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佛 → 髴佛”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共1534,分103页显示
上一页 64 65 66 67 68 70 71 72 73 下一页
分类词汇
了别冥缘识灭性欲外像悟寂闻慧道纲表色依通性心性火累七智山根缘
《漢語大詞典》:了别
佛教语。分别;识别。 宋 延寿
《宗镜录》卷四:“识能了别,詮有内心。心有非无,合名唯识。” 章炳麟
《建立宗教论》:“即此色、空,是五识了别所行之境;即此自、他,是末那了别所行之境。”
《漢語大詞典》:冥缘(冥緣)
佛教语。谓隐微难见的三世因缘果报。 晋
慧远 :“因知冥缘之搆,著於在昔;明闇之分,定於形初。” 南朝 宋 宗炳 :“至於圣人之所存而不论者,亦一理相贯耳,岂独可议哉?皆由冥缘随宇宙而无穷,物情所感者有限,故也。”
《漢語大詞典》:识灭(識滅)
佛教语。指死。
《南齐书·武帝纪》:“我识灭之后,身上著夏衣画天衣,纯乌犀导,应诸器悉不得用宝物及织成等,唯装复裌衣各一通。”
《國語辭典》:性欲(性慾) 拼音:xìng yù
性的欲望。如:「性欲有如食欲,都是与生俱来的本能,但如何妥加控制,却是需要学习的。」
《國語辭典》:外像 拼音:wài xiàng
佛教用语。指表现在外可为人察知的样貌、言语、行为、善、恶、美、丑。《西游记》第二回:「祖师复登宝座,与众说法,谈的是公案比语,论的是外像包皮。」
《漢語大詞典》:悟寂
佛教语。了悟寂灭。谓超脱一切境界,入于不生不灭之门。 南朝 梁 萧统
《东斋听讲》诗:“昔闻 孔 道贵,今覩释花珍;至理乃悟寂,承禀实能仁。”
《漢語大詞典》:闻慧(聞慧)
佛教语。谓由闻教法而生之慧解。
《百喻经·以梨打破头喻》:“汝若不痴,为他所打,乃至头破不知逃避。比丘亦尔,不能具修信戒闻慧,但整威仪,以招利养。”
《漢語大詞典》:道纲(道綱)
(1).道德之纲要。
《汉书·叙传下》:“凡
《汉书》,叙帝皇,列官司,建侯王。準天地,统阴阳,阐元极,步三光。分州域,物土疆,穷人理,该万方。纬‘六经’,缀道纲,总百氏,赞篇章。”
(2).佛教语。修“八正道”的纲要。 晋
支遁 《五月长斋诗》:“略略微容简,八言振道纲。”
《漢語大詞典》:表色
(1).佛教语。唯识所立三种色境之一。行住坐卧、取舍屈伸等显然可表示于人者,称为表色。 章炳麟 《国家论》:“凡言色者,当分为三:青、黄、赤、白,是名显色;曲、直、方、圆,是名形色;取、捨、屈、伸,是名表色。凡物皆属显色、形色,凡事皆属表色;表色已过,而其所留遗之功能势限未絶,是名无表色。”
(2).外表的颜色。 王统照 《沉船》:“两个推车子的人脸上满流着很大的汗珠,背膊上的皮肤在炎灼的日光下显出辛苦劳动的表色。”
《漢語大詞典》:依通
佛教语。谓有漏五通之一。指依靠药力或咒术表现出来的神通。 宋 延寿
《宗镜录》卷十五:“何谓依通?约法而知。缘身而用,乘符往来,药饵灵变,此谓依通。”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双树幻钞上》:“近日禪学之弊,以觉识依通为悟明,以穿凿机缘传授为参学。”
《漢語大詞典》:性心
佛教语。真心。即自性清净心。《楞严经》卷一:“性心失真,认物为己,轮迴是中,自取流转。”参见“ 心性 ”。
《國語辭典》:心性 拼音:xīn xìng
本心、性情。《西游记》第二三回:「那呆子虽是心性愚顽,却只是一味懞直,倒也有些膂力,挑得行李,还看当日菩萨之念,救他随我们去罢。」《红楼梦》第四九回:「凤姐冷眼敁敠岫烟的心性为人,竟不像邢夫人及他的父母一样,却是个温厚可疼的人。」
《漢語大詞典》:性火
佛教语。谓遍布于一切物质现象的火性。与具体的“事火”相对。
《楞严经》卷三:“汝犹不知,如来藏中,性火真空,性空真火,清浄本然,周偏法界。” 宋
苏辙 《新火》诗:“性火出真空,应量曾无边。”
《漢語大詞典》:累七
佛教语。人死后每七日斋祭一次,至七七日止。也称斋七。
《释氏要览·杂记》:“人亡每七日必营斋追荐,谓之累七,又云斋七。” 元
岳伯川第四折:“大院深宅,閒杂人赶离门外,与亡灵累七修斋。”
《漢語大詞典》:智山
佛教语。比喻超妙的大智慧。《华严经》卷二二:“智山法芽,悉已清浄。或现菩萨,或现佛身。”
《國語辭典》:根缘(根緣) 拼音:gēn yuán
根本缘由。指事情的发生经过。《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二:「那女子把别后事情,及下汴寻生,盘缠尽了,失身为娼始末根缘,说了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