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佛 → 髴佛”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共1534,分103页显示  上一页  71  72  73  74  75  77  78  79  80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重颂
智慧剑
贞林
障累
烦恼魔
烦恼贼
法纲
度引
顿法
忏洗
静谛
金刚藏
轻垢
十魔
四禅定
《漢語大詞典》:重颂(重頌)
佛教语。说经义之后,再作偈颂,申说前义。也称重颂偈或应颂。 南朝 陈 徐陵 《东阳双林寺傅大士碑》:“言无重颂,句备伽佗。” 吴兆宜 注:“《弥陀疏钞》:梵语‘祗夜多’,此言‘重颂’。”
《國語辭典》:智慧剑(智慧劍)  拼音:zhì huì jiàn
比喻智慧果决,能断绝烦恼、牵绊。《维摩诘所说经。菩萨行品。第十一》:「闻佛无量德,志而不倦,以智慧剑破烦恼贼。」
《漢語大詞典》:贞林(貞林)
佛教语。指佛入灭之处。传说佛于娑罗双树间入灭时,树一时开花,林色变白,如鹤之群栖。贞,喻白色。 南朝 齐 萧子良 《与南郡太守刘景蕤书》:“逝将烛昏霾於慧炬,拯沦溺於法桥;扇灵崿之留风,镜贞林之絶影。”
《漢語大詞典》:障累
佛教语。谓恶业的妨碍和烦恼。 南朝 梁武帝 《断酒肉文》之四:“弟子 萧衍 敬白诸大德僧尼、诸义学僧尼、诸寺三宫,向已粗陈鱼肉,障累招致苦果。”
《漢語大詞典》:烦恼魔(煩惱魔)
佛教语。四魔之一。谓烦恼能扰乱身心,障碍正觉。 隋 智顗 《童蒙止观》卷上:“道高方知魔盛,仍须善识魔事。但有四种:一,烦恼魔;二,阴入界;三,死魔;四,鬼神魔。” 舒化龙 《汉语发展史略》第二编第三章第二节:“佛家有所谓四魔之说:一是烦恼魔,二是阴魔,三是死魔,四是自在天魔。”
《漢語大詞典》:烦恼贼(煩惱賊)
佛教语。谓烦恼伤人之性,有如盗贼。《维摩经·菩萨行品》:“以智慧剑,破烦恼贼。”法苑珠林卷五六:“我心得解脱,无明大黑闇;断除诸有葢,以杀烦恼贼。” 金 元好问 《龙门川大清安禅寺碑》:“有为烦恼贼所嬈者,我愿为法城堑。”
《漢語大詞典》:法纲(法綱)
佛教语。指戒律。世说新语·德行“ 桓常侍 闻人道 深公 者” 刘孝标 注引《桓彝别传》曰:“﹝ 法深 ﹞内持法纲,外允具瞻。”
《漢語大詞典》:度引
佛教语。谓超度苦海,引至彼岸。 康有为 《大同书》甲部第一章:“略知文字,无所知识,皈依 佛 回 ,度引无力,享受无量之苦难而终无慈航普拯其溺也。”参见“ 度无极 ”。
测量。 唐 柳宗元 《天对》:“当焉为明,不逮为晦。度引久穷,不可以里。”
《漢語大詞典》:度无极(度無極)
佛教语。犹言到彼岸。 唐 玄应 一切经音义卷三:“度无极,或言到彼岸,皆一义也。梵言波罗蜜多是也。” 宋 法云 翻译名义集卷四:“生死为此岸,涅槃为彼岸,烦恼为中流,菩萨以无相智慧乘禪定舟航,从生死此岸到涅槃彼岸……故云度无极。”
《漢語大詞典》:顿法(頓法)
佛教语。指顿悟法门。《坛经·忏悔品》:“吾祖惟传此顿法,普愿见性同一体。”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七章第二节:“只有大智人,最上乘利根人能接受顿法。”参见“ 顿悟 ”、“ 顿门 ”。
《漢語大詞典》:忏洗(懺洗)
佛教语。谓清心悔罪。 唐 符载 《梵阁寺常準上人精院记》:“因于懺洗,尝与一二善友跳身此来。”
《漢語大詞典》:静谛(静諦)
佛教语。指佛教的“真理”、“实理”。 清 赵翼 《澄怀园消夏》诗:“一编闲读《首楞严》,后夜鸡鸣静諦拈。”
《漢語大詞典》:金刚藏(金剛藏)
佛教语。金刚神之化身。陀罗尼集经·金刚藏大威神力三昧法印咒品:“尔时会中有一菩萨摩訶萨,名 金刚藏 ,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金刚顶一切如来真摄证实大乘现证教王经》卷上:“身中微尘数,想成金刚藏。”
《漢語大詞典》:轻垢(輕垢)
佛教语。指犯轻戒之罪。 唐 李白 《僧伽歌》:“一言懺尽波罗夷,再礼浑除犯轻垢。” 王琦 注:“法苑珠林云:波罗夷者,此云极重罪是也。轻垢罪者,比重减轻一等,凡玷污浄行之类皆是。据《梵纲经》:重戒有十,犯者得波罗夷罪,轻戒有四十八,犯者为轻垢罪。”
分類:佛教语
《漢語大詞典》:十魔
佛教语。谓扰乱身心、障碍正道、损害慧命的十种邪恶之事。即蕴魔、烦恼魔、业魔、心魔、死魔、天魔、善根魔、三昧魔、善知识魔及菩提法智魔。 宋 范成大 《舫斋信笔》诗:“三昧未得力,十魔方现前。”
《漢語大詞典》:四禅定(四禪定)
佛教语。色界初禅天至四禅天的四种禅定。人于欲界中修习禅定时,忽觉身心凝然,遍身毛孔,气息徐徐出入,入无积聚,出无分散,是为初禅天定;然此禅定中,尚有觉观之相,更摄心在定,觉观即灭,乃发静定之喜,是为二禅天定;然以喜心涌动,定力尚不坚固,因摄心谛观,喜心即谢,于是泯然入定,绵绵之乐,从内以发,此为三禅天定;然乐能扰心,犹未彻底清净,更加功不已,出入息断,绝诸妄想,正念坚固,此为四禅天定。参见“ 四禪天 ”。
《漢語大詞典》:四禅天(四禪天)
佛教有三界诸天之说。三界,指欲界、色界、无色界。色界诸天又分为四禅:初禅为大梵天之类;二禅为光音天之类;三禅为遍净天之类;四禅为色究竟天之类。色究竟天为色界的极处。参阅法苑珠林卷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