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佛 → 髴佛”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共1534,分103页显示  上一页  30  31  32  33  34  36  37  38  39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众相
恶道
二谛
觉性
接待
宝车
宝筏
相轮
唯识
极微
四行
摄受
示灭
田生
刹海
《漢語大詞典》:众相(衆相)
(1).古代为卿大夫赞礼的人。 清 夏炘 学礼管释·释每门止一相:“惟上摈近君相礼,故别之曰君相,以殊於众相也。”
(2).佛教语。谓诸种形相。 北魏 杨炫之 洛阳伽蓝记·闻义里:“至 瞿罗罗鹿 ,见 佛影窟 ,入山十五步,四向户,遥望则众相炳然,近看瞑然不见。” 宋 翁卷 《冬日过道上人旧房》诗:“已知超众相,假质任成灰。” 清 奚侗 《雾泊辽海同中冷作》诗:“一白空濛无众相,四方迷惑况诸天。”
《國語辭典》:恶道(惡道)  拼音:è dào
1.凶恶的道士。如:「凶僧恶道」。
2.不正当的行径。汉。刘向《说苑。卷一。君道》:「恶恶道不能甚,则其好善道亦不能甚。」
3.佛教上指地狱、饿鬼、畜生等三道。
《國語辭典》:二谛(二諦)  拼音:èr dì
佛教谓世俗谛和第一义谛。在非心智感官错乱下所认识到的真实状况,佛教依凡夫和圣人认知的差别,分世俗谛和第一义谛。世俗谛是指凡夫所认知的真实;第一义谛是指圣人所认知的真实。《中论》卷四:「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
《漢語大詞典》:觉性(覺性)
佛教语。谓能断离一切迷惘而开悟真理的本性。 南朝 梁 沈积 《梁武帝〈立神明成佛义记〉序》:“莫能精求,互起偏执,乃使天然觉性自没。” 宋 秦观 《录龙井辩才事》:“讼既往过愆,反本来清浄觉性。” 宋 储泳 《祛疑说》:“人惟一觉性耳。觉之一字,可以断疑情,祛邪妄。”
《國語辭典》:接待  拼音:jiē dài
招待。《西游记》第二四回:「师父的故人是谁?望说与弟子,好接待。」《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四:「只见一个尼姑步将进来,妈妈欢喜接待。」
《漢語大詞典》:宝车(寶車)
(1).佛教语。用七宝装饰的车,喻一乘之法,谓可以载众生到达彼岸。《观佛三昧海经·观四威仪品之馀》:“尔时世尊,化五百宝车,佛处车中,分身五百。” 南朝 陈 徐陵 《东阳双林寺傅大士碑》:“我有慧日明炬,如风宝车,济是沉舟,能升彼岸。”《法华经·譬喻品》:“以众宝物,造诸大车,有大白牛,肥壮多力,形体姝好,以驾宝车。”道教亦借用之。云笈七籤卷二三:“ 太上 遣宝车来迎,上登 太霄 ,游宴 紫极 。”
(2).泛指华贵的车。 唐 黄滔 《奉和翁文尧员外经过七林书堂见寄之什》:“駟马宝车行锡礼,金章紫綬带天香。”
《國語辭典》:宝筏(寶筏)  拼音:bǎo fá
1.比喻引导众生渡过苦海到达彼岸的佛法。唐。李白春日归山寄孟浩然〉诗:「金绳开觉路,宝筏度迷川。」
2.泛指能解人迷惑的思想、学说或工具。如:「升平宝筏」。
《漢語大詞典》:相轮(相輪)
佛教语。塔刹的主要部分。贯串在刹杆上的圆环。多与塔的层数相应,为塔的表相,故称。 唐 许嵩 建康实录卷八:“乃於 崇化寺 造四层塔,物产既罄,犹欠露盘相轮。”翻译名义集·寺塔坛幢:“佛造 迦叶佛 塔,上施槃盖,长表轮相,经中多云相轮,以人仰望而瞻相也。” 清 曹寅 《入灵谷寺》诗:“马塍酹客穿林隧,鸭脚干霄逼相轮。”后亦喻指皮相浅薄之论。 清 方东树 《答叶溥求论古文书》:“昔 程子 以説相轮之喻斥 介甫 ,吾谓今之谈学问者,皆 介甫 之説相轮也。”
《國語辭典》:唯识(唯識)  拼音:wéi shì
1.梵语vijñapti-mātratā的意译。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的基本主张。谓一切外境只是心识所变现的,没有客观的对象和外境,只有心识。《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下:「覆思独善伤大士行,唯识所变,何非净方。」
2.书名。佛教典籍。唯识宗的典籍。《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下:「自念教检未窥,难辨真伪,即往东魏,听览唯识。」
《漢語大詞典》:极微(極微)
(1).研求几微。 汉 蔡邕 《太尉陈球碑》:“凡坟素遗训,圣贤立言,掬精极微,无□不究。”
(2).极其微小。
(3).佛教语。梵文的意译,音译“阿拏”、“阿菟”、“阿耨”。指色的最小单位,为色的不可再分的原素。《俱舍论》卷十二:“分析诸色至一极微,故一极微为色极少。” 五代 齐己 《山中春怀》诗:“心魂役役不曾归,万象相牵向极微。”
(4).引申为最小单位的物质或指化学元素。 章炳麟 《无神论》:“鞞世师之説,建立实性,名为地、水、火、风、空、时、方、我、意。九者皆有极微。我、意虽虚,亦在极微之列,此所谓惟物论也。” 章炳麟 《建立宗教论》:“若以物言,亦可执有边无边之见。所以者何?现有六十四种极微积为地球,推而极之以至恒星世界,此恒星世界极微之量果有边际乎,抑无边际乎?”
《國語辭典》:四行  拼音:sì xìng
1.四种德行:(1)指孝、忠、信、悌。《吕氏春秋。先识览。正名》:「尹文曰:『今有人于此,事亲则孝,事君则忠,交友则信,居乡则悌。有此四行者,可谓士乎?』」(2)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后汉书。卷八四。列女传。曹世叔妻传》:「女有四行,一曰妇德,二曰妇言,三曰妇容,四曰妇功。」也称为「四德」、「四教」。
2.四科,为汉代以德行举士的四项标准。《汉书。卷八六。何武传》:「光禄勋举四行,迁为鄠令。」唐。颜师古。注:「元帝永光元年迢举质朴、敦厚、逊让、有行义各一人。时诏书又令光禄岁以此科第郎从官,故武以此四行得举之也。」
3.佛教用语。指菩提、福德、智慧、羯磨。《魏书。卷一一四。释老志》:「罗什法师可谓神出五才,志入四行者也。」唐。李邕岳麓寺碑〉:「四行乐而不取,三贤登而更迁。」
《國語辭典》:四德  拼音:sì dé
1.易经乾卦元、亨、利、贞四德。《易经。乾卦。文言曰》:「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元亨利贞。」
2.妇德、妇言、妇容、妇功。见《周礼。天官。九嫔》。《文选。范晔。后汉书皇后纪论》:「夫人坐论妇礼,九嫔掌教四德。」也称为「四教」、「四行」。
3.孝、悌、忠、信。《大戴礼。卫将军文子》:「孔子曰:『孝,德之始也;弟,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参乎,中夫四德者矣哉!』」
4.佛教用语。指四种特徵。《大迦叶问大宝积正法经》卷三:「唯此涅槃,具彼四德。」
《國語辭典》:四科  拼音:sì kē
1.孔门四科。指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论语。先进》:「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宋。邢炳。疏:「夫子门徒三千,达者七十有二,而此四科,唯举十人者,但言其翘楚者耳。」
2.文体的四种形式。指奏议、书论、铭诔、诗赋。《文选。曹丕。典论论文》:「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
《漢語大詞典》:摄受(攝受)
(1).佛教语。谓佛以慈悲心收取和护持众生。 南朝 梁简文帝 《大爱敬寺刹下铭》:“应此一千,现兹权实,随方摄受,孰能弘济。” 唐 慧能 《坛经·顿渐品》:“汝可他日易形而来,吾当摄受。” 明 叶宪祖 《北邙说法》:“弟子们都拜从禪师,惟愿慈悲摄受。”
(2).犹享受。 章炳麟 《五无论》:“佛説 郁单越洲 人,无妻妾田宅车马财物资具诸摄受,清寧耆寿,殊胜三洲。” 章炳麟 《五无论》:“有所暱爱则妬生,有所摄受则争起。”
《漢語大詞典》:示灭(示滅)
佛教语。佛菩萨及高僧坐化身死。 唐 李华 《东都圣善寺无畏三藏碑》:“山王高妙,海月圆深,因於示灭,空悲鹤林。” 唐 白居易 《奉国寺神照师塔铭序》:“﹝ 神照 ﹞以 开成 十三年冬十二月示灭於 奉国寺 禪院。” 唐 黄滔 《华严寺开山始祖碑铭》:“师 咸通 六年七月五日示灭,寿八十有五。”参见“ 示寂 ”。
《國語辭典》:示寂  拼音:shì jí
佛教称佛、菩萨、高僧死亡。寂,即圆寂。本指达到不再轮回的境界,但亦用来称出家众的去世。清。钱谦益〈洞闻禅师塔铭〉:「天启三年七月,洞闻禅师示寂于破山之禅院。」
《漢語大詞典》:田生
佛教语。众生。 清 李慈铭 《越缦堂读书记·梁释慧影造像跋》:“此象背文云:‘ 梁 中大同 元年太岁丙寅十一月五日,比丘释 慧影 奉为亡父亡母并及七世久远出家师僧并及自身,广及六道田生一切眷属,咸同斯福。’……田者众也。”
《漢語大詞典》:刹海
佛教语。犹言水陆。《华严经·世主妙严品》:“一依内现依,如尘中刹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