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佛 → 髴佛”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共1534,分103页显示  上一页  41  42  43  44  45  47  48  49  50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孽海
幻躯
幻质
乐邦
南顿
六藏
羼提
圣果
法子
意根
三谛
心佛
五眼
权道
转经
《漢語大詞典》:孽海
佛教语。业海。指由于种种恶因而使人沦溺之海。镜花缘第二回:“那时我果糊涂,竟任百花齐放,情愿堕落红尘,受孽海无边之苦,永无翻悔!”《花月痕》第五回:“未敢言仙,未敢言佛,嘆茫茫孽海,大家身在,柏舟一叶引迷津。”
《漢語大詞典》:幻躯(幻軀)
佛教语。犹幻身。 明 唐顺之 《答洪方洲》:“大率幻躯一切付之造化,不復有所计较於其间矣。”
分類:佛教语
《漢語大詞典》:幻质(幻質)
佛教语。犹幻身。 宋 陆游 《记梦》诗:“即今相逢两幻质,转眼变灭如飞烟。” 明 邵璨 《香囊记·题诗》:“真海外之僊流,岂尘中之幻质。”
分類:佛教语
《漢語大詞典》:乐邦(樂邦)
佛教语。极乐之邦。 明 沈德符 野获编·释道·京师敕建寺:“入山门即有窣堵坡高入云表,名 永安塔 ,华焕精严,真如游化城乐邦。” 清 杭世骏 《〈东城杂记〉序》:“千函榆欓,信地繙经,一握松枝,弥天选佛,真可以破除结习,淬练智光。号此乐邦,洵非妄尔。”
《國語辭典》:南顿(南頓)  拼音:nán dùn
中国禅宗自六祖慧能之后,分成南、北两宗。南宗禅法以机缘成熟,瞬间开悟,故称为「南顿」。《景德传灯录。卷九。京兆大荐福寺弘辩禅师》:「其所得法虽一,而开导发悟有顿渐之异,故曰:『南顿北渐』。」
《漢語大詞典》:六藏
六腑。庄子·齐物论:“百骸,九窍,六藏,賅而存焉。” 成玄英 疏:“六藏,六腑也,谓大肠、小肠、膀胱、三焦也。”或以心、肝、脾、肺、肾、命门为“六藏”。《难经·三十九难》:“然五藏亦有六藏者,谓肾有两藏也,其左为肾,右为命门。命门者,谓精神之所舍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繫胞,其气与肾通,故言藏有六也。”列子·仲尼:“乃不知是我七孔四支之所觉,心腹六藏之所知,其自知而已矣。”
佛教语。原以龟藏其头尾四足避害,比喻修行者藏其六识。后泛指退避忍让。参阅《杂阿含经》四三。 金 李澥 《漫书》诗:“胸怀平日窗八达,伎俩只今龟六藏。”
《漢語大詞典》:羼提
佛教语。梵语的汉译。为“六度”之一,意为安心忍辱。《法界次第》卷下:“羼提, 秦 言忍辱。内心能安忍外所辱境,故名忍辱。” 清 龚自珍 《发大心文》:“欲修羼提,发心为先。”
《國語辭典》:圣果(聖果)  拼音:shèng guǒ
佛教用语:(1)指證得阿罗汉的境界。《大集法门经。卷上》:「诸苾刍,汝今当知,我等诸声闻大众,皆是离尘清净心者,现證诸法,善能了知诸出离道要,各各已得所證圣果。」(2)指證得见道位以上的境界。《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四七一:「有圣道,有修圣道,由斯得有圣果差别。」
《國語辭典》:法子  拼音:fá zi
方法。《红楼梦》第七三回:「问我,我也没什么法子。」《文明小史》第三七回:「我们国家自有处置他的法子,这不干兄弟的事。」
《國語辭典》:意根  拼音:yì gēn
佛教用语。为法境六根之一。产生意识作用的基础。佛教部派或主张是某种看不到的物质,或主张是前一刹那的意识。唯识宗则称末那识,一种比意识更微细的意识为意根。《阿毗达磨俱舍论》卷三:「第六意根,于能了别一切境识有增上用。」
《國語辭典》:六根  拼音:liù gēn
能接触外境与心境的眼、耳、鼻、舌、身、意(心理)的六种感官功能。《西游记》第一七回:「万事不思全寡欲,六根清净体坚牢。」
《國語辭典》:三谛(三諦)  拼音:sān dì
佛教用语。指空谛、假谛和中谛。空谛,指现象没有实体;假谛,指现象只是幻有;中谛,指现象是既非无也非有的方式存在。《摩诃止观。卷一下》:「以未闻三谛,全不识佛法。」
分類:佛教语
《漢語大詞典》:心佛
(1).佛教语。心中之佛。《华严经·如来出现品》:“众生心佛,还自教化众生。”
(2).佛教语。心与佛。 清 龚自珍 《诵得生净土陀罗尼记数簿书后》:“心佛不二门,如 大势至菩萨 説。”
《漢語大詞典》:五眼
佛教语。指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凡夫所见为肉眼,天人禅定所见为天眼,小乘照见真空之理为慧眼,菩萨照见普度众生的一切法门为法眼,佛陀具种种眼而照见中道实相为佛眼。大智度论卷三三:“菩萨摩訶萨欲得五眼者,当学般若波罗蜜。” 南朝 宋 谢灵运 《山居赋》:“藴终古於三季,俟通明於五眼。” 唐 独孤及 《观世音菩萨等身绣像赞》:“五眼周视,四魔怖慑。”
《漢語大詞典》:权道(權道)
(1).变通之道;临时措施。 北齐 樊逊 《升中纪号对》:“投鼠忌器之説,盖是常谈;文德怀远之言,岂识权道?”《旧唐书·魏玄同传》:“如今选司所行者,非上皇之令典,乃近代之权道。”孟子·离娄上“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 宋 孙奭 疏:“夫权之为道,所以济变事也,有时乎然,有时乎不然,反经而善,是谓权道也。”
(2).犹权门。 唐 刘禹锡 《高陵县令刘君遗爱碑》:“县内之大夫鲜有遗爱在其去者,盖邑居多豪,政出权道,非有卓然异绩结于人心,浹于骨髓,安能久而愈思?”
(3).佛教语。原指小乘说法的权教教义,也泛指教化世间的佛法。 南朝 宋 颜延之 《又释何衡阳〈达性论〉》:“权道隐深,非圣不尽。” 南朝 梁 沈约 《究竟慈悲论》:“是故开设三净,用伸权道及涅槃。”
《漢語大詞典》:转经(轉經)
(1).佛教语。唱诵佛经。 唐 王建 《题詵法师院》诗:“僧院不求诸处好,转经唯有一窗明。” 唐 裴铏 《传奇·崔炜》:“僧感之甚,谓 煒 曰:‘贫道无以奉酬,但转经以资郎君之福祐耳。’” 清 丘逢甲 《王姑庵绝句》之五:“不及天南怀帝后,转经遥祝海棠花。”
(2).佛教语。犹转藏。 清 阮葵生 茶馀客话卷十三:“转经, 蒙古 奉佛惟谨,木轮中贯铁枢可转动,集梵经於轮间,大者支木架,以手推之,小者持而摇之,旋转如风。谓一转功德与持诵一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