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佛 → 髴佛”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共1534,分103页显示  上一页  79  80  81  82  83  85  86  87  88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陀罗骠
陀罗尼门
五百罗汉
五遍行
五精舍
五净德
无色界天
无上菩提
无相无作
无羞僧
西方净土
五位百法
无碍大会
无碍道场
无碍会
《漢語大詞典》:陀罗骠(陀羅驃)
佛教语。 印度 胜论派哲学说明宇宙万有的六原理(六谛,译为六句义)中的第一实句义,即水、火、风……九种。亦所谓万物皆有之本体。 章炳麟 《无神论》:“若云 耶和瓦 外本有质料,如 鞞世师 所谓陀罗驃者,则此质料固与 耶和瓦 对立。”
《漢語大詞典》:陀罗尼门(陀羅尼門)
佛教语。总持的关键。 清 龚自珍 《发大心文》:“我生天上,寂然安隐,得诸三昧,陀罗尼门定慧第一,当念众生或困色阴,或困想阴,种种颠倒,我施安隐而以度之。”参见“ 陀罗尼 ”。
《國語辭典》:陀罗尼(陀羅尼)  拼音:tuó luó ní
一串帮助记忆的语言或声音。为梵语dhāraṇī的音译。意译为总持。一般认为它具有神秘的力量,使持诵者获得功德和对佛法不忘的作用。在汉、藏佛经中,陀罗尼皆采音译。其篇幅长短不一。
《漢語大詞典》:五百罗汉(五百羅漢)
佛教语。常随 释迦 听法传道的五百弟子。十诵律卷四:“今日世尊与五百罗汉入 首波城 。”法苑珠林卷七三:“ 如来 将五百罗汉常以月十五日於中説戒。”一说为参加第一次结集或第四次结集的五百比丘。参阅 宋 高道素 《乾明院五百罗汉名号碑》。今寺庙罗汉殿多供奉“五百罗汉”。
《漢語大詞典》:五遍行
佛教语。唯识宗指五种周遍于一切心理活动的“心所法”。即触、作意、受、想、思。见《百法明门论》。 章炳麟 《国故论衡·明见》:“凡人之知,必有五徧行境,谓之触、作意、受、想、思。五徧行者,与阿罗识相应,当其触受,色声香味触,可以同时兼知也。”
《漢語大詞典》:五精舍
佛教语。古 印度 的佛教五大道场。 明 杨慎 《艺林伐山·五精舍》:“佛国五精舍:一 给孤园 ,二 灵鷲山 ,三 獮猴江 ,四 菴罗树 ,五 竹林园 。”参阅《三藏法数》卷二四。
《漢語大詞典》:五净德
佛教语。谓发心离俗、毁其形好、永割亲爱、委弃躯命、志求大乘。佛说诸德福田经:“佛告天帝,众僧之中,有五浄德,名曰福田,供之得福,进可成佛。”
《漢語大詞典》:无色界天(無色界天)
佛教语。即所谓极乐世界。 清 薛福成 庸盦笔记·幽怪一·江南某生神游兜率天宫:“夫佛家之説,有肉界天,有色界天,有无色界天,若佛家所谓极乐世界者……盖宗动天中有一大地,为极清极虚之境,即是无色界天。”参见“ 无色界 ”。
《國語辭典》:无色界(無色界)  拼音:wú sè jiè
佛教用语。佛教宇宙观三界之一。指没有形色的生存状况。无色界又可分成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四个范畴,是修行禅定者才能往生的世界。《阿毗达磨俱舍论》卷八:「无色所属界,说名『无色界』。」
《漢語大詞典》:无上菩提(無上菩提)
佛教语。谓最高之觉悟境界。大宝积经卷二八:“彼菩萨信诸如来正真正觉无上菩提。” 宋 苏轼 《题王霭如来出山相赞》:“错不错,安得无上菩提成等正觉?”《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八:“凡是洞中,各有一个尊者在内做洞主,住居极乐胜境,同脩无上菩提。”
《漢語大詞典》:无相无作(無相無作)
(1).佛教语。谓弃绝众相,不事造作。 宋 陈善 扪虱新话·王荆公新经〈字说〉:“ 荆公 新经《字説》多用佛家语……云:‘无工以为穴,则空无相;无工以穴之,则空无作。无相无作,则空名不立。’”
(2).泛指不务空言。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五:“ 林自 为太学博士,上 章 相 子厚 启云:‘伏维门下相公,有猷有为,无相无作。’”
《漢語大詞典》:无羞僧(無羞僧)
佛教语。指破戒作恶的僧人。大智度论卷三:“云何名无羞僧?破戒,身口不净,无恶不作。” 明 王志坚 《表异录·佛乘》:“无羞僧谓破戒者。”
《國語辭典》:西方净土(西方淨土)  拼音:xī fāng jìng tǔ
佛教称西方阿弥陀佛所处的世界。因这个世界的环境都是由珍宝构成,没有任何污染,住在这里的众生都具有无量功德,不为恶行,所以称为「西方净土」。明。汤显祖《紫箫记》第三一出:「至期身心欢喜,吉祥而逝,还生西方净土。」简称为「西土」。
《國語辭典》:五位百法  拼音:wǔ wèi bǎi fǎ
佛教用语。佛教瑜伽行派将轮回和解脱的一切分成心法、心所有法、色法、不相应行法和无为法,谓之五位。心法是指能生起认识分别作用的心,共有八种;心所有法是指由认识作用而引发的心理作用,共五十一种;色法是指物质性现象,分成十一种;心不相应行法是既不属心也不属于物质的有二十四种;无为法,非生灭或不再轮回的现象,共有六种。合计一百。
《漢語大詞典》:无碍大会(無碍大會)
佛教语。即无遮大会。南史·梁纪中·武帝下:“﹝ 大同 二年十月﹞壬午,幸 同泰寺 ,设无碍大会。”参见“ 无遮大会 ”。
《國語辭典》:无遮大会(無遮大會)  拼音:wú zhē dà huì
佛教公开的法会,不论贤圣道俗贵贱上下,一律皆可参预,平等行财、法二施,印度国俗常举行之,中国六朝时,亦多仿行。《梁书。卷三。武帝本纪下》:「舆驾幸同泰寺,设四部无遮大会。」元。张国宾《合汗衫》第三折:「今有陈相公做这无遮大会,一应人等,都要舍贫散斋,小僧已都准备下了。」
《漢語大詞典》:无碍道场(無礙道場)
佛教语。举行无碍大会或无碍会的场所。 明 高明 《琵琶记·寺中遗像》:“今日俺寺中建一个无碍道场,不拣甚么人,或是荐悼双亲,保安自己的,都来这里聚会。”
《漢語大詞典》:无碍会(無礙會)
佛教语。即无遮会或无遮大会。 南朝 梁武帝 《幸阿育王寺赦诏》:“今出 阿育王寺 设无碍会。耆年童齿,莫不欣悦。”亦作“ 无碍会 ”。南史·梁纪中·武帝下:“﹝帝﹞幸 同泰寺 ,铸十方银像,并设无碍会。”参见“ 无遮大会 ”。
《國語辭典》:无遮大会(無遮大會)  拼音:wú zhē dà huì
佛教公开的法会,不论贤圣道俗贵贱上下,一律皆可参预,平等行财、法二施,印度国俗常举行之,中国六朝时,亦多仿行。《梁书。卷三。武帝本纪下》:「舆驾幸同泰寺,设四部无遮大会。」元。张国宾《合汗衫》第三折:「今有陈相公做这无遮大会,一应人等,都要舍贫散斋,小僧已都准备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