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佛 → 髴佛”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共1534,分103页显示
上一页 53 54 55 56 57 59 60 61 62 下一页
分类词汇
唱导慧水慧门三聚坏劫四摄四界练若劫难戒品罪孽护世猿心欲尘应器
《漢語大詞典》:唱导(唱導)
(1).前导,领先。
《后汉书·荀爽传》:“兽则牡为唱导,牝乃相从。”
(2).犹倡导。带头提倡。
《三国志·魏志·刘晔传》:“﹝ 郑宝 ﹞欲驱略百姓越赴 江 表,以 曄 高族名人,欲彊逼 曄 使唱导此谋。” 宋
司马光 《文中子补传》:“发端唱导者非二家之罪而谁哉?此皆议论不合於圣人者也。”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后记》:“我那一篇
《从帮忙到扯淡》,原在指那些唱导什么儿童年,妇女年,读经救国,敬老正俗, 中国 本位文化,第三种人文艺等等的一大批政客豪商,文人学士。”
(3).佛教语。谓讲经说法,宣唱开导。 晋 法显
《佛国记》:“诸天説是语已,即便在前唱导,导引而去。” 南朝 梁 慧皎 :“唱导者,盖以宣唱法理,开导众心也。” 汤用彤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二分第十三章:“ 宋 时 道照 善于唱导,音吐嘹亮,洗悟尘心。”
《漢語大詞典》:慧水
佛教语。谓智慧如水,能洗涤一切烦恼污垢。 南朝 梁
萧统 :“甘露入顶,慧水灌心。”
《漢語大詞典》:慧门(慧門)
佛教语。谓进入智慧的法门。 南朝 梁简文帝 :“慧门深邃,入之者固希;法海波澜,汎之者未易。” 南朝 梁
沈约 :“足蹈慧门,学通龙藏。”
《漢語大詞典》:三聚
佛教语。即三聚净戒,指三种清净的戒规: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见
《四分律》。 唐 王勃
《四分律宗记序》:“惧六和之紊绪,悼三聚之乖宗。”
《漢語大詞典》:坏劫(壞劫)
佛教语。成、住、坏、空四劫之一。谓火、水、风等“大三灾”毁灭众生和世界这一时期,凡历二十小劫。
《法苑珠林》卷三:“若彼住经坏劫者亦不然,增上福力生彼处故。” 鲁迅
《故事新编·补天》:“谁料坏劫到来,天地分崩了。”
《漢語大詞典》:四摄(四攝)
佛教语。谓菩萨为摄受众生归依佛法而常行的四事。布施摄:惠以财物、佛法等;爱语摄:善言慰喻;利行摄:行善利人;同事摄:分身示现,随机教化。语本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闻持品》:“是诸菩萨行菩萨道时,以四事摄无量百千众生,所谓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唐 道绰
《安乐集》卷下:“此念佛三昧即具一切四摄六度。”
《漢語大詞典》:四界
(1).周围的界限。
《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商南县推行山地包工的经验》:“在登记的时候,主要注明各块土地的座落、四界、土质。”参见“ 四至 ”。
(2).佛教语。即地、水、火、风。
《俱舍论·界品一》:“颂曰:‘大种谓四界,即地、水、火、风。’” 唐
广宣 《寺中柿树一蒂四颗咏应制》:“因开四界分,本自百花中。”参见“ 四大 ”。
《國語辭典》:四至 拼音:sì zhì
1.从四方到来。《吕氏春秋。审应览。不屈》:「士民罢潞,国家空虚,天下之兵四至。」
2.房宅或耕地等四周的界限。《儿女英雄传》第三三回:「凡是老圈地都有部颁龙票,那上面东西南北的四至,都开得明白。」
《國語辭典》:四大 拼音:sì dà
1.称道、天、地、王。语本《老子》第二五章:「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2.佛教用语。指地、水、火、风,乃组成宇宙、人身的基本元素。《喻世明言。卷二九。月明和尚度柳翠》:「一旦无常,四大消歇。」《初刻拍案惊奇》卷一四:「因晓得人身四大乃是假合,形有时尽,神则常存。」
3.指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
《漢語大詞典》:练若(練若)
佛教语。即阿兰若。梵语的音译。意为寂静处。原指僧侣修行处,后指佛寺。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羯若鞠闍国》:“汝於先身,在此林中为练若苾芻而精勤不懈,承兹福力,为此王子。” 五代
齐己 《渚宫莫问诗》之八:“旧峯呵练若,松径接 匡庐 。”
《國語辭典》:劫难(劫難) 拼音:jié nàn
命中注定,无可改变的灾难。清。洪升《长生殿》第二二出:「只是他两人劫难将至,免不得生离死别。」
《國語辭典》:罪孽 拼音:zuì niè
罪恶、过失。《红楼梦》第四回:「他自己叹道:『我今日罪孽可满了。』」《老残游记》第九回:「甚则说崇奉他的教,就一切罪孽消灭。」也称为「罪过儿」。
《漢語大詞典》:护世(護世)
佛教语。守护世界。佛教因四天王居 须弥山 之半腹,各护其一天下,故称四天王为“护世”。
《维摩经·方便品》:“若在护世,护世中尊,护诸众生。” 唐
元稹 《大云寺二十韵》:“现身千佛国,护世四王军。”参见“ 四天王 ”。
《漢語大詞典》:四天王
佛经称 帝释 的外将,分别居于 须弥山 四埵,各护一方,因亦称护世四天王。东方 持国天王 (名 多罗吒 ),身白色,持琵琶;南方 增长天王 (名 毗瑠璃 ),身青色,执宝剑;西方 广目天王 ( 名毗留博叉 ),身红色,执羂索;北方 多闻天王 ( 名毗沙门 ),身绿色,执宝叉。旧时寺庙山门两旁多塑四天王像,身形高大,面目狰狞,又称四大天王。俗称四大金刚。参阅
《法苑珠林》卷五三、
《三界诸天会名》、
《经律异相》卷一
《四天王》。
《漢語大詞典》:猿心
佛教语。喻躁动散乱之心。
《大日经·住心品》说六十种心相,“猿猴心”为其中之一。 唐
钱起 《杪秋南山西峰题准上人兰若》诗:“客到两忘言,猿心与禪定。”参见“ 心猿意马 ”。
《國語辭典》:心猿意马(心猿意馬) 拼音:xīn yuán yì mǎ
佛教以猿马性喜外驰来形容众生的心,不能安住,喜攀缘外境。《敦煌变文集新书。卷二。维摩诘经讲经文》:「卓定深沉莫测量,心猿意马罢颠狂。」后用来形容心意不定,不能自持。元。关汉卿《望江亭》第一折:「俺从今把心猿意马紧牢栓,将繁华不挂眼。」《警世通言。卷二。庄子休鼓盆成大道》:「那婆娘心猿意马,按捺不住。」也作「意马心猿」。
《漢語大詞典》:欲尘(欲塵)
佛教语。佛家谓财、色、食、名、睡五欲污身如尘埃,故称。
《大智度论》卷十七:“禪为清净水,能洗诸欲尘。”参见“ 五欲 ”、“ 六尘 ”。
《漢語大詞典》:应器(應器)
(1).佛教语。梵语patra的意译,音译钵多罗。即钵,比丘量腹而食的乞食器。 晋 道恒 :“盖圣人设教,应器投法,受量有限。故化之渐録善心於毫端,忘鄙吝於丘壑。” 南朝 齐
王琰 《冥祥记》:“下病人於地,卧单席上,以应器置腹上,紵布覆之。”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摩揭陀国下》:“时大阿罗汉 马胜 执持应器,入城乞食。”
《翻译名义集·犍椎道具》:“鉢多罗:此云应器。
《发軫》云:应法之器也。”
(2).合乎才器。 唐
骆宾王 《上司列太常伯启》:“举材应器,与士无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