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佛 → 髴佛”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共1534,分103页显示  上一页  49  50  51  52  53  55  56  57  58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三轮
离欲
德海
黑业
画箧
凡僧
身田
宿生
说通
无生忍
祇陀
造孽
心冰
二鼠
常惺惺
《漢語大詞典》:三轮(三輪)
(1).佛教语。谓佛以身、口、意三净业碾摧众生之惑业。 宋 知礼 金光明经文句记卷一下:“身业现化,名神通轮;口业説法,名正教轮;意业鑑机,名记心轮。三皆摧碾众生惑业。”
(2).即三轮车。安装三个轮的脚踏车,装置车厢或平板,用来载人或装货。 老舍 《茶馆》第三幕:“蹬三轮一定比当小学教员强!” 邓友梅 《在悬崖上》:“雪花大片大片的往下落着,我不坐三轮,也不坐电车,昏头昏脑的在街上乱走。”
《漢語大詞典》:离欲(離欲)
佛教语。绝离贪、淫等欲念。法苑珠林卷七引《正法念经》:“三界如转轮,业繫轮不断。是故捨爱欲,离欲得湼槃。”法苑珠林卷八引《涅槃经》:“诸欲皆无常,故我不贪著,离欲善思惟,而证於真实。”
《漢語大詞典》:德海
佛教语。谓功德宏大如海。 唐 王维 《谒璿上人》诗序:“玄关大启,德海羣泳,时雨既降,春物俱美。”
《漢語大詞典》:黑业(黑業)
佛教语。即恶业。大智度论·释四谛品:“黑业者,是不善业果报地狱受苦恼处,是中众生,以大苦恼闷极,故名为黑。” 唐 独孤及 《观世音菩萨等身绣像赞》:“法云垂荫,光破黑业。”
《漢語大詞典》:画箧(畫篋)
(1).佛教语。喻虚幻不实之身。 南朝 梁简文帝 《菩提树颂》序:“居兹三惑,示画篋之非真;出彼四门,惊浮云之易灭。”参见“ 画篋蛇 ”。
(2).雕饰的妆奁。 明 张婉 《如梦令》词:“晴日晚春天,画篋香消荳蔻。消瘦,消瘦,又是断肠时候。”
《漢語大詞典》:画箧蛇(畫篋蛇)
语本《大涅槃经·德五品》:“观身如篋,地水火风,四大毒蛇。”谓人身由“四大”假合而成,如四大毒蛇共居一篋。后因以“画篋蛇”喻虚幻易坏的人身。 南朝 梁 庾肩吾 《八关斋夜赋四城门·第三赋韵东城门病》:“长縈画篋蛇,不值仙人鹿。”
《漢語大詞典》:凡僧
佛教语。谓未证道的僧人,对证道的圣僧而言。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归心:“见有名僧高行,弃而不説,若覩凡僧流俗,便生非毁。”《旧唐书·姚崇传》:“何必溺於小説,惑於凡僧,仍将喻品,用为实録,抄经写像,破业倾家,乃至施身亦无所吝,可谓大惑也。” 宋 苏辙 《广福僧智昕西归》诗:“悟老非凡僧,瓦砾化金银。”
《漢語大詞典》:身田
佛教语。指身体。佛家以为身体能生善恶之业,故以身喻田。 南朝 梁 萧统 《谢敕赉制旨〈大涅槃经讲疏〉启》:“云弥识种,雨遍身田。”
《國語辭典》:宿生  拼音:sù shēng
1.前生、前世。《敦煌变文集新书。卷六。㠠山远公话》:「欲得世上荣,须是今生修福。今朝苦劝听众,总知衣食是宿生注定。」《水浒传》第九回:「不想今日因得罪犯流配来此,得识尊颜,宿生万幸!」
2.老学者。《三国志。卷二五。魏书。高堂隆传》:「方今宿生巨儒,并各年高,教训之道,孰为其继。」
《漢語大詞典》:说通(説通)
佛教语。能作说法曰“説通”。《楞伽经》卷三:“一切声闻缘觉菩萨有二种通相,谓宗通及説通。” 吕澂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第七讲:“又在卷三中,讲到‘说通’和‘宗通’,‘说通’指言教,‘宗通’指内证的道理。”
《漢語大詞典》:无生忍(無生忍)
佛教语。谓通达无生无灭之理而不动心。《智度论·出到品》:“无生忍法者,於无生灭诸法实相中,信受通达,无碍不退,是名无生忍。” 唐 顾况 有《归阳萧寺有丁行者能修无生忍》诗。 宋 洪迈 容斋五笔·八种经典:“证无生忍,造不二门,住不可思议解脱,莫极於《维摩经》。”
《漢語大詞典》:祇陀
佛教语。梵文Jeta的音译。意译胜。相传为 舍卫国 波斯匿王 太子名。 唐 慧琳 一切经音义卷十:“正梵音云‘誓多’。此译为胜。 波斯匿王 所治城也。太子亦名 胜 。”后人用以泛指佛寺。 唐 慧净 《杂言》诗:“扬锡指山阿,携步上祇陀。” 明 李东阳 《得文敬双塔寺和章诏之不至四迭韵奉答》:“两旬面壁西簷阿,禪心不动如祇陀。”
《國語辭典》:造孽  拼音:zào niè
做坏事,种下恶因。《西游记》第二一回:「如来照见了他,不该死罪,故著我辖押,但他伤生造孽,拿上灵山;今又冲撞大圣,陷害唐僧,我拿他去见如来,明正其罪。」《红楼梦》第二五回:「不是我说句造孽的话,你们没有本事,也难怪别人。」也作「造业」。
《漢語大詞典》:心冰
佛教语。喻被束缚的迷心。 唐 窥基 因明入正理论疏卷上:“嗟去圣之弥远,慨心冰之未释。”
《漢語大詞典》:二鼠
佛教语。以白鼠喻白昼、太阳,以黑鼠喻黑夜、月亮。翻译名义集·增数譬喻《大集经》:“昔有一人避二醉象(生死),缘藤(命根)入井(无常)。有黑白二鼠(日月)囓藤将断,旁有四蛇(四大)欲螫,下有三龙(三毒)吐火,张爪拒之。其人仰望二象已临井上,忧恼无托。忽有蜂过遗蜜滴入口(五欲),是人唼蜜,全亡危惧。” 晋 葛洪 抱朴子·任命:“释户庭之独洁,览二鼠而远寤。” 南朝 梁 沈约 《四城门》诗:“六龙既惊軫,二鼠復驰光。”
《漢語大詞典》:常惺惺
佛教语。指头脑经常或长久保持清醒。 宋 谢良佐 《上蔡先生语录》卷中:“敬是常惺惺法,心斋是事事放下,其理不同。” 朱熹 注:“惺惺乃心不昏昧之谓。” 明 李贽 《答耿中丞论谈》:“世人白昼寐语,公独於寐中作白昼语,可谓常惺惺矣。” 清 戴震 《答彭进士允初书》:“佛氏之‘常惺惺’,亦是常存他‘本来面目’耳,体段功夫,大略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