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佛 → 髴佛”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共1534,分103页显示  上一页  29  30  31  32  33  35  36  37  38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宝界
善果
无性
贪浊
瞎驴
象德
行愿
外尘
慧灯
真寂
斋时
祖师禅
欲界
言教
业障
《漢語大詞典》:宝界(寶界)
佛教语。即净土。谓无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等五浊垢染的清洁世界。 唐 广宣 《贺幸普济寺应制》诗:“南方宝界几由旬,八部同瞻一佛身。” 宋 秦观 《次韵公辟州宅月夜偶成》:“翠木玲瓏藏宝界,白烟浓淡琐华堂。” 元 张昱 《送天使僧》诗:“万间灵谷见,一切布金为。宝界山河大,璇题雨露垂。”
《國語辭典》:善果  拼音:shàn guǒ
佛教用语。谓由过去的善行所得的好结果。《西游记》第八回:「你何不入我门来,皈依善果,跟那取经人做个徒弟,上西天拜佛求经。」
《漢語大詞典》:无性(無性)
佛教语。一切诸法无实体,谓之“无性”。 唐 皎然 《妙喜寺赋得夜磬送吕评事》:“幽僧悟真定,归客忘远别,寂歷无性中,真声何起灭?” 宋 苏轼 《方丈记》:“地狱天宫,同为浄土;有性无性,齐成佛道。”
《漢語大詞典》:贪浊(貪濁)
(1).犹贪污。后汉书·孔融传:“时隐覈官僚之贪浊者,将加贬黜, 融 多举中官亲族。” 唐 吴兢 贞观政要·政体:“断决大事,得帝王之体。深恶官吏贪浊,有枉法受财者,必无赦免。” 清 龙启瑞 《答罗生书》:“谗佞贪浊之徒,屏而去之,此僕之所能。”
(2).佛教语。谓世间凡人之身心有浊乱贪欲之烦恼。《随愿往生经》:“娑婆世界,人多贪浊,信向者少,习邪者多。”
《漢語大詞典》:瞎驴(瞎驢)
佛教语。比喻最愚蠢的人。 唐 郭天锡 《〈临济语录〉序》:“末后将正法眼藏,却向瞎驴边灭却。” 清 龚自珍 《语录》:“ 邵寳 云:‘《金刚》为经中之王, 右军 为书中之圣,世间之二妙。’我闻瞎驴语,每引一大白解秽。”
《漢語大詞典》:象德
(1).谓象征德行。周礼·考工记·玉人:“琬圭九寸而繅以象德。”元史·礼乐志二:“盖闻 轩 昊 以来,俱有《咸》《云》之号,《茎》《英》《章》《韶》以象德,《夏》《濩》《武》《勺》以表功。”
(2).谓以君主的德行为榜样。礼记·乐记:“然则先王之为乐也,以法治也,善则行象德矣。” 郑玄 注:“象德,民之行顺君之德也。”《旧唐书·昭宗纪》:“是以雷解而 羲 文象德,网开而 汤 化归仁,用彼怀柔,式存彝范。”
(3).佛教语。指佛祖之德。 唐 道恭 《出赐玄奘衲袈裟应制》诗:“福田资象德,圣种理幽薰。”
《漢語大詞典》:行愿(行願)
(1).佛教语。谓身心修养之境界。 唐 白居易 《东都十律大德长圣善寺钵塔院主智如和尚荼毗幢记》:“幢功德甚大,师行愿甚深。”
(2).指随缘而生的心境。 宋 范成大 《淳熙四年六月二十七日登大峨之巅》诗:“我本三生同行愿,随缘一念犹相应。”
《漢語大詞典》:外尘(外塵)
佛教语。指色、声、香、味等外境。 南朝 梁武帝 《净业赋》:“感外物以动欲,心攀缘而成眚。过恒发於外尘,累必由於前境。”参见“ 六尘 ”。
《國語辭典》:六尘(六塵)  拼音:liù chén
尘,接触的对象。佛教将心和感官接触的对象分成色、声、香、味、触、法(指心所对的境)六尘。若任由眼、耳、鼻、舌、身、意追逐六尘,心就会充满著烦恼。南朝梁。武帝〈十喻〉诗五首之一:「楎睢变三有,恍惚随六尘。」也称为「六处」。
《漢語大詞典》:慧灯(慧燈)
佛教语。犹慧炬。 唐 钱起 《归义寺题震上人壁》诗:“溪鸟投慧灯,山蝉饱甘露。” 元 萨都剌 《灯草》诗:“慧灯莫与羣迷染,正性何愁尘境遮。” 清 龚自珍 《重辑〈六妙门〉序》:“不停心,则虽有无上知见,为烦恼风动摇慧灯,若存若灭,不知风相,那知地水火相。”参见“ 慧炬 ”。
分類:佛教语
《漢語大詞典》:慧炬
佛教语。谓无幽不照的智慧。《涅槃经》卷二一:“汝於佛性犹未明了,我有慧矩,能为照障。” 南朝 梁 萧子良 《与南郡太守刘景蕤书》:“逝将烛昏霾於慧炬,拯沦溺於法桥。” 唐 王勃 《益州德阳县善寂寺碑》:“奏鸣凤於天歌,下清羣籟;腾烛龙於慧炬,俯镜重昏。”
《漢語大詞典》:真寂
佛教语。谓佛之涅槃。对二乘之伪涅槃而言,故谓之真寂。后指僧人死亡。 南朝 梁 萧统 《令旨解二谛义》:“真寂之体,本自不流,凡夫见流,不离真体。” 宋 苏轼 《东坡志林·记真君籤》:“居士以忧患之餘,稽首洗心,归命真寂。”
《漢語大詞典》:斋时(齋時)
佛教语。吃斋食的时间。自黎明至正午之间。 唐 白居易 《同钱员外题绝粮僧巨川》诗:“斋时往往闻鐘声,一食何如不食闲?”《禅苑清规·警众》:“斋前闻三下版鸣者,众僧下鉢也,次鸣大鐘者,报斋时也。”也用以指黎明时候。《三国志平话》卷中:“却説昏黄火发,次日斋时方出。”
《漢語大詞典》:祖师禅(祖師禪)
佛教语。禅宗称祖祖相传、不立文字的禅法为“祖师禪”,是以心印心的教外别传。 元 耶律楚材 《丙申元日为景贤寿》诗:“刦外壶天寿无量,请公勤叩祖师禪。” 清 黄宗羲 《与友人论学书》:“如来禪自真空而妙有,祖师禪自妙有而真空,其归则一也。” 清 王士禛 香祖笔记卷九:“余谓 唐 宋 大家七言歌行,譬之宗门, 李 杜 如来禪, 苏 黄 祖师禪也。” 苏渊雷 《读史举要》第九章二:“一时风气的形成,决非朝夕之故,这些都和佛教义学家的重论析,祖师禅的逞词锋、参同异的作风有关。”
《國語辭典》:欲界  拼音:yù jiè
佛教上指存有色欲和食欲的有情世界。上至六欲天,中至人界的四大部洲,下至八大地狱等。
《國語辭典》:三界  拼音:sān jiè
佛教谓生死往来之世界有三:一曰欲界,有淫欲、食欲,有情之所住,自六欲天,下至无间地狱,称为「欲界」。二曰色界,色为质碍之义,有形之物质,在欲界之上,离二欲有情之所住,四禅天,或立十六天、十八天。三曰无色界,无色、无物、无身,有四无色,称为「四无色天」或「四空处」。
《國語辭典》:言教  拼音:yán jiào
以言语教示他人。如:「身为父母,教导子女要言教、身教并重。」
《國語辭典》:业障(業障)  拼音:yè zhàng
1.佛教上指由于过去的恶行所造成的障碍。也作「孽障」。
2.骂人的话。意指可恶的傢伙、该死的人。《儒林外史》第三八回:「心里想道:『这业障虽然去了,必定是还要回来吃我,如何了得?』」也作「孽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