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佛 → 髴佛”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漢語大詞典》:三金
(1).三种金属。多指金、银、铜。 晋
葛洪 《抱朴子·博喻》:“琼瑶以符采剖判,三金以琦玩冶鑠。” 唐
李峤 《宝剑篇》:“ 吴 山开, 越 溪涸,三金合冶成宝鍔。” 唐
李邕 :“钦铸铜鐘一,駢之以七宝,合之以三金。”
(2).佛教语。三密(身密、语密、意密)金刚的略称。 南朝 梁 沈约
《为临川王九日侍太子宴》诗:“三金广设,六羽高陈。” 南朝 梁
沈约 《显密不同颂》:“显理有六境,密照之三金。”
《國語辭典》:念诵(念誦) 拼音:niàn song
1.佛教用语,指心念口诵佛名及经咒。《初刻拍案惊奇》卷六:「城里城外,但是印施的,念诵的,无不生子,真是千唤千应。」
2.因惦记而常在话中提及。《醒世姻缘传》第七七回:「你就有这们些瓜儿多子儿少的念诵我!」《程乙本红楼梦》第三回:「刚才老太太还念诵呢,可巧就来了!」
《國語辭典》:恶报(惡報) 拼音:è bào
佛教指由于过去的恶业所导致的苦果。《三国演义》第一回:「若萌异心,必获恶报。」《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一:「积善有善报,积恶有恶报。」
《國語辭典》:比丘尼 拼音:bǐ qiū ní
佛教用语。女子出家受具足戒者的通称。梵语bhikṣuṇī的音译。《大宝积经》卷一:「贪著美味,受比丘尼劝化饮食。」唐。
韩愈 :「陇西李氏,生男辄死,卒无子。女一人,学浮屠法,不嫁,为比丘尼云。」也译作「苾刍尼」。
《漢語大詞典》:百界
佛教语。谓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人间、天上、声闻、缘觉、菩萨、佛十界;十界中之各界亦皆具有十界,故总称百界。 清
龚自珍 《最录三千有门颂》:“尝欲改百界为九十一界,改千如为九百十如,改三千门为二千七百三十门。”
《國語辭典》:白法 拼音:bái fǎ
佛教用语。指善法。《法苑珠林》卷二三:「如涅槃经云:『有二白法:一惭、二愧。』」
《國語辭典》:年腊(年臘) 拼音:nián là
僧人的年岁。唐。
白居易 诗:「貌依年腊老,心到夜禅空。」《宋高僧传。卷二二。晋阆州光国院行遵传》:「逮晋开运中状貌若七十馀,然壮力不衰,或询其年腊,则必杜默。」
《漢語大詞典》:慈眼
(1).亦称“ 慈目 ”。佛教语。佛以慈悲心视众生之眼。
《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慈眼视众生,福聚海无量,是故应顶礼。” 唐
李邕 :“慈目相视,浄心相续。” 唐
李子卿 :“睟容若动,慈眼如睇。”
(2).马的一种眼病。 明
高明 《琵琶记·杏园春宴》:“元有一万匹马,却有一千三百个漏蹄,二千七百个抹靨,三千八百个熟瘸,二千二百个慈眼。”
《漢語大詞典》:茶鼓
亦作“ 茶皷 ”。 佛教语。禅寺法堂西北角设置此鼓,集僧用茶汤时用。 宋
林逋 《西湖春日》诗:“春烟寺院敲茶皷,夕照楼臺卓酒旗。” 宋
陈造 《县西》诗:“茶鼓适敲 灵鷲院 ,夕阳欲压 赭圻城 。”
《禅林象器笺·呗器门·法鼓》:“法堂设二鼓。其东北角者为法鼓,西北角者为茶鼓。”
《漢語大詞典》:粗相
佛教语。谓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总称“麤相”。
《法苑珠林》卷二三引
《十住论》:“但依报土而起麤相。”参见“ 六相 ”。
《漢語大詞典》:六相
(1).传说辅佐 黄帝 的六臣: 蚩尤 、 大常 、 奢龙 、 祝融 、 大封 、 后土 ,分掌天地四方。
《管子·五行》:“昔者 黄帝 得 蚩尤 ,而明於天道;得 大常 ,而察於地利;得 奢龙 ,而辩於东方;得 祝融 ,而辩於南方;得 大封 ,而辩於西方;得 后土 ,而辩於北方。 黄帝 得六相,而天地治,神明至。” 唐
张说 :“故令名不离其身,方齐六相,助明三辰。” 清
钱谦益 《炼丹台》诗:“六相资辅弼,五贼收狂癲。”
(2).佛教语。指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见
《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卷四。 清 黄宗羲
《苏州三峰汉月藏禅师塔铭》:“ 曹洞 、 潙仰 、 法眼 建立四禁、五位、六相、三昧等纲宗,以竭机语之欺伪。”
《國語辭典》:恶魔(惡魔) 拼音:è mó
1.比喻极为凶恶的人。
2.宗教上指引诱人作恶,阻碍人修持善道的恶神。
《漢語大詞典》:踊塔(踴塔)
亦作“踊塔”。 佛教语。指 多宝塔 的涌现。据说古代东方 宝净国 有佛曰 多宝如来 ,曾作大誓愿云,灭度之后,十方国有说
《法华经》处,彼之塔庙必涌现其前,以为证明。见
《法华经·见宝塔品》。 南朝 梁简文帝
《六根忏文》:“王见 浄名 方丈之室, 多宝 踊塔之瑞。” 唐
白居易 :“平地踊塔, 多宝 示现。”亦泛指高耸之塔。 唐
元稹 《有碧涧穿注两廊又有龙女洞能兴云雨诗中喷字以平声韵》:“穿廊玉涧喷红旭,踊塔金轮拆翠微。” 宋 苏舜钦 等
《地动联句》:“踊塔撼鐸碎,安流荡舟疲。”
《國語辭典》:辟支佛 拼音:pì zhī fó
佛教用语。梵语pratyeka-buddha的音译,意译作独觉或缘觉。佛教修行者所證得的一种果位。这种果位是阿罗汉中的一类。由于辟支佛在他證悟的这一世,不是从佛陀或他人那里听闻佛法而修行成就,以自力了悟缘起,證涅槃。《瑜伽论记。卷八上》:「若依《智论》十六卷云:『辟支佛有两种义:一名独觉,二名因缘觉。』」也作「独觉」、「缘觉」。
《國語辭典》:三乘 拼音:sān shèng
佛教用语。梵语tri-yāna的意译。谓三种能使众生获得證悟,息灭烦恼的途径。即从他人听闻佛法而悟道的声闻乘;自己观察自然现象而悟道的独觉乘,和以成佛为目标的佛乘。独觉乘也称为「缘觉乘」、「辟支佛乘」,佛乘也称为「大乘」、「菩萨乘」。《大乘庄严经论》卷二:「善趣及三乘,大悲有三品。」《西游记》第二回:「妙演三乘教,精微万法全。」
《漢語大詞典》:三乘
(1).佛教语。一般指小乘(声闻乘)、中乘(缘觉乘)和大乘(菩萨乘)。三者均为浅深不同的解脱之道。亦泛指佛法。
《魏书·释老志》:“初根人为小乘,行四諦法;中根人为中乘,受十二因缘;上根人为大乘,则俢六度。虽阶三乘,而要由修进万行,拯度亿流,弥歷长远,乃可登佛境矣。”
《西游记》第二回:“妙演三乘教,精微万法全。” 潘飞声
《甘露寺》诗:“荒苔佛座参三乘,老树僧房坐六朝。”
(2).道教语。谓以 元始天尊 所传为大乘上法,属洞真部;以 灵宝天尊 所传为中乘中法,属洞元部;以 道德天尊 所传为小乘初法,属洞神部。
《云笈七籤》卷一:“精研三乘,详观四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