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佛 → 髴佛”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共1328,分89页显示  上一页  14  15  16  17  18  20  21  22  23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初祖
求心
佛光
经藏
一期
一喝
上品
大悟
结果
终教
五情
中论
鱼山
心光
悟彻
《國語辭典》:初祖  拼音:chū zǔ
开创宗派者。〈永嘉證道歌〉:「法东流,入此土,菩提达磨为初祖。」
《漢語大詞典》:求心
谓玄思冥想,求悟佛理。佛教禅宗认为佛在人心,自省其心性,即可悟道成佛。 宋 苏轼 《海会寺清心堂》诗:“ 南郭子綦 初丧我,西来 达磨 尚求心。” 王十朋 集注引 师民瞻 曰:“ 达磨 西来,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悟道。” 宋 叶适 《赵振文传借琉璃灯铺写山水人物》诗:“坐有求心客,骇目不忍看。”
《漢語大詞典》:佛光
(1).佛所带来的光明。佛教认为佛的法力广大,觉悟众生犹如太阳破除昏暗,故云。念佛三昧宝王论卷中:“金山晃然,魔光佛光,自观他观,邪正混杂。”
(2).谓佛像上空呈现的光燄。 宋 邵博 闻见后录卷二八:“ 五臺山 佛光,其传旧矣。《唐穆宗实録》: 元和 十五年四月四日, 河东 节度使 裴度 奏: 五臺山 佛光寺 侧,庆云现,若金仙乘狻猊,领其徒千万,自巳至申乃灭。”
(3).指佛像表面的光泽。 明 李贽 《与城老》:“﹝寺庙﹞既幸落成,佛光灿然。”
(4).也称“峨眉宝光”。太阳相对方向处的云层或雾层上围绕人影的彩色光环。人背太阳而立,光线通过云雾区小水滴经衍射作用所致。常见于山区,我国 峨眉山 最常见。
《國語辭典》:经藏(經藏)  拼音:jīng zàng
1.佛教三藏之一,概括除了律藏以外佛所说的法。也称为「修多罗藏」。
2.收藏经典的地方。《北史。卷八八。隐逸传。冯亮传》:「乃焚于山,灰烬处,起佛塔经藏。」
《漢語大詞典》:一期
(1).一次。管子·参患:“故一期之师,十年之蓄积殫;一战三费,累代之功尽。” 石一参 今诠:“一期,谓兴师一次。”
(2).指遇到一次。 晋 袁宏 《三国名臣序赞》:“万岁一期,有生之通途;千载一遇,贤智之嘉会。”
(3).佛教指一生一世。 隋 四念处卷三:“佛一期诸大经门门不同,位位数异。” 隋 吉藏 法华玄论卷一:“上来二周已説 释迦 一期出世始终方便利益众生竟。”景德传灯录·潭州沩山灵祜禅师:“慧寂即一期之事。”
(4).犹一时。 宋 赞宁 宋高僧传·释智威:“望重一期,声闻远近。” 宋 赞宁 宋高僧传·释道膺:“随灵龕所到处列花树帐幔粉麪之饌,谓之卓祭,一期凶礼之盛勿过于时也猗歟!”
(5).表数量。指分期事物。如:一期讲习班;一期刊物。
(1).一周年。《三国志·魏志·王肃传》:“选其丁壮,择留万人,使一朞而更之。” 晋 陶潜 搜神后记卷四:“既而能语,二百日中,持杖起行。一期之后,颜色肌肤气力悉復如常。”南史·何尚之传:“ 炯 ( 何炯 )年十五,从 胤 ( 何胤 , 炯 从兄)受业,一期并通五经章句。” 清 姚鼐 《复曹云路书》:“ 鼐 居此一期矣,尝苦无可与语者。”
(2).一整月。北史·隋纪上:“尝遇 关中 飢,遣左右视百姓所食,有得豆屑杂糠而奏之者,上( 隋文帝 )流涕以示羣臣,深自咎责,为之损膳而不御酒肉者,殆将一期。”期,隋书·高祖纪下作“朞”。
《漢語大詞典》:一喝
一声叱咤。佛教禅师于弟子参见时,常大喝一声,断其妄想,以示警醒。如 百丈 参问 马祖道一 , 马祖 振威一喝。后 百丈 谓其门下曰:“佛法不是小事,老僧昔被 马大师 一喝,直得三日耳聋眼黑。”见景德传灯录·洪州百丈山怀海禅师。参见“ 棒喝 ”。
《國語辭典》:棒喝  拼音:bàng hè
1.佛教用语。禅师启发弟子开悟的方法。或用棒打,或大声一喝,或棒喝交施,使弟子于当下开悟。《续传灯录。卷二五。东京净因蹒庵。继成禅师》:「茫茫尽是觅佛汉,举世难寻闲道人;棒喝交驰成药忌,了忘药忌未天真。」《龙舒增广净土文。卷一一。承相郑清之劝修净土文》:「人能屏除万虑,一意西方,则不施棒喝而悟圆顿机。」
2.警醒迷误的人。宋。王安石 答张奉议诗:「思量何物堪酬对,棒喝如今总不亲。」明。王永积〈家园〉诗三○首之二五:「棒喝无烦问野僧,死生生死有何能?」
《國語辭典》:上品  拼音:shàng pǐn
1.上等品级。《魏书。卷一一○。食货志》:「白登山有银矿,八石得银七两,锡三百馀斤,其色洁白,有踰上品。」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如此诸贤,故为上品,以外率多田野閒人。」
2.魏晋南北朝时,门阀品位最高的世族。《晋书。卷四五。刘毅传》:「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文选。任昉。为萧扬州荐士表》:「势门上品,犹当格以清谈;英俊下僚,不可限以位貌。」
《國語辭典》:九品中正  拼音:jiǔ pǐn zhōng zhèng
三国时魏文帝定九品官人法,郡邑设小中正,州设大中正,品第人才,由小中正以九等排定高下,上报大中正,核实后上报司徒,司徒再核,然后付吏部选用。晋、南北朝皆因袭其制,至隋始废。
《國語辭典》:大悟  拼音:dà wù
澈底醒悟。《三国演义》第九九回:「睿大悟曰:『卿言是也。』自此愈加敬重。」
《國語辭典》:结果(結果)  拼音:jié guǒ
1.植物长出果实。如:「往下扎根,向上结果。」明。宋应星《天工开物。卷上。乃粒》:「若田亩逢旱乾水溢,不可插秧。秧过期老而长节;即栽于亩中,生谷数粒,结果而已。」《西游记》第二四回:「唤名『草还丹』,又名『人参果』。三千年一开花,三千年一结果,再三千年才得熟,短头一万年方得吃。」
2.结局或归宿。《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你我两人下半世也够吃用了,只管做这没天理的勾当,终须不是好结果。」《红楼梦》第四六回:「你们自为都有了结果了,将来都是做姨娘的。」
3.了结、结束。元。郑光祖《王粲登楼》第一折:「有一日梦飞熊得志扶炎汉,才结果桑枢瓮牖,平步上玉砌雕栏。」
4.杀死。《水浒传》第二八回:「终不成将息得我肥胖了,却来结果我?这个鸟闷葫芦,教我如何猜得破?」《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九:「先把谢翁与段居贞一刀一个,结果了性命。」
5.指料理丧葬事宜。《水浒传》第二一回:「宋江道:『这个容易。我去陈三郎家买一具棺材与你,……我再取十两银子与你结果。』」
《国语辞典》:终教(终教)  拼音:zhōng jiào
中国佛教华严宗的判教学说,将阐释众生皆可成佛的如来藏系经典,如《楞伽经》等,判归为五教中的第三类,谓之「终教」。《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卷一:「圣教万差,要唯有五:一小乘教,二大乘始教,三终教,四顿教,五圆教。」
《漢語大詞典》:五情
(1).喜、怒、哀、乐、怨五种情感。文选·曹植〈上责躬应诏诗表〉:“形影相弔,五情愧赧。” 刘良 注:“五情:喜、怒、哀、乐、怨。”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情采:“五情发而为辞章,神理之数也。”
(2).犹言五内。 晋 刘琨 《劝进表》:“且悲且惋,五情无主。举哀朔垂,上下泣血。” 唐 孟郊 《感怀》诗之一:“五情今已伤,安得能自老。”
(3).指五种致病因素。 清 唐甄 潜书·厚本:“人有五情:思、气、味、饮、色也,过则为灾。”
(4).星相家称天干。 明 杨慎 《艺林伐山·五情六情》:“五情者,天干也。甲乙为本情,丙丁为合情,戊己为刑情,庚辛为冲情,壬癸为钩情。”
(5).佛教谓眼、耳、口、鼻、身五根产生的情欲。大智度论卷四八:“眼等五情,名为内身;色等五尘,名为外身。”
《国语辞典》:中论(中论)  拼音:zhōng lùn
1.书名。汉徐干撰,二卷,二十篇。全书原本经训,归于圣贤之道。魏文帝称其成一家之言,辞义典雅,足传于后。
2.佛教典籍。龙树著。后秦鸠摩罗什译。四卷,二十七品,四百四十六颂。内容主要在阐明一切现象没有真实存在的体性。为大乘佛教中观派最重要的著作。除汉译本外尚存有梵本及藏译本。也称为「中观论」。
《漢語大詞典》:鱼山(魚山)
(1).法苑珠林卷四九:“﹝ 陈思王 曹植 ﹞赏游 鱼山 ,忽闻空中梵天之响,清雅哀婉,其声动心,独听良久……乃摹其声节,写为梵唄,撰文製音,传为后式。梵声显世,始於此焉。”后遂用为咏佛教梵呗的典实。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经师论:“既通般遮之瑞响,又感 鱼山 之神製。” 清 曹寅 《西村师教予导引却病》诗之二:“堂策萧萧一衲温, 鱼山 清梵许同论。”
(2).山名。即 鱼条山 ,在 河北 满城 西北。形如巨鱼,故名。
(3).山名。在 山东 东阿 西。《史记·河渠书》“ 吾山 平兮 鉅野 溢” 裴駰 集解引 晋 徐广 曰:“ 东阿 有 鱼山 。”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初, 植 登 鱼山 ,临 东阿 ,喟然有终焉之心,遂营为墓。” 金 张子羽 《寿张和滑》诗:“ 鱼山 早有终焉计,少日应容解印章。”
《漢語大詞典》:心光
(1).佛教谓佛心所照之光。《观念法门》:“但有专念阿弥陀佛众生,彼佛心光常照,是人摄取不捨,总不论照摄餘杂业行者。” 宋 陆游 《五更起坐》诗:“煜煜心光回自照,绵绵踵息浩无声。” 明 寓山居士 《鱼儿佛》第四折:“惟是心光现,今日箇証果朝元。”
(2).借指灵感。 清 张履 《〈静观斋诗初集〉自序》:“境与身际,性与境适,絶去依傍,独洗心光,当其趣之所极,心若激而不能已於鸣者。”
《漢語大詞典》:悟彻(悟徹)
亦作“ 悟澈 ”。 佛教谓破迷妄、开真智。亦指觉悟得透彻、彻底。红楼梦第二二回:“ 黛玉 又道:‘……我还续两句云:无立足境,方是乾净。’ 寳釵 道:‘实在这方悟彻。’”儿女英雄传第二七回:“ 何玉凤 立地回心,一点灵犀悟澈,那 安龙媒 良缘有定。” 鲁迅 《书信集·致黎烈文》:“昔者屡受此苦,今已悟澈而决不作此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