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佛 → 髴佛”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共1534,分103页显示  上一页  69  70  71  72  73  75  76  77  78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刹柱
筌象
铁围城
贪瞋痴
宝性
避心
变化身
冥境
五恶
未来身
邪津
座元
瞋心
缘务
风中灯
《漢語大詞典》:刹柱
(1).佛教语。指塔顶的相轮。晋书·五行志下:“ 义熙 九年正月,大风, 白马寺 浮图刹柱折坏。”
(2).佛教语。指寺前的幡竿。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归心:“县廨被焚,寄寺而住,民将牛酒作礼,县令以牛繫刹柱。”
《漢語大詞典》:筌象
佛教语。指未超脱尘世的景象。 南朝 梁 王僧孺 《礼佛唱导发愿文》:“夫至觉玄湛,本絶声言,玅虑虚通,固略筌象。”
《漢語大詞典》:铁围城(鐵圍城)
佛教语。指铁栅为围的地狱。《敦煌变文集·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 恒 沙之众同时入,共变其身作一刑,忽若无人独自入,其身亦满 铁围城 。”
《漢語大詞典》:贪瞋痴(貪瞋癡)
佛教语。贪欲、瞋恚与愚痴三种烦恼。此三者毒害人最剧,故称三毒。 南朝 齐 萧子良 《净住子·发愿庄严门》:“原众恶所起,皆缘意地贪瞋痴也。”
《漢語大詞典》:宝性(寶性)
(1).保全天性。 三国 魏 嵇康 《答难养生论》:“遗世坐忘,以宝性全真,吾所不能同也。”
(2).佛教语。即如来藏。真金在粪秽中,其性不变;如来藏性在众生烦恼中,不失真如清净之性,故谓宝性。佛经究竟一乘宝性论(省称《宝性论》)之名本此。《无量寿经优波提舍愿生偈》:“宝性功德草,柔輭左右旋。”
《漢語大詞典》:避心
佛教语。谓舍弃一切尘念。 南朝 宋 宗炳 《明佛论》:“避心世物,移映清微,则佛理可明,事皆信矣。” 唐 李百药 《化度寺故僧邕禅师舍利塔铭》:“託跡禪林,避心定水。”
《漢語大詞典》:变化身(變化身)
佛教语。即化身。佛地经论卷七:“变化身,为欲利益安乐众生,示现种种变化事故。” 吕澂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第六讲:“一般认为,佛身分‘法身’与‘变化身’两种,前者是实在的,后者是方便应化的。佛在与各种不同的人发生交涉时,根据对象的不同,是以‘化身’出现的。”参见“ 化身 ”、“ 三身 ”。
《漢語大詞典》:冥境
(1).佛教语。谓心境合一。冥,冥合。 南朝 梁 萧统 《令旨解二谛义》:“能知是智,所知是境,智来冥境,得言即真。”
(2).佛教语。犹冥界。 唐 李峤 《为魏国北寺西寺请迎寺额表》:“弘济深於冥境,薰脩入於梵门。”
《漢語大詞典》:五恶(五惡)
中医谓五脏的五种禁忌。《素问·宣明五气论》:“五藏所恶,心恶热,肺恶寒,肝恶风,脾恶湿,肾恶燥,是谓五恶。”
《漢語大詞典》:未来身(未來身)
佛教语。来生;来世。 唐 姚合 《寄郁上人》诗:“此生修道浅,愁见未来身。谁为传真諦,唯应是上人。”
《漢語大詞典》:邪津
佛教语。指邪见之所在。 唐 慧净 《杂言》诗:“扰扰三界溺邪津,浑浑万品忘真匠。”
《漢語大詞典》:座元
佛教语。即首座。其座位居僧堂之首。故称。 金 王琯 《定林院通法塔铭》:“师迤邐復还里閈,掛锡 金牛 。时 真禪师 方主法席,请作座元。”
《漢語大詞典》:瞋心
佛教语。忿怒怨恨的意念。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迦毕试国:“龙性猛恶,不能自持,瞋心或起,当忘所制。”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天咫:“释门以瞋心坏一切善,慈心降一切魔。” 清 龚自珍 《发大心文》:“瞋心差别有三:曰嫉恶心,曰怨懣心,曰难忍辱心。”
《漢語大詞典》:缘务(緣務)
佛教语。谓与己有缘之世间俗务。 隋 智顗 摩诃止观卷四之下:“缘务妨禪,由来甚矣。”
《漢語大詞典》:风中灯
佛教语。比喻人生短促易逝。坐禅三昧经卷上:“谁能知死时,所趣从何道。譬如风中灯,不知灭时节。” 明 刘基 《松叶酒歌寄梁安宅》:“病来啖药犹啖水,梦寐恍惚风中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