庭》:“飞锡起金池,潦倒沙弥,六通五藴见□迷。”参阅《俱舍论·分别智品》
(3).谓通解六试题。宋史·仁宗纪四:“﹝ 至和 二年九月﹞戊辰,詔:试医官须引《医经》《本草》以对,每试十道,以六通为合格。”宋史·选举志一:“凡《三礼》《三传》《通礼》每十道义分经註六道,疏义四道,以六通为合格。”
《漢語大詞典》:天藏
(1).天然之府藏。指盐。魏书·食货志:“盐池天藏,资育羣生。” 明 杨慎 《艺林伐山·天藏》:“ 北魏 元雍 奏云:‘盐池,天藏也。’ 宋 人四六‘私盐私茶’以‘天藏月团’为对,本此。”
(2).谓皇家之府藏。南齐书·张敬儿传:“谓其大收宫女,劫夺天藏。”
(3).佛教菩萨名。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广知:“近佛画中有天藏菩萨、地藏菩萨。”
(4).指人的躯体。 宋 范成大 《问天医赋》:“起死回骸,斡旋天藏。”
《漢語大詞典》:情尘(情塵)
指情爱,情欲。佛教视情欲若尘垢,故称。 南朝 齐 王屮《头陀寺碑文》:“爱流成海,情尘为岳。” 唐 王维 《戏赠张五弟諲》诗之三:“吾生好清静,蔬食去情尘。” 唐 顾况 《大茅岭东新居忆亡子从真》诗:“悲恨自兹断,情尘詎能侵?” 宋 陆游 《对云堂记》:“一日,进此道,幻瞖消,情尘灭,真实相见。”
《國語辭典》:药王(藥王)  拼音:yào wáng
1.治病用药如神的人。旧时民间尊奉神农、扁鹊、孙思邈、韦古道或韦善俊等为药王。
2.药王菩萨的简称。参见「药王菩萨」条。
《漢語大詞典》:趋隅(趨隅)
(1).向隅。礼记·曲礼上:“毋践屨,毋踖席,抠衣趋隅,必慎唯诺。” 孔颖达 疏:“趋,犹向也;隅,犹角也。” 唐 张阶 《无声乐赋》:“是以素王闲居而观, 卜商 体政以妙,愿尽趋隅之礼,以闻愷悌之要。”
(2).佛教指端坐静修。 唐 杨衡 《宿陟岵寺云律师院》诗:“愿迴戚促劳,趋隅事休逸。”
《漢語大詞典》:道服
(1).佛教的事业。 晋 慧远 《沙门不敬王者论》序:“遂令无上道服,毁於尘俗,亮到之心,屈乎人事。”
(2).僧道的服装。亦指家居穿的道袍。 宋 无名氏 《张协状元》戏文第十二出:“[旦]我公休与婆知,种些善基,有旧底衣服把赠与。[末]兀底老汉有粗道服,赠君家须着取。” 钱南扬 校注:“释道两家的服装都可以称道服,这里是指一般人穿的道袍。” 明 田汝成 西湖游览志馀·帝王都会二:“其衣则縞素道服也。” 清 钱泳 《履园丛话·古迹·王右军别业》:“寺门有 右军 塐像,青巾道服,坐于正中。”
《漢語大詞典》:一藏
(1).梵语“藏”有包蕴意,故佛教谓一切教法为“一藏”。景德传灯录·洪州百丈明照安禅师:“僧问一藏圆光,如何是体?”
(2).指一部藏经。景德传灯录·宗密禅师:“遂著《禪源诸詮》,写録诸家所述詮表,禪门根源道理,文字偈句,集为一藏。”《水浒传》第九十回:“长老道:‘众亦难消。与汝置经一藏,消灭罪恶,早登善果。’”《西游记》第八回:“如来曰:‘我有《法》一藏,谈天;《论》一藏,説地;《经》一藏,度鬼。三藏共计三十五部,该一万五千一百四十四卷,乃是修真之经,正善之门。’”
《漢語大詞典》:正受
佛教语。又称禅定。是佛教修行方法之一。定心,离邪乱,谓之正;无念无想,纳法在心,谓之受。 唐 王维 《能禅师碑》:“至性淳一,天姿贞素,百福成相,众妙会心,经行宴息,皆在正受。” 清 龚自珍 《发大心文》:“脱令我今世适发善念,欲入正受,即有魔事,不得成就,便当知前生善根微浅,嬈善友故。”
《漢語大詞典》:佛理
佛教的教理。 唐 白居易 《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儒风爱敦质,佛理尚玄师。”
《漢語大詞典》:二见(二見)
佛教指古 印度 对人死后的两种错误见解,即“断见”(谓人死后一切皆无)和“常见”(谓人死后灵魂常住), 唐 实叉难陀 译本大乘入楞伽经卷五:“ 大慧 ,无缚无脱。堕於二见,自心分别,有缚有脱。何以故?以不能知诸法有无故。” 唐 李邕 《岳麓寺碑》:“去二见而入流,率一心而办事。”
《國語辭典》:超生  拼音:chāo shēng
1.投胎为人。如:「永世不得超生。」《西游记》第一三回:「我在阴司里苦难难脱,日久不得超生。」《红楼梦》第二八回:「就便死了,也是屈死鬼,任凭高僧高道忏悔,也不能超生。」
2.宽宥其生命。常用于祈求他人怜悯救助。《红楼梦》第六七回:「只求奶奶超生!奴才再不敢撒一个字儿的谎。」《文明小史》第一回:「连忙自己摘掉帽子,爬在地下磕响头,嘴里说:『大人恩典!大人超生!』」
《國語辭典》:圣僧(聖僧)  拼音:shèng sēng
佛教用语:(1)佛教称由悟道的出家人所组成的团体。东晋。佛驮跋陀罗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三八:「于一切圣僧不坏信。」(2)禅林僧堂中央所安置的佛弟子像,如舍利弗、目犍连等。(3)尊称精通佛法、悟得大道的高僧。《西游记》第二七回:「原来这唐僧是个慈悯的圣僧。他见行者哀告,却也回心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