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佛 → 髴佛”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共1534,分103页显示  上一页  34  35  36  37  38  40  41  42  43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幻灭
法水
业风
圆寂
坐具
罪垢
正信
色尘
刹尘
无想
行门
风刀
本觉
超拔
净行
《國語辭典》:幻灭(幻滅)  拼音:huàn miè
1.希望、梦想等因受现实的打击,如幻影般的消失。
2.佛教认为一切现象只如幻境,所以称现象的消失为「幻灭」。唐。郑颋 临刑诗:「幻生还幻灭,大幻莫过身。」
《國語辭典》:法水  拼音:fǎ shuǐ
1.僧道称洗涤众生心中尘垢的净水。
2.术士用来治病的符水。
《漢語大詞典》:业风(業風)
(1).佛教语。谓善恶之业如风一般能使人飘转而轮回三界。《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隋张涛妻礼氏墓志》:“但尘芳不寂,终谢业风。”
(2).指恶业所感之猛风;劫末大风灾时及地狱等所吹之风。 唐 顾况 《归阳萧寺有丁行者》诗:“业风吹其魂,猛火烧其烟。” 元 张雨 《四月十九日杭城灾毁数万家》诗:“在山业风飘,在世劫火聚。”《醒世恒言·杜子春三入长安》:“原来被业风一吹,依然如旧。”
《國語辭典》:圆寂(圓寂)  拼音:yuán jí
佛教用语:(1)修行人灭除烦恼,不再生死轮回的境界。尤其指證悟解脱的佛或阿罗汉的去世。〈一百五十赞佛颂〉:「栗粒以分身,尔乃居圆寂。」也作「涅槃」、「寂灭」。(2)中国一般习惯称出家人的去世。《喻世明言。卷二九。月明和尚度柳翠》:「道罢,老道人自去殿上烧香扫地,不知玉通禅师已在禅椅上圆寂了。」也作「灭度」、「涅槃」。
《國語辭典》:坐具  拼音:zuò jù
1.可坐的用具,如椅、凳等。《老残游记》第一○回:「洞里陈设甚简,有几张树根的坐具,却是七大八小的不匀,又都是磨得绢光。」
2.佛教僧侣的用具。指铺在位置上供坐卧用的长方形布块。《弥沙塞五分戒本》:「若比丘为戏笑故,藏比丘若衣;若钵、坐具、针筒,如是一一生活具,若使人藏波逸提。」《水浒传》第六回:「知客又与他披了袈裟,教他先铺坐具。」
《漢語大詞典》:罪垢
佛教语。指罪孽。盖以其如污垢玷人自性。《涅槃经·寿命品》:“其中所有六趣众生,遇斯光者,罪垢烦恼,一切消除。”法苑珠林卷八九:“我等诸根暗钝,罪垢深重。” 宋 苏轼 《答李昭玘书》:“又念方以罪垢废放,平生不相识,而相向如此。”
《漢語大詞典》:正信
(1).佛教语。笃信正法之心。《维摩经·方便品》:“受诸异道,不毁正信;虽明世典,常乐佛法。” 唐 白居易 《唐东都奉国寺禅德大师照公塔铭》:“起正信,见本觉。” 明 宋濂 《佛光普照大师塔铭》:“苟无以耸动瞻视何以表真悟而啟正信哉。”
(2).谓笃信公理道义之心。 唐 元结 《与韦洪州书》:“里有正信之士为辩之,然后邻家通欢。” 鲁迅 《坟·摩罗诗力说》:“当彼流离异地,虽不遽忘其邦,方言正信,拳拳未释。”
《漢語大詞典》:色尘(色塵)
佛教语。“六尘”之一。即眼根(视觉)所触及的尘境。 唐 李绅 《题法华寺》诗:“色尘知有数,劫烬岂无年。”参见“ 六尘 ”。
《國語辭典》:六尘(六塵)  拼音:liù chén
尘,接触的对象。佛教将心和感官接触的对象分成色、声、香、味、触、法(指心所对的境)六尘。若任由眼、耳、鼻、舌、身、意追逐六尘,心就会充满著烦恼。南朝梁。武帝〈十喻〉诗五首之一:「楎睢变三有,恍惚随六尘。」也称为「六处」。
《漢語大詞典》:刹尘(刹塵)
佛教语。谓国土无量,犹如微尘,而每一尘中复有无量国土,重重无尽。《华严经·世主妙严品》:“清浄慈门刹尘数,共生 如来 一妙相。”
《漢語大詞典》:无想(無想)
(1).无所思念。
(2).佛教语。为有部和法相宗心不相应行法之一。《金刚经·大乘正宗分》:“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餘湼槃而灭度之。”法苑珠林卷八七:“或求无色,或求浄居,或求无想,故识亦不乐住也。”
《漢語大詞典》:行门(行門)
(1).围棋法,隔一路叫行门。《围棋义例》:“门,闭也,闭之使不得出曰门。隔一路曰行门,二路曰大门。”
(2).佛教语。谓修道境界。 清 龚自珍 《礼龙树斋结鬘都序》:“行门七门:持少多戒第一门;半跏第二门;治阿那波那第三门;持名第四门;坐时歷别,观时不二第五门;行起解絶第六门;结不思议金色光世界第七门。”
《漢語大詞典》:风刀(風刀)
(1).锋利如刀之风。指寒风。 宋 蒋捷 《金盏子》词:“风刀快,但剪画簷梧桐,怎剪愁断。”
(2).佛教语。谓人临死时,地、水、火、风“四大”解体,体内有风鼓动,如刀刺身。法苑珠林卷一○四引大智度论:“持戒之人,寿终之时,风刀解身,筋脉断絶,心不怖畏。”云笈七籤卷四:“己身被风刀之考,自然失经,终不得仙。”
《漢語大詞典》:本觉(本覺)
佛教语。佛教认为,众生心体,自性清净,原有性德,非修成而然,故称“本觉”。大乘起信论:“心体杂念,离念相者,等虚空界,无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来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説名本觉。” 唐 王维 《能禅师碑》:“至于定无所入,慧无所依,大身过于十方,本觉超于三世,根尘不灭,非色灭空,行愿无成。” 宋 洪迈 容斋五笔·八种经典:“詮自性,认本觉,莫深於‘实相法密经’。” 清 魏源 《默觚上·学篇五》:“颂 文王 ,一则曰‘缉熙’,再则曰‘缉熙’。熙者,人心本觉之光明乎!”
《國語辭典》:超拔  拼音:chāo bá
1.出众,高出一切。汉。王充《论衡。偶会》:「圣主龙兴于仓卒,良辅超拔于际会。」
2.救度、超度。清。洪升《长生殿》第三○出:「或者能悔前愆,得有超拔之日,也未可知。」《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七:「我想今日是父亲忌日,必得符箓超拔,故此到观中,见你舅舅。」
《國語辭典》:超升  拼音:chāo shēng
1.越等升级。《旧唐书。卷一三八。赵憬传》:「课绩高者,不次超升。」《文明小史》第二五回:「既做了奴才,那却说不得干些伺候主人家的勾当,永远知识不得开,要想超升,从那里超升得起?」
2.死者灵魂上升天界。
《漢語大詞典》:净行
佛教语。谓修行。亦指清净的戒行。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凝玄寺:“地形高显,下临城闕,房廡精丽,竹柏成林,实是浄行息心之所也。” 南朝 宋 谢灵运 《庐山慧远法师诔》:“于是众僧云集,勤修浄行。”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摩揭陀国上:“尔曹世諦之浄行,我又胜义諦之浄行,浄行既同,何为见拒?” 康有为 《大同书》丙部:“ 印 人在昔有四种;一曰婆罗门,为浄行者,或出家,或在家修浄行而湼槃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