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佛 → 髴佛”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漢語大詞典》:五欲
(1).指耳、目、鼻、口、心的欲望。《管子·内业》:“节其五欲,去其二凶。”
(2).佛教谓色、声、香、味、触五境生起的情欲。亦谓财欲、色欲、饮食欲、名欲、睡眠欲。《大智度论》卷十七:“哀哉众生,常为五欲所恼,而犹求之不已……世人愚惑,贪着五欲,至死不捨。为之,后世受无量苦。”《法华经·譬喻品》:“凡夫浅识,深著五欲。” 宋 苏轼 《以石易画晋卿难之复次前韵》:“定心无一物,法乐胜五欲。”
(3).道教沿袭其说而稍有不同。谓声、色、香、味、爱憎之欲。《云笈七籤》卷十:“五欲者,谓耳欲声,便迷塞不能止;目欲色,便淫乱发狂;鼻欲香,便散其精神;口欲味,便受罪入网罗;心欲爱憎,便偏邪失正平。”
(2).佛教谓色、声、香、味、触五境生起的情欲。亦谓财欲、色欲、饮食欲、名欲、睡眠欲。《大智度论》卷十七:“哀哉众生,常为五欲所恼,而犹求之不已……世人愚惑,贪着五欲,至死不捨。为之,后世受无量苦。”《法华经·譬喻品》:“凡夫浅识,深著五欲。” 宋 苏轼 《以石易画晋卿难之复次前韵》:“定心无一物,法乐胜五欲。”
(3).道教沿袭其说而稍有不同。谓声、色、香、味、爱憎之欲。《云笈七籤》卷十:“五欲者,谓耳欲声,便迷塞不能止;目欲色,便淫乱发狂;鼻欲香,便散其精神;口欲味,便受罪入网罗;心欲爱憎,便偏邪失正平。”
《漢語大詞典》:神足
(1).神足通。佛教六通之一。指游涉往来非常自在的神通力量。 晋 法显 《佛国记》:“我是女人,何由得先见佛?即以神足,化作转轮圣王,最前礼佛。”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明律·释僧璩》:“ 璩 案律文有四因缘得现神足:一断疑网,二破邪见,三除憍慢,四成功德定。”参见“ 六通 ”。
(2).犹高足。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义解一·竺道潜》:“凡此诸人,皆 潜 之神足。”
(3).神灵般的脚步。形容行走快速。 汉 应瑒 《驰射赋》:“驊騮激骋;神足奔越。终节三驱,矢不虚发。”
(2).犹高足。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义解一·竺道潜》:“凡此诸人,皆 潜 之神足。”
(3).神灵般的脚步。形容行走快速。 汉 应瑒 《驰射赋》:“驊騮激骋;神足奔越。终节三驱,矢不虚发。”
《漢語大詞典》:六通
(1).谓上下四方无不通畅。 宋 黄庭坚 《和邢惇夫秋怀》诗之四:“六通而四闢,玉烛四时和。”参见“ 六通四辟 ”。
(2).佛教语。谓六种神通力:神境智证通(亦云神足通)、天眼智证通(亦云天眼通)、天耳智证通(亦云天耳通)、他心智证通(亦云他心通)、宿住随念智证通(即宿命智证通,亦云宿命通)、漏尽智证通(亦云漏尽通)。神足通,谓其游涉往来非常自在;天眼通,谓得色界天眼根,能透视无碍;天耳通,谓得色界天耳根,听闻无碍;他心通,谓能知他人之心念而无隔碍;宿命通,谓知自身及六道众生宿世行业而无障碍;漏尽通,谓断尽一切烦恼得自在无碍。前五通,凡夫亦能得之,而第六通,唯圣者始得。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 汰法师 云:六通三明同归,正异名耳。”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序》:“至於一乘二諦之原,三明六通之旨,西域备详,东土靡记。” 明谢谠《四喜记·诗礼趋庭》:“飞锡起金池,潦倒沙弥,六通五藴见□迷。”参阅《俱舍论·分别智品》。
(3).谓通解六试题。《宋史·仁宗纪四》:“﹝ 至和 二年九月﹞戊辰,詔:试医官须引《医经》《本草》以对,每试十道,以六通为合格。”《宋史·选举志一》:“凡《三礼》、《三传》、《通礼》每十道义分经註六道,疏义四道,以六通为合格。”
(2).佛教语。谓六种神通力:神境智证通(亦云神足通)、天眼智证通(亦云天眼通)、天耳智证通(亦云天耳通)、他心智证通(亦云他心通)、宿住随念智证通(即宿命智证通,亦云宿命通)、漏尽智证通(亦云漏尽通)。神足通,谓其游涉往来非常自在;天眼通,谓得色界天眼根,能透视无碍;天耳通,谓得色界天耳根,听闻无碍;他心通,谓能知他人之心念而无隔碍;宿命通,谓知自身及六道众生宿世行业而无障碍;漏尽通,谓断尽一切烦恼得自在无碍。前五通,凡夫亦能得之,而第六通,唯圣者始得。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 汰法师 云:六通三明同归,正异名耳。”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序》:“至於一乘二諦之原,三明六通之旨,西域备详,东土靡记。” 明谢谠《四喜记·诗礼趋庭》:“飞锡起金池,潦倒沙弥,六通五藴见□迷。”参阅《俱舍论·分别智品》。
(3).谓通解六试题。《宋史·仁宗纪四》:“﹝ 至和 二年九月﹞戊辰,詔:试医官须引《医经》《本草》以对,每试十道,以六通为合格。”《宋史·选举志一》:“凡《三礼》、《三传》、《通礼》每十道义分经註六道,疏义四道,以六通为合格。”
《漢語大詞典》:一藏
(1).梵语“藏”有包蕴意,故佛教谓一切教法为“一藏”。《景德传灯录·洪州百丈明照安禅师》:“僧问一藏圆光,如何是体?”
(2).指一部藏经。《景德传灯录·宗密禅师》:“遂著《禪源诸詮》,写録诸家所述詮表,禪门根源道理,文字偈句,集为一藏。”《水浒传》第九十回:“长老道:‘众亦难消。与汝置经一藏,消灭罪恶,早登善果。’”《西游记》第八回:“如来曰:‘我有《法》一藏,谈天;《论》一藏,説地;《经》一藏,度鬼。三藏共计三十五部,该一万五千一百四十四卷,乃是修真之经,正善之门。’”
(2).指一部藏经。《景德传灯录·宗密禅师》:“遂著《禪源诸詮》,写録诸家所述詮表,禪门根源道理,文字偈句,集为一藏。”《水浒传》第九十回:“长老道:‘众亦难消。与汝置经一藏,消灭罪恶,早登善果。’”《西游记》第八回:“如来曰:‘我有《法》一藏,谈天;《论》一藏,説地;《经》一藏,度鬼。三藏共计三十五部,该一万五千一百四十四卷,乃是修真之经,正善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