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佛 → 髴佛”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漢語大詞典》:参学(參學)
佛教谓参访大德,云游修学。亦泛指游学。 元
黄镇成 《用鹫峰师韵送涧泉上人游方》之四:“直到无生参学毕,逢人遮莫説轮迴。” 明
李贽 《卓吾论略》:“且闻 邵氏 (指 邵雍 )苦志参学,晚而有得,乃归 洛 ,始婚娶,亦既四十矣。”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六:“﹝ 何梦瑶 ﹞
《嘲杭( 杭堇浦 )病起》云:‘门外久疏参学侣,帘前渐立犯斋人。’”
《漢語大詞典》:道源
(1).僧道以为,佛教、道教的经义是事物的本源,故称。 唐
王昌龄 《武陵开元观黄炼师院》诗之三:“暂因问俗到真境,便欲投诚依道源。” 唐
柳宗元 :“今有释 文畅 者,道源生知,善根宿植,深嗜法语,忘甘露之味,服道 江 表,盖三十年。”
(2).知识之源。 唐
李翰 :“或以小人所长,乘以君子所短,或以己所未达,不信人所能然,则道源蔽而不通,心境旷而不接。辨虽博万物,不能释其疑辞,智虽络天地,不能效其长策。”
谓引水出流。 宋
欧阳修 :“巍峩穹崇,奠京之东,有山而崧,奫沦道源,匯流而渊。”
《國語辭典》:禅学(禪學) 拼音:chán xué
佛教禅宗的教理。如:「他近年来精修禅学,颇有心得。」
《漢語大詞典》:经堂(經堂)
佛教称藏经之堂和诵经、做佛事之堂。 许地山 《缀网劳蛛·命命鸟》:“壁上挂的都是 释迦 应化的事迹,当中悬着一个卍字徽章和一个时计。一进门就知那是佛教底经堂。” 巴金 《〈神·鬼·人〉序》:“家里念经,超度母亲,和尚来布置了经堂,悬挂了所谓‘十殿’的画像。”
《漢語大詞典》:法幢
(1).写有佛教经文的长筒形绸伞或刻有佛教经文、佛像等的石柱。 南朝 梁
王僧孺 :“法幢卷舒,拂高轩而徐薄;名香鬱馥,山重檐而轻转。” 明
唐顺之 《题金山寺付僧惠杰》诗之一:“隐隐帆檣外,分明见法幢。” 清
唐孙华 《东林寺》诗:“法幢始何年,本自 远公 作。”
(2).比喻佛法。
《剪灯馀话·听经猿记》:“侧闻尊宿建大法幢,不惮远来,求依浄社。”
《漢語大詞典》:五藏
(1).亦作“ 五臧 ”。即五脏。指心、肝、脾、肺、肾。中医谓“五脏”有藏精气而不泻的功能,故名。
《素问·五脏别论》:“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写也。”
《管子·水地》:“五味者何?曰五藏。酸主脾,咸主肺,辛主肾,苦主肝,甘主心。”“吸新吐故以练臧” 唐 颜师古 注:“臧,五臧也。” 宋
苏轼 :“开心补五藏,通九窍,明耳目。”
(2).佛教的五类经典。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摩揭陀国下》:“凡圣咸会,贤智毕萃,復集
《素呾缆藏》《毘奈耶藏》《阿毘达磨藏》《杂集藏》《禁咒藏》别为五藏。”按,佛教“五藏”尚有其他分类法,而前三类为经、律、论三藏则同。参阅
《分别功德论》等。
《國語辭典》:皂白(皁白) 拼音:zào bái
黑白。比喻事情的是非原委。「皂」文献异文作「皂」。《诗经。大雅。桑柔》:「匪言不能,胡斯畏忌」句下汉。郑玄。笺:「贤者见此事之是非,非不能分别皂白言之于王也。」元。关汉卿《蝴蝶梦》第四折:「不是鬼疾言个皂白,怎地得却回来?」
《漢語大詞典》:托钵(託鉢)
(1).手托钵盂。佛教戒律规定僧人到斋堂用膳或向施主家乞求布施,都手托钵盂。《敦煌变文集·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 目连 蒙佛勑,遂即託鉢持盂,寻觅阿孃。”
(2).指乞食。《廿载繁华梦》第三四回:“纵或不然,妾寧沿门託鉢,以全终始,方称妾心。”
《漢語大詞典》:静定
(1).指道家的澄心静虑,守道不离。卷九四:“安在道中,名曰归根;守根不离,名曰静定。”
(2).指佛教的澄心静虑,坐禅入定。 明
陶宗仪 《辍耕录·祷雨》:“如此良久,輒有雨。岂其静定之功已成,特假此以愚人耶,抑果异物耶?”
(3).平静凝滞。 茅盾
《三人行》五:“他的眼光是阴悒的,静定的,而且并没看见什么似的。” 叶圣陶
《恐怖的夜》:“埠头那有什么航船,只有赤热的太阳照着静定的河水。”
(4).平静安定。 郭沫若
《文艺论集·王阳明礼赞》:“我的精神在贫困之中也还见静定。” 潘漠华
《三月二十夜杭州》:“山是如此的静定,天是如此的低迷。”
《國語辭典》:十恶(十惡) 拼音:shí è
古代最严重的十大罪行。《隋书。卷二五。刑法志》:「又置十恶之条……,一曰谋反,二曰谋大逆,三曰谋叛,四曰恶逆,五曰不道,六曰大不敬,七曰不孝,八曰不睦,九曰不义,十曰内乱。」元。李行道《灰阑记》第二折:「你药杀亲夫,这是十恶大罪哩!」
《國語辭典》:三业(三業) 拼音:sān yè
佛教用语:(1)指有意志的心理、言谈和身体行为。《阿毗达磨俱舍论》卷一三:「毗婆沙师说立三业,如其次第,由上三因。然心所思即意业,思所作业分为身、语二业是思所等起故。」(2)善、恶、非善非恶三种意志行为。《阿毗达磨俱舍论》卷一五:「业有三种:善、恶、无记。」
《漢語大詞典》:密印
(1).即蜜印。死后追赠官职所赐的蜡印。
《晋书·山涛传》:“以 太康 四年薨,时年七十九。詔赐东园祕器、朝服一具、衣一袭、钱五十万、布百匹,以供丧事,策赠司徒,密印紫綬,侍中貂蝉, 新沓伯 密印青朱綬,祭以太牢,諡曰‘康’。” 唐
刘禹锡 :“先夫人亦四徙封,密印累累,邦族耸慕。”按,“蜜印”古籍多讹为“密印”。
(2).佛教语。诸佛菩萨各有本誓,为标志此本誓,以两手十指结种种之相,是为印象印契,故云“印”;其理趣深奥秘密,故云“密”。密宗多修密印法门,以身、口、意“三密相应”,手结印,心观想,口持咒,以求证佛果。
《大日经·密印品》:“身分举动住止,应知皆是密印;舌相所转众多言语,应知皆是真言。”
(3).佛教禅宗指 达摩 西来所传的直指人心的“心印”。此“心印”为“教外别传”,故称“密”。 清
龚自珍 《最录天台传佛心印记》:“其曰传佛心印何也? 达摩 之东,此方人争言西土二十八祖佩佛密印……且曰:‘佛果有密印歟?教外果有别传歟?’”
《國語辭典》:观世音(觀世音) 拼音:guān shì yīn
西方三圣之一。观察苦恼众生的音声,而循声解救,故称为「观世音」。参见「观世音菩萨」条。
《國語辭典》:佛印 拼音:fó yìn
宋代一位金山寺名僧的法号。(西元1032~1098)名了元,字觉老,住云居四十馀年。与苏轼友善,轼谪黄州,佛印住庐山,常相往来。
《國語辭典》:普陀 拼音:pǔ tuó
普陀山的简称。参见「普陀山」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