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佛 → 髴佛”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漢語大詞典》:须弥芥子(須彌芥子)
(1).佛教语。谓广狭、大小等相容自在,融通无碍。语本
《维摩诘经·不思议品》:“以 须弥 之高广内芥子中,无所增减。” 宋
辛弃疾 《水调歌头·题永丰杨少游提点一枝堂》词:“休説须弥芥子,看取鵾鹏斥鷃,小大若为同?” 清
钱谦益 《〈华严忏法〉序》:“
《华严》之义,帝网重重, 须弥 芥子,互相容纳。”
(2).指总体中的极小部分。 清 涵秋
《穷丐》上:“ 阿奇 明知积有十圆,不过股分中一须弥芥子。”
《漢語大詞典》:邪见网(邪見網)
佛教语。谓邪见参差交错如网。形容邪见深广。
《智度论》卷十一:“是入邪见网,烦恼破正智。离诸清浄戒,唐苦堕异道。”亦省作“ 邪网 ”。
《大乘起信论》:“行者常应智慧观察,勿令此心堕於邪网。”
《漢語大詞典》:罪度
佛教语。谓拔脱引渡于罪孽之中。《西游记》第二七回:“自从湼槃罪度,削髮秉正沙门,跟你做了徒弟,把这个‘金箍儿’勒在我头上,若回去,却也难见故乡人。”
《漢語大詞典》:罪门(罪門)
佛教语。指遭受苦难和造作罪恶的开始处。 南朝 齐
萧子良 《净住子净行法门·在家从恶》:“恩爱一缚著,牵人入罪门。”
《漢語大詞典》:覆谛(覆諦)
佛教语。颠倒的道理。谓颠倒真理。 章炳麟 《五无论》:“譬若病眼者死,而眼中所见之空华与之俱死。虽然,此未可为常人道也,常人所信,惟有覆諦而已。”
《國語辭典》:改头换面(改頭換面) 拼音:gǎi tóu huàn miàn
本指一代新人换旧人,面孔不断变换。语本《全唐诗。卷八○六。寒山诗》:「改头换面孔,不离旧时人。」后比喻表面上虽改变,而实质未变。《朱子语类。卷一○九。论取士》:「今人作经义,正是醉人说话。只是许多说话改头换面,说了又说,不成文字。」《文明小史》第三四回:「拿出做八股时套袭成文的法子,改头换面,做成若干种,也想去卖钱。」亦比喻澈底改变。如:「他出狱后决定改头换面,重新做人。」
《國語辭典》:顿悟(頓悟) 拼音:dùn wù
佛教用语:(1)谓在一时间證得真理。《五灯会元。卷四。荐福弘辩禅师》:「如来出世为天人师,善知识随根器而说法,为上根器者开最上乘顿悟至理。」(2)證悟一切现象都无真实的生灭变化。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南朝梁。刘孝标。注:「法师研十地,则知顿悟于七住。」
《漢語大詞典》:度无极(度無極)
佛教语。犹言到彼岸。 唐 玄应
《一切经音义》卷三:“度无极,或言到彼岸,皆一义也。梵言波罗蜜多是也。” 宋 法云
《翻译名义集》卷四:“生死为此岸,涅槃为彼岸,烦恼为中流,菩萨以无相智慧乘禪定舟航,从生死此岸到涅槃彼岸……故云度无极。”
《漢語大詞典》:非时浆(非時漿)
佛教语。佛家称苏油、蜜、石蜜果汁等为非时浆。 晋 法显
《佛国记》:“劝化供养僧,作非时浆。” 晋 法显
《佛国记》:“客僧往到,旧僧迎送,代担衣鉢,给洗足水,涂足油,与非时浆。”
《漢語大詞典》:分段身
佛教语。谓轮回六道的凡身俗体。轮回六道之身,各随其业因而寿命有分限,形体有段别,故曰分段身。 唐
拾得 《诗》之五:“得此分段身,可笑好形质。” 明
李贽 《与袁石浦书》:“以为此分段之身祸患甚大,虽转轮圣王不能自解免也。”亦省作“ 分段 ”。 宋
秦观 :“薄伽梵相含空虚,化人分段同璠璵。”
《漢語大詞典》:法我见(法我見)
佛教语。“二我见”之一。谓凡夫不知“性空”之理,执着一切事物有真实体性的妄见。《起信论》卷下:“法我见者,计一切法各有体性。” 瞿秋白 《饿乡纪程》五:“我呢?以整顿思想方法入手,真诚的去‘人我见’以至于‘法我见’,当时已经略略领会得唯实的人生观及宇宙观。”参见“ 人我 ”。
《漢語大詞典》:人我
(1).他人与我。
《庄子·天下》:“愿天下之安寧以活民命,人我之养,毕足而止,以此白心。”
《关尹子·二柱》:“浑人我,同天地。” 清
谭嗣同 《仁学》二:“人知脑气筋通五官百骸为一身,即当知电气通天地万物人我为一身也。”
(2).借指尘世。 元 邓学可
《端正好·乐道》套曲:“人我场中枉驰骤,苦海波中早回首。”
(3).佛教语。即人我见。凡俗之人妄认自身常住不变,执着“有我”之见,佛家谓之“人我见”。
《坛经》三五:“人我是 须弥 ,邪心是大海,烦恼是波浪……无人我, 须弥 自倒;除邪心,海水竭,烦恼无,波浪灭。”
(4).佛教语。人相和我相并称的略语。为人我四相中之二相。 清
吴伟业 诗:“人我将无同,是非空诸所。”详“ 四相 ”。
《漢語大詞典》:二庄严(二莊嚴)
佛教语。智慧庄严和福德庄严。前者即六度中的般若,后者即六度中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和禅定。 北本
《涅槃经·师子吼菩萨品一》:“若有人能为法諮启,则为具足二种庄严,一者智慧,二者福德。若有菩萨具足如是二庄严者,则知佛性。”亦省作“ 二严 ”。 唐
窥基 《成唯识论述记》卷七末:“善资粮者,福智二严。非 清辨 等恶取空者,能成是事,得菩提也。” 元
张仲深 《送全上人》:“二严二乘妙熟探,大千小千了无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