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佛 → 髴佛”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共1534,分103页显示
上一页 37 38 39 40 41 43 44 45 46 下一页
分类词汇
诸宗一九无所住幻尘分座善权本山法窟福业空性坐夏业重真语戒珠法味
《漢語大詞典》:诸宗(諸宗)
(1).众宗族。 唐
罗隐 《魏博罗令公附卷有迴》诗:“寒门虽得在诸宗,栖北巢南恨不同。”
(2).佛教语。指佛教各宗派。 梁启超
《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六章第三节:“五祖 宗密 称 圭峯禪师 ,绍述 清凉 ,盛弘华严,兼通诸宗,斯道益以光大。”
《漢語大詞典》:一九
(1).谓阳数始于一,而极于九。极则复于一,终而复始,故用以喻循环之理。
《参同契》卷下:“子南午北,互为纲纪,一九之数,终而復始。” 蒋一彪 集解:“阳生於一成於九。阳数至九则极,极则復於一,此谓一九之数,终而復始。”
(2).佛教语。指净土宗九品往生的教义。 唐 迦才
《净土论序》:“二八宏规,盛乎西土;一九之教,陵迟 东 夏 。”又 唐 迦才
《净土论序》:“二八之观齐阔,一九之生同归。”“二八”指净土宗的“十六观”。
(3). 满 俗赠献之礼,以九数为贵,至少一九,至多九九。
《清史稿·礼志八》公主下嫁仪:“初定﹝额駙﹞諏日诣午门,进一九礼,即纳采也。”
(4).从每年冬至日起,每九天为一九。亦指第一个九天。 明 徐光启
《农政全书》卷十一:“至后九九气候,谚云:‘一九、二九,相唤弗出手。’”
《漢語大詞典》:无所住(無所住)
佛教语。谓不被任何意念、事物所拘执。
《金刚经·妙行无住分》:“菩萨於法应无所住。”
《金刚经·庄严净土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宋
王安石 :“若知应生无所住心,则但有所著,皆在所訶。”
《國語辭典》:幻尘(幻塵) 拼音:huàn chén
佛教用语。虚幻的现象。《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彼之众生,幻身灭故,幻心亦灭。幻心灭故,幻尘亦灭。」
《漢語大詞典》:善权(善權)
佛教语。谓多方巧说导人觉悟。
《维摩诘经·佛国品》:“菩萨行善权方便故,於佛国得道,一切行权摄人为善生于佛土。” 南朝 宋 何承天 :“寻 释迦 之教,以善权救物。” 南朝 梁武帝
《游钟山大爱敬寺》诗:“才性乏方便,智力非善权。”
《漢語大詞典》:本山
(1).佛教语。对各宗派传法的中心寺院之称。也叫本寺,下属各寺称为末寺。 晋
慧远 《万佛影铭》:“共立此臺,拟像本山。”
(2).此山。
《二刻拍案惊奇》卷一:“他是本山人,乃是本房檀越,就中与我独厚。”
《漢語大詞典》:法窟
佛教语。佛涅槃后,弟子 迦叶 于 迦兰陀竹园 大石窟内结集三藏经典,称为“窟内上座部”。见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摩揭陀国下》。后因以“法窟”指佛寺。 宋
黄庭坚 《次韵子瞻子由题憩寂图》之一:“松含风雨石骨瘦,法窟寂寥僧定时。”
《梅村诗话》引 清 圆鉴
《过天宁寺见放马歌》:“法窟聊藏狮子花,空山为指金鞭影。”
《漢語大詞典》:福业(福業)
佛教语。指布施行善、慈悲利生等造福的功德。:“人有福业,世间第一,徒言佛性,谁能覩之?” 宋
苏轼 :“修无上道难,造种种福业易……所作福业,举意便成,如一滴水,流入世间,即为江河。” 宋
邵伯温 卷六:“盖缘每认陛下本是天人,暂来人世,是以生知福业,性禀仁慈。”
《漢語大詞典》:空性
佛教语。即真如。谓悟入空观所显示的真实的本体。 唐
皎然 《答俞校书冬夜》诗:“诗情聊作用,空性惟寂静。”
《漢語大詞典》:坐夏
佛教语。僧人于夏季三个月中安居不出,坐禅静修,称坐夏。其时正当雨季,亦称“ 坐雨安居 ”。具体日期因地而异。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印度总述》:“ 印度 僧徒,依佛圣教,坐雨安居,或前三月,或后三月。前三月当此从五月十六日至八月十五日,后三月当此从六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前代译经律者,或云坐夏,或云坐腊。” 唐
白居易 《行香归》诗:“出作行香客,归如坐夏僧。” 唐
项斯 《坐夏僧》诗:“坐夏日偏长,知师在律堂。”
《漢語大詞典》:业重(業重)
佛教语。谓罪孽深重。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业重身心,把往事思量遍。”
《警世通言·苏知县罗衫再合》:“想是 苏 门前世业重,今日遭此冤劫,不如死休。” 清
孔尚任 《桃花扇·栖真》:“念奴前身业重,绑十指筝絃簫孔;慵线懒针,几曾解女红。”
《漢語大詞典》:真语(真語)
(1).佛教语。说真如一实之理之语,即不作曲示的实语。 唐
栖白 《寄南山景禅师》诗:“一度林前见 远公 ,静闻真语世情空。” 宋
蔡绦 《铁围山丛谈》卷五:“凭取一真语,天官自相寻。”
(2).真实的话。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六:“至今重游此山,觉童语终是真语。”
《漢語大詞典》:戒珠
(1).佛教语。比喻戒律精洁,有如明珠。
《妙法莲华经·譬喻品》:“若见佛子,持戒清浄,如浄明珠。” 南朝 梁简文帝
《湘宫寺智倩法师墓志铭》:“戒珠靡缺,忍鎧无违。”
(2).念珠。 唐
王勃 :“人握戒珠,家藏寳印。”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九:“彼此有情,临行,以所挂戒珠作赠,挥泪而别。”
《漢語大詞典》:法味
佛教语。谓因参悟妙法而产生的悦乐。
《华严经·十回向品》:“愿一切众生,得无量法味。” 南朝 梁 萧统
《僧正》诗:“已知法味乐,復悦玄言情。”
《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遥观以觉人风美,近礼方知法味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