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佛 → 髴佛”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共1534,分103页显示  上一页  3  4  5  6  7  9  10  11  12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愿力
如如
入定
九有
彼岸
心香
空教
圆通
初地
心相
西天
心法
寂灭
空寂
真空
《國語辭典》:愿力(願力)  拼音:yuàn lì
佛、菩萨愿心的力量。《净土论。卷中》:「无量无边无数劫,广修愿力助弥陀。」也称为「本愿力」、「宿愿力」。
《漢語大詞典》:如如
(1).佛教语。谓诸法皆平等不二的法性理体。如,理的异名。 隋 慧远 大乘义章卷三:“诸法体同,故名为如……彼此皆如,故曰如如。” 唐 慧能 《坛经·行由品》:“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 唐 李邕 《岳麓寺碑》:“以因因入果果,以灭灭而会如如。”
(2).佛教语。指永恒存在的真如。 唐 白居易 《读禅经》诗:“摄动是禪禪是动,不禪不动即如如。” 宋 苏轼 《浊醪有妙理赋》:“如如不动而体无碍,了了常知而心不用。”
(3).佛教语。引申为永存,常在。 唐 贾岛 《寄无得头陀》诗:“落涧水声来远远,当空月色自如如。”《西游记》第九九回:“丹成识得本来面,体健如如拜主人。”
(4).恭顺儒雅貌。 元 刘致 《正宫端正好·上高监司》套曲:“法则有準使民服,期于无刑佐皇图。説与当途,无毒不丈夫,为如如把平生误。” 明 陈所闻 《双调玉抱肚·怀李如真》曲:“如如风范,幸龙门当年得攀。” 清 恽敬 《答方九江》:“前过 九江 ,留数日,视署舍如山居,僚属循循如如,文学掌故,甚善甚善。”
(5).络绎不绝。尔雅·释天“二月为如” 清 郝懿行 义疏:“如者,随从之义,万物相随而出,如如然也。”
(6).形容词词尾。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三:“痒如如把心不定,肚皮儿里骨轆轆地雷鸣,眼悬悬地专盼着人来请。”
《國語辭典》:入定  拼音:rù dìng
佛教用语。指修习禅观时,心念惟安住在一对象上,而馀念不生的境界。《西游记》第二回:「参禅打坐,戒语持斋,或睡功,或立功,并入定坐关之类。」
《國語辭典》:九有  拼音:jiǔ yǒu
1.九州。借指全中国。《诗经。商颂。玄鸟》:「方命厥后,奄有九有。」《文选。陆机。吊魏武帝文》:「济元功于九有,固举世之所推。」
2.佛教指轮回众生所处的九种境界。唐。王勃释迦佛赋〉:「恩沾九有,行洽三无。」
《國語辭典》:九州  拼音:jiǔ zhōu
1.中国古代分天下为九个行政区,称为「九州」。历来说法不一,有《禹贡》九州、《尔雅》九州、《周礼》九州等分别。一般乃指《周礼》九州,为扬、荆、豫、青、兖、雍、幽、冀、并。后用作中国的代称。宋。陆游 示儿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2.岛名。日本四岛中最南的一岛。因封建时代全境分为九个州而得名。以热带植物和煤矿藏闻名。岛上有世界最大的活火山口阿苏山。行政上分为福冈、鹿儿岛、熊本、宫崎、长崎、大分、佐贺七个县;著名城市有北九州、福冈及长崎。
《國語辭典》:彼岸  拼音:bǐ àn
1.对岸,那一边。
2.佛教用语。指解脱后的境界,为涅槃的异称。《文选。王巾。头陁寺碑文》:「彼岸者,引之于有,则高谢四流;推之于无,则俯弘六度。」
3.比喻所向往的境界。
《國語辭典》:心香  拼音:xīn xiāng
虔诚的心。佛教徒以燃香供养三宝,对于未燃香而其心相同者,称为「心香」。南朝梁。简文帝〈相宫寺碑铭〉:「窗舒意蕊,室度心香。」
《漢語大詞典》:空教
佛教语。以阐发般若经部诸法皆空为宗旨的教法。亦泛指佛教。 唐 冯翊 桂苑丛谈·方竹柱杖:“老僧者熟于祗接;至於谈话,多空教所长,不甚对以他事。”旧五代史·梁书·张策传:“妙通因果,酷奉空教,未弱冠,落髮为僧,居 雍 之 慈恩精庐 ,颇有高致。”
《國語辭典》:圆通(圓通)  拼音:yuán tōng
1.性情圆活不固执己见。如:「他是个圆通的人,很容易相处。」
2.佛教用语。称佛、菩萨达到没有无明、烦恼的障碍,恢复清净本性的境界。《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五:「根选择圆通,入流成正觉。」宋。范成大 晚集南楼诗:「懒拙已成三昧解,此生还證一圆通。」
《漢語大詞典》:初地
(1).佛教语。谓修行过程十个阶位中的第一阶位。三乘共修“十地”中,以“乾慧地”为“初地”;大乘菩萨“十地”中,以“欢喜地”为“初地”。《华严经·十地品》:“今明初地义,但以略解説……是初菩萨地,名之为欢喜。”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摩揭陀国上:“出家修学,深究妙理,位登初地。”
(2).佛教寺院。 唐 王维 《登辨觉寺》诗:“竹逕从初地,莲峰出化城。” 清 康基田 《登焦山》诗:“人从初地入,峰到上方尊。”
《漢語大詞典》:心相
(1).佛教语。指能感知之心。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义解五·宝亮》:“如来乘本愿以託生,现慈力以应化,离文字以设教,忘心相以通道。” 唐 张说 《鄎国长公主碑》:“贝叶真偈,现心相於银钩。” 宋 吴处厚 青箱杂记卷四:“谚曰:‘有心无相,相逐心生,有相无心,相随心灭。’此言人以心相为上也。”
(2).方言。心思,兴趣。《何典》第六回:“人説‘叫化三年,做官无心相’。”
《國語辭典》:西天  拼音:xī tiān
1.印度位在中国西南方,故称印度为「西天」。《西游记》第一三回:「众僧们灯下议论佛门定旨,上西天取经的原由。」
2.佛教称阿弥陀佛所住的世界。参见「西方极乐世界」条。
《國語辭典》:心法  拼音:xīn fǎ
1.宋儒指传心养性的方法。宋。朱熹〈中庸章句。序〉:「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
2.禅宗称禅师不经由语言、文字的方式所授予弟子的佛法。唐。李华〈润州天乡寺故大德云禅师碑〉:「心法传示,为最上乘。」
3.佛教用语。将属于精神和心理层面的现象归为一类,称为「心法」。有时也专指眼、耳、鼻、舌、身、意的认识作用。
《國語辭典》:寂灭(寂滅)  拼音:jí miè
佛教谓断除贪欲、瞋恨、愚痴和一切烦恼,不再轮回生死的境界。《维摩诘所说经。卷下》:「观于无我而诲人不倦,观于寂灭而不永灭。」《五代史平话。周史。卷下》:「佛以寂灭为事,以有身为幻。」也作「涅槃」、「圆寂」。
《漢語大詞典》:空寂
(1).空虚寂寞。 唐 刘知几 史通·史官建置:“苟史官不絶,竹帛长存;则其人已亡,杳成空寂,而其事如在,皎同星汉。” 宋 叶适 《黄子耕墓志铭》:“余观 子耕 了外物成坏,犹影像空寂。” 清 姚鼐 《归舟》诗:“老翁万事投空寂,只写清诗处处留。”
(2).空洞枯寂。 宋 叶适 《存斋铭》:“性因物迷,心与事往;必谨司之,勿抑勿放;勿趣有为,勿堕空寂;是故无存,执妄为得。” 明 王守仁 《大学问》:“盖昔之人固有欲明其明德者矣,然惟不知止於至善,而騖其私心於过高,是以失之虚罔、空寂,而无有乎家国、天下之施。”
(3).幽静冷落。 宋 洪迈 《夷坚乙志·殡宫饼》:“中夜空寂,不妨过我。” 老舍 《骆驼祥子》九:“就是脚下这座大石桥,也显着异常的空寂,特别的白净,连灯光都有点凄凉。” 秦兆阳 《老羊工》:“在这空寂得怕人的大山里边,有时候,他是多么希望有个人来跟他说说话儿啊!”
(4).佛教语。谓事物了无自性,本无生灭。《楞严经》卷五:“我旷劫来,心得无碍;自忆受生如 恒河 沙,初在母胎,即知空寂。” 唐 刘长卿 《题虎丘寺》诗:“久迷空寂理,多为繁华故。” 明 方孝孺 《答郑仲辩书》之二:“顾来日之渐短,悼往事之可悔,於是览佛氏空寂之音,而有当於心,遂委身而从事焉。”
(5).指佛法,佛门。 宋 陈善 扪虱新话·王韶悔杀伐:“ 王韶 在 熙河 多杀伐,晚年乃出知 洪州 ,颇多悔恨,栖心空寂,冀有以洗涤之。”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弹丝》:“长厌繁华,每欲投身於空寂。”
《國語辭典》:真空  拼音:zhēn kōng
1.完全无任何物质存在的空间。
2.比喻完全没有任何人、事物、权力等的地方或活动停摆的现象。如:「真空地带」、「真空状态」。
3.佛教用语。指一切现象都只是概念所构成,没有实体。《大智度论》卷三一:「复次毕竟空是为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