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佛 → 髴佛”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共1534,分103页显示  上一页  62  63  64  65  66  68  69  70  71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宝舟
业厚
五衰
二空
耳界
顿门
刀风
浊界
根机
嗔心
除馑
八邪
法尘
法腊
耳识
《國語辭典》:宝舟(寶舟)  拼音:bǎo zhōu
尊称别人的船。《儒林外史》第八回:「王惠道:『这里不是说话处,宝舟在那边?』蘧公孙道:『就在岸边。』」
《漢語大詞典》:业厚(業厚)
佛教语。谓从善。 唐 王梵志 《运命随身缚》诗:“业厚即福来,业强福不著。” 张锡厚 注:“厚,厚道,指善业。”
《漢語大詞典》:五衰
佛教语。谓天上众生寿命虽长,临命终时,亦有五种预兆,即衣裳垢腻,头上花萎,身体臭秽,腋下汗出,不乐本座。 宋 程俱 《即事有感再用前韵》之二:“安知七寳轮王境,顿作天人现五衰。” 章炳麟 《俱分进化论》:“佛説诸天终时,见五衰相,其苦甚於人类。今观富贵利达之士,易簀告终,其苦必甚於贫子。”参阅《涅槃经》卷十九。
《國語辭典》:二空  拼音:èr kōng
佛教用语。佛教谓我空和法空。在身心中没有真实我,是我空;所有存在现象,都不是真实客观的存在,是法空。《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六:「能观十二因缘法,四谛二空真妙理。」
《漢語大詞典》:耳界
佛教语。指听觉所及的范围。 唐 白居易 《香炉峰下草堂初成》诗之二:“从兹耳界应清浄,免见啾啾毁誉声。”
《漢語大詞典》:顿门(頓門)
佛教语。顿悟法门。指 唐 代 慧能 上承 达摩 的“祖师禪”而开创的禅家南宗。 唐 王维 《能禅师碑》:“其有不植德本,难入顿门,妄繫空花之狂,曾非慧日之咎。” 宋 钱易 南部新书癸:“禪律师 圭峯 密 ,禪得 达磨 顿门。”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七章第二节:“ 慧能 一派徒众也俨然以顿门自负,这就使得人人可以自称为佛。”参阅《坛经·般若品》参见“ 顿悟 ”、“ 顿教 ”。
《漢語大詞典》:刀风(刀風)
(1).佛教语。人临终时,备受死苦,四大分离。其中风解肢节如刀,名为刀风。正法念处经·身念处品三:“或以天眼见命终时,刀风皆动,皮肉筋骨,脂髓精血,一切解截。” 唐 道绰 安乐集卷上:“若刀风一至,百苦凑身。”
(2).泛指狂暴的风。 郭小川 《战台风》诗:“刀风箭雨入海岛,杀气重重直指红旗百丈杆。”
《漢語大詞典》:浊界(濁界)
佛教语。指尘世。 唐 李复言 《续玄怪录·杨恭政》:“同生浊界,并是凡身,一旦翛然,遂与尘隔。”《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八:“倘若恐怕浊界汨没,一时记不起,到得五十年后,我来指你个境头,等你心下洞澈罢了。”
《漢語大詞典》:根机(根機)
佛教语。犹根性。人有六根,根的发动处叫机。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毘布罗山:“ 如来 知其根机将发也,遂往彼而成之。” 唐 贾岛 《赠胡禅师》诗:“自是根机钝,非关夏腊深。”参见“ 根性 ”。
《國語辭典》:根性  拼音:gēn xìng
1.人的本质。如:「他根性善良。」
2.佛教用语。指人性中有生善恶作业的力量。唐。王维胡居士卧病遗米因赠〉诗:「了观四大因,根性何所有。」
《漢語大詞典》:嗔心
佛教语。谓能造恶业而生苦果的忿恚之心。属于“三毒”之一。 明 李贽 《元宵》诗:“不是斋居能养性,嗔心几被雪风摇。” 明 梅鼎祚 《玉合记·焚修》:“师父不要駡,动了嗔心,要变白蟒哩。”参见“ 三毒 ”。
《國語辭典》:三毒  拼音:sān dú
佛教谓贪爱、瞋恚、愚痴三种心态上的缺点。南朝梁。萧衍游钟山大爱敬寺〉:「二苦常追随,三毒自烧然。」
分類:佛教三毒
《漢語大詞典》:除馑(除饉)
佛教语。指出家人。僧尼断贪欲,除六情,故称。 唐 玄应 一切经音义卷十三:“分别功德论云:‘世人飢饉於色欲,比邱除此爱饉之飢想,故名除饉也。’”法苑珠林卷一一六:“亦復如是,放大光明,以照诸冥,上曜诸天,五百除饉,变化俱然。”
《漢語大詞典》:八邪
佛教语。指反于八正道者。即邪见,邪思惟,邪语,邪业,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维摩经·弟子品》:“不捨八邪,入八解脱。”《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梵螺吹处清三业,金罄敲时断八邪。”
《漢語大詞典》:法尘(法塵)
佛教语。六尘之一。意根所对之境,能产生意识。《楞严经》卷一:“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閒,犹为法尘分别影事。”法苑珠林卷八八:“意识独缘之境名曰法尘。” 宋 苏轼 《水陆法像赞·一切常住达摩耶众》:“以意为根,是谓法尘。” 宋 洪迈 容斋五笔·八种经典:“空法尘,依佛智,莫过於《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漢語大詞典》:法腊(法臘)
佛教语。比丘自出家始,每年夏季三月(四月十五日至七月十五日)安居坐禅,称为夏腊。后因以“法腊”称比丘受戒的年数。 宋 赞宁 等宋高僧传·兴福传三·后晋东京相国寺遵诲:“﹝ 遵诲 ﹞享寿七十一,法腊五十一。” 清 俞樾 春在堂随笔卷十:“﹝ 义浄 ﹞ 先天 二年卒,春秋七十九,法腊五十九。”参见“ 法岁 ”。
《漢語大詞典》:法岁(法歲)
佛教语。出家受戒后的僧人,每年夏天安居三月。安居毕,即增加一年的“法岁”。因以“法岁”称僧人出家的年资。 明 田汝成 西湖游览志馀·方外玄踪:“ 宋 时僧家以四月十五日结制,安居刹院,不敢起单云游。建楞严会,每日诵经脩懺。朝廷降赐金帛,檀信随喜,施助无虚日。至七月十五日设斋解制,谓之法岁周圆。”
《漢語大詞典》:耳识(耳識)
(1).佛教语。“六识”之一。指耳根对声境所发生的识别作用。 清 吴伟业 《赠刘虚受》诗之一:“悟物谈功进,忘情耳识空。” 清 龚自珍 《〈蒙古象教志〉序》:“而此 震旦 耳根非劣,耳识非殊,虽有高僧,不臻神悟,故撰《象教志》,专以推尊因明门中声明一门,而非讚叹夫食肉衣黄,堕邪师见也。”参见“ 六识 ”。
(2).犹赏识。 郭沫若 《卓文君》第二景:“哼!‘孰谓 鄹 人之子知礼乎?’我那么恭维他,他才不大耳识我。”
《國語辭典》:六识(六識)  拼音:liù shì
佛教上指感官接触环境时,所产生的眼、耳、鼻、舌、身、意(心理活动)的分别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