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佛 → 髴佛”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共1534,分103页显示  上一页  46  47  48  49  50  52  53  54  55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慧根
法苑
布教
白牛车
启请
心垢
法灯
不动尊
大斋
小身
小本
死贼
中阴
业行
灵觉
《國語辭典》:慧根  拼音:huì gēn
1.佛教以智慧对破除烦恼,引入圣道有促进作用,故称为「慧根」,为五根之一。后多指人对佛法信悟的潜力。唐。刘禹锡〈送宗密上人归南山草堂寺因谒河南尹白侍郎〉诗:「宿习修来得慧根,多闻第一却忘言。」
2.天生的才华。如:「他在数理方面慧根不错,可以好好栽窨。」
《國語辭典》:五根  拼音:wǔ gēn
佛教用语:(1)指能产生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五种作用的感官。《阿毗达磨俱舍论》卷一:「言五根者,所谓眼、耳、鼻、舌、身根。」(2)指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根是力量的意思,指进入圣道,调伏烦恼的力量。信根是对三宝生起清净的信心。精进根是努力的长善除恶。念根是对当下每个念头、感觉都清清楚楚。定根指修习四禅。慧根指如实知四圣谛。《杂阿含经》卷二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根。何等为五?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漢語大詞典》:法苑
佛教语。指佛法所在之处。 南朝 梁 萧统 《讲解将毕赋三十韵诗依次用》:“法苑称嘉 柰 ,慈园羡修 竹 。” 唐 知玄 《答僧澈》诗:“观君法苑思冲虚,使我真乘刃有餘。”
《國語辭典》:布教  拼音:bù jiào
广泛宣扬教化。汉。张衡〈东京赋〉:「乃营三宫,布教颁常。」南朝齐。陆倕〈石阙铭〉:「布教都畿,班政方外。」
《漢語大詞典》:白牛车(白牛車)
佛教语。比喻佛法中之大乘。《坛经·机缘品》:“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无俱不计,长御白牛车。” 唐 杜甫 《上兜率寺》诗:“白牛车远近,且欲上慈航。” 仇兆鳌 注引《法华经》:“有大白牛,肥重多力,形体殊好,以驾寳车。”按,《法华经·譬喻品》:“牛车为大乘,即菩萨乘。”亦省作“ 白牛 ”。 唐 修雅 《闻诵〈法华经〉歌》:“师诵此经经一句,句句白牛亲动步。” 前蜀 贯休 《和韦相公话婺州陈事》:“昔事堪惆悵,谈玄爱白牛。”自注:“《法华经》以白牛喻大乘。” 五代 齐己 《赠念〈法华经〉僧》诗:“持经功力能如是,任驾白牛安稳行。”参见“ 三车 ”。
《漢語大詞典》:三车(三車)
(1).佛教语。喻三乘。谓以羊车喻声闻乘(小乘),以鹿车喻缘觉乘(中乘),以牛车喻菩萨乘(大乘)。见《法华经·譬喻品》。 南朝 宋 谢灵运 《缘觉声闻合赞》:“诱以涅槃,救尔生老。肇元三车,翻乘一道。” 唐 李白 《僧伽歌》:“真僧法号号 僧伽 ,有时与我论三车。” 王琦 注:“三车,谓羊车、鹿车、牛车也……当是以三兽之力有大小,三车之所载有多寡,喻三乘诸贤圣道力之深浅耳。” 明 唐顺之 《山行即事》诗:“相期 白社 里,共听演三车。” 清 钱谦益 《仙坛唱和诗》之二:“《妙华》已悟三车法,台教今为继别宗。”参见“ 三乘 ”。
(2). 唐 窥基 博通释典,尝至 太原 传法,以三车自随,前车载释典,中车自乘,后车载妓仆食馔。路遇一老父点化,顿悔前非,只身前往。后成为法相宗大师。见 宋 赞宁 《唐京兆大慈恩寺窥基传》。诗文中亦有用其事者。 唐 杜甫 《酬高使君相赠》诗:“双树容听法,三车肯载书。” 钱谦益 笺:“此诗正用 慈恩 事也。言如容我双树听法,亦应许我如 慈恩 三车自随,但我只办用以载书耳。”
《國語辭典》:启请(啟請)  拼音:qǐ qǐng
1.劳驾、敦请。表示敬意之词。《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启请婆婆,过对门裱褙铺里,请璩大夫来说话。」《水浒传》第八二回:「天子御笔亲书丹诏,特差宿某亲到大寨,启请众头领。」
2.诵经前奉请佛祖、菩萨等神明。《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七:「众家铺设齐备,动起法器,免不得宣揭大概,启请、摄召、放赦、招魂,闹了一回。」
《漢語大詞典》:心垢
佛教语。烦恼。《无量寿经》卷下:“开神悦体,荡除心垢。” 燝兴 疏:“心垢者,烦恼之名。” 南朝 梁武帝 《净业赋》序:“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物而动,性之欲也。有动则心垢,有静则心浄。” 唐 李白 《安州般若寺水阁纳凉喜遇薛员外乂》诗:“心垢都已灭,永言题禪房。”
《國語辭典》:法灯(法燈)  拼音:fǎ dēng
佛法能破迷执,如灯光能去幽暗,故称佛法为「法灯」。《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二:「如来法王出世间,能然照世妙法灯。」
《國語辭典》:不动尊(不動尊)  拼音:bù dòng zūn
1.佛教密宗的护法菩萨。负责降伏一切恶魔,常做忿怒表情。《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卷一:「第五执金刚,第六不动尊。」也称为「不动明王」。
2.比喻贮藏不用的钱财。宋。陶谷《清异录。卷一。人事。不动尊》:「郎君家库里许多青铜,教做不动尊,可惜烂了,风流抛散能使几何?」《聊斋志异。卷一○。仇大娘》:「福负锸营筑,掘见窖镪,夜与弟共发之,石池盈丈,满中皆不动尊也。」
《漢語大詞典》:大斋(大齋)
(1).佛教语。谓在重大节日期间举行法会,设斋食供养僧人。太平广记卷二八九引《辩疑志·双圣灯》:“大斋日送供,士女仅至千人…… 大历 十四年,四月八日夜,大众合声礼念。”
(2).谓正餐。 元 汪元亨 《朝天子·归隐曲》之三:“蕙帐低垂,柴门深闭,大斋时犹未起。”
《漢語大詞典》:小身
佛教语。谓菩萨显现缩小了的金色化身。《观无量寿经》:“或现大身,满虚空中;或现小身,丈六、八尺。所现之形,皆真金色。” 宋 陆游 《谒凌云大像》诗:“始知神力无穷尽,丈六黄金果小身。” 清 曹寅 《南辕杂诗·题摭韵后》:“ 金风亭 里金针秘,祇度凡夫证小身。”
《漢語大詞典》:小本
(1).开本较小的书册或画幅较小的画卷。 宋 朱熹 《答吕伯恭书》:“小本《易传》,尚多误字,已令儿子具禀大本校讎,不为不精。” 宋 陆游 《读书》“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自注:“时方读小本《通鉴》。” 清 孙承泽 《闲者轩帖考·禊帖》:“如 贾秋壑 使 廖莹中 缩《兰亭》为小本,以 灵壁 佳石刻之。此帖之妖也,不足言矣!” 宋 周密 《志雅堂杂钞·图画碑帖续钞》:“僧 元靄 画 太宗 小本御容,舒却幞头,上插花五六枝。”《孽海花》第二三回:“﹝ 稚燕 ﹞説着,就怀里掏出个黄面泥板的小本儿。 凤孙 见是京报,接来祇一揭,第一行就写着:‘ 苏松太 兵备道着 章谊 补授。’”
(2).今亦称记事本为“小本”。
(3).小本钱。参见“ 小本经纪 ”。
(4).佛教语。 净土 三经中,《阿弥陀经》字数最少,称为小本。 清 魏源 《净土四经总叙》:“ 云栖 师中兴 浄土 ,乃专宏小本《弥陀》。”
《國語辭典》:小本经纪(小本經紀)  拼音:xiǎo běn jīng jì
从事规模较小,资本较少的买卖。《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一:「我们小本经纪,如何要打短我的?相公须放宽洪大量些!不该如此小家子相!」
《漢語大詞典》:死贼(死賊)
(1).不顾性命的盗贼。吴子·励士:“今使一死贼伏於旷野,千人追之,莫不梟视狼顾,何者?恐其暴起而害己也。”
(2).引申为敢死的勇士。尉缭子·制谈:“听臣之术,足使三军之众为一死贼,莫敢当其前,莫敢随其后,而能独出独入焉。”
(3).佛教语。指死亡。百喻经·地得金钱喻:“今日营此事,明日造彼事,乐著不观苦,不觉死贼至。”
《漢語大詞典》:中阴(中陰)
佛教语。谓轮回中死后生前的过渡状态。其间虽离形躯,仍有五阴(色、受、想、行、识)。佛教徒认为中阴身如小儿,以七天为一期而生于本处。若在七日末了仍未得生缘,则更续中阴七天,最长的到第七期之终,必然往生于一处。后世俗演变为七七追荐的法事。正法念处经·畜生品一:“此中阴有分,若本不行布施持戒,是人则生煖水之中,口常乾燥,如触灰汁,以本业故。”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梵衍那国:“ 商诺迦 缚娑 者, 阿难 弟子也,在光身中,以设诺迦草衣,於解安居日,持施众僧。承兹福力,於五百身中阴、生阴,恆服此衣,以最后身,从胎俱出。” 章炳麟 《狱中闻沈禹希见杀》诗:“中阴当待我,南北几新坟。”
《漢語大詞典》:业行(業行)
(1).学业和德行。后汉书·张霸传:“﹝ 霸 ﹞ 永元 中为 会稽 太守,表用郡人处士 顾奉 、 公孙松 等……其餘有业行者,皆见擢用。”南史·王裕之传:“ 纶之 子 昕 ,有业行,居父忧过礼。”南史·陆襄传:“后 昭明太子 统 闻 襄 业行,启 武帝 引与游处。”
(2).佛教语。指行为、言语、思想等方面的活动。 南朝 齐 王屮《头陀寺碑文》:“法师释 曇珍 ,业行淳脩,理怀渊远。”
《漢語大詞典》:灵觉(靈覺)
(1).谓神灵对事物变化的察觉。 汉 扬雄 《太玄·迎》:“精微往来,妖先灵觉。” 范望 注:“灵,神也。神之所感,妙物为言,虽之妖祥,神所先觉。” 司马光 集注:“人失其道,妖灵先觉。”
(2).佛教语。谓众生本具的灵明觉悟之性。 南朝 梁简文帝 《七励》:“慈照无碍,化湛灵觉,散漓弘淳,拯浇敦朴。” 唐 王勃 《释迦佛赋》:“是知灵觉无尽,神理莫闻。”《景德传灯录·道吾和尚一钵歌》:“亦无药,亦无病,正是真如灵觉性。”
(3).谓人对事物领悟理解的智能。 清 魏源 《默觚上·学篇五》:“夫岂离人人灵觉之本明而别有光明也哉?” 梁启超 《国民十大元气论》:“若夫以有灵觉之人类,以有血性之男子,而其实乃不免为畜犬游妓之所为。举国如是,犹谓之有人焉,不可得也。”
(4).指人对事物的领悟和理解。 鲁迅 《坟·摩罗诗力说》:“试稽自有文字以至今日,凡诗宗词客,能宣彼妙音,传其灵觉,以美善吾人之性情,崇大吾人之思理者,果几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