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佛 → 髴佛”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共1534,分103页显示  上一页  66  67  68  69  70  72  73  74  75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心马
雪隐
浊恶世
障业
圆心
转轮藏
制教
根业
二智
恶知识
触尘
身根
身色
三净
思惑
《漢語大詞典》:心马(心馬)
佛教语。指心。谓心动如奔马,故称。《性灵集》卷四:“此思此愿,常策心马。”法苑珠林卷九九:“岂可放纵心马,不加轡勒;驰骋情猴,都无制锁。”
《漢語大詞典》:雪隐(雪隱)
(1).积雪消融。 唐 司空曙 《下武昌江行望涔阳》诗:“雪隐洲渚暗,沙高芦荻黄。”
(2).佛教语。指厕所。传说 雪窦山 的 明觉禅仙 曾在 杭州 灵隐寺 打扫厕所,故有此称。
《漢語大詞典》:浊恶世(濁惡世)
佛教语。指五浊恶世。《法华经·方便品》:“復作如是念,我出浊恶世。” 宋 苏轼 《书黁公诗后》诗:“但嗟浊恶世,不受龙象蹴。”参见“ 五浊恶世 ”。
分類:佛教语
《國語辭典》:五浊恶世(五濁惡世)  拼音:wǔ zhuó è shì
佛教谓充满五种不清净的烦恼世界。五浊指一、命浊,众生多作恶业,致寿命极短;二、烦恼浊,众生充满贪、瞋、痴的烦恼;三、劫浊,世代危厄,饥饿、疾病、战争不止。四、众生浊,众生缺乏善根,不信因果、不持戒;五、见浊,邪说横行。《阿弥陀经》:「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漢語大詞典》:障业(障業)
佛教语。犹罪业。 明 李贽 《与周友山书》:“况於文字上添了许多口业,平生爱国忧民上又添了许多善业,临到 常州 回首时,不但这几句义理禪作障业,我知平生许多善业口业一一现前,必定被此二业牵去,又不知作何状矣。”
《國語辭典》:圆心(圓心)  拼音:yuán xīn
圆形的中心点,称为「圆心」。
《漢語大詞典》:转轮藏(轉輪藏)
佛教语。能旋转的藏置佛经的塔形木结构建筑,下大上小,依次为藏座、藏身和天宫楼阁,绘有佛像、图案等。通高十米左右,多为八角形,分若干层次,可左右旋转。 唐 圆仁 《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三:“窟户楼上有转轮藏,六角造之,见於窟记。” 宋 洪迈 《夷坚甲志·曹氏入冥》:“汝为吾转轮藏已尽用了。”
《漢語大詞典》:制教
(1).佛教语。即戒律。戒律用以制止邪非之教,故谓“制教”。 唐 道宣 《四分律随机羯磨疏》卷一之上:“教由制兴,故名制教。”
(2).谓教育感化。 宋 曾巩 《为人后议》:“罔极之重,非制教之所裁;昔日之名,非一朝之所去。此出后之身所以有服本亲也。”
《漢語大詞典》:根业(根業)
佛教语。指根性与业力。魏书·释老志:“初阶圣者,有三种人,其根业各差,谓之三乘。”隋书·经籍志四:“初 释迦 説法,以人之性识根业各差,故有大乘小乘之説。”
《漢語大詞典》:二智
佛教语。实智(亦名如理智、根本智)和权智(亦名如量智、后得智)。佛性论卷三:“此二智有二种相,一者无著,二者无碍。” 南朝 梁简文帝 《大法颂序》:“二諦现空有之津,二智包权实之底。”
《漢語大詞典》:恶知识(惡知識)
佛教语。指昧于佛法,导人入邪的人。古尊宿语录:“语未卒, 汾阳 叱曰:‘是恶知识,敢裨贩我!’”百喻经·野干为折树枝所打喻:“已得出家,得近师长,以小呵责,即便逃走,復於后时遇恶和识,恼乱不已。”参见“ 善知识 ”。
《國語辭典》:善知识(善知識)  拼音:shàn zhī shì
佛教用语。佛教称能引发他人向上、增善去恶乃至證悟成佛的人。《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四六:「是故善男子应求善知识,亲近、恭敬、一心供养而无厌足。」《儒林外史》第三八回:「我这里有个海月禅林,那和尚是个善知识,送先生到那里去住罢。」
《漢語大詞典》:触尘(觸塵)
佛教语。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之一。身根所对之境为触,如坚软、燥湿等是。 唐 李邕 《大唐泗州临淮县普光王寺碑》:“触尘者庇如来之影,牵毛者荷师子之威。”参见“ 六尘 ”。
《國語辭典》:六尘(六塵)  拼音:liù chén
尘,接触的对象。佛教将心和感官接触的对象分成色、声、香、味、触、法(指心所对的境)六尘。若任由眼、耳、鼻、舌、身、意追逐六尘,心就会充满著烦恼。南朝梁。武帝〈十喻〉诗五首之一:「楎睢变三有,恍惚随六尘。」也称为「六处」。
《漢語大詞典》:身根
(1).佛教语。六根之一。佛教以身为触根。谓能发觉所触之物坚柔、寒暖等,故名。 明 汤显祖 《玉版居》诗序:“苦实称名,甘亦无口,身根不立,舌味何存!”参见“ 六根 ”。
(2).指男性生殖器。《观佛三昧海经》卷八:“皆谓太子是不能男,太子昼寝,皆闻诸女欲见太子阴马藏相……是时华中忽有身根如童子形,诸女见已更相谓言,太子今者现奇特事,忽有身根如是渐渐如丈夫形。”
《國語辭典》:六根  拼音:liù gēn
能接触外境与心境的眼、耳、鼻、舌、身、意(心理)的六种感官功能。《西游记》第一七回:「万事不思全寡欲,六根清净体坚牢。」
《漢語大詞典》:身色
佛教语。指身体和神色。《法华经·序品》:“身色如金山,端严甚微妙。”《醒世恒言·一文钱小隙造奇冤》:“ 赵完 又喫这一吓,恰像打坐的禪和子,急得身色一毫不动。”
《漢語大詞典》:三净(三凈)
1.佛教语。语本十诵律卷三七:"痴人,我听啖三种凈肉。何等为三?不见,不闻,不疑。"此谓一般佛教信徒难以立即断除肉食,故小乘戒中设变通之法,允许食用不见杀、不闻杀、不疑为我杀三种肉食。后因称这三种肉为"三凈"。
2.佛教语。指色界第三禅的少净天、无量净天和遍净天。
《漢語大詞典》:思惑
佛教语。指贪、嗔、痴等迷情。 赵朴初 《僧伽和佛的弟子》:“四谛的教法,能令人断除见惑(我见、常见、断见等错误见解)和思惑(对世间事物而起的贪、嗔、痴等迷情),证得涅槃,叫做声闻乘。”
分類:佛教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