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佛 → 髴佛”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共1534,分103页显示  上一页  28  29  30  31  32  34  35  36  37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利生
法空
尘刹
悲愿
禅律
缘生
业识
空堕
梵行
广度
所缘
无热
生西
十善
阿耨
《漢語大詞典》:利生
佛教语。利益众生。 唐 慧能 《坛经·付嘱品》:“师春秋七十有六,年二十四传衣,三十九祝髮,説法利生三十七载。”
《漢語大詞典》:法空
佛教语。谓诸法(物质与精神现象的总和)由因缘而生,并无独立存在的实体。《法华经·药草喻品》:“闻诸法空,心大欢喜。” 唐 李邕 《国清寺碑》序:“三归法空,一处心浄。” 吕澄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第六讲:“大乘般若流行以后,法空的意义得到阐扬,成为学说上一个最显著的特点。”
《國語辭典》:尘刹(塵剎)  拼音:chén chà
像尘埃那么多,数也数不尽的佛国。《华严经旨归。说经佛》:「卢舍那佛显法界身云,业用无边周侧如上,一一尘刹,一一念劫摄生威仪。」
《國語辭典》:悲愿(悲願)  拼音:bēi yuàn
佛菩萨由慈悲心所发出的誓愿。《五灯会元。卷一。八祖佛陀难提尊者》:「此子昔曾值佛,悲愿广大,虑父母爱情难舍,故不言不履耳。」
《漢語大詞典》:禅律(禪律)
(1).佛教语。禅宗和律宗的并称。 宋 苏辙 《龙井辩才法师塔碑》:“﹝ 辩才 ﹞以佛法化人,心具定慧,学具禪律。”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三:“二九涉猎诸子,至於禪律之説,无不著於心矣。”
(2).佛教语。指禅定和戒律。 宋 苏轼 《篆〈般若心经〉赞》:“举足动念皆尘垢,而以俄顷作禪律。” 宋 陈师道 《和苏公洞庭春色》:“我方缚禪律,一举烦屡嗅。”
《國語辭典》:缘生(緣生)  拼音:yuán shēng
佛教用语。指因缘生起的现象。〈大乘缘生论〉:「若于彼缘生,而能观知空。」
《漢語大詞典》:业识(業識)
佛教语。谓十二因缘中的行缘识。指人投胎时心动的一念。《起信论》:“一者名为业识,谓无明力不觉心动故。” 明 陈玉阳 《义犬》第一出:“如今世上人,痴的痴,乖的也痴,苦的苦,乐的也苦,机关簸弄,一塲胜似一塲,业识缠绵,一世捱到百世。” 清 谭嗣同 《仁学》十:“智慧者, 孔 谓之道心;业识者, 孔 谓之人心。人心外无道心,即无业识,亦无由转成智慧。”
《漢語大詞典》:空堕(空墮)
佛教语。谓偏执“空”义,不能融通。 清 龚自珍 《以天台宗修净土偈》:“执念、执生,为假堕;执无念、无生,为空堕。”
《漢語大詞典》:梵行
佛教语。谓清净除欲之行。 晋 法显 佛国记:“王净修梵行,城内人信敬之情亦篤。”法苑珠林卷六一:“彼乱己整,守以慈行,见怒能忍,是为梵行;至诚安徐,口无粗言,不瞋彼所,是为梵行;垂拱无为,不害众生,无所嬈恼,是为梵行。” 明 宋濂 《四明佛陇禅寺兴修记》:“ 良公 通外内典,梵行清白,荐绅之流皆爱敬之。”
《國語辭典》:广度(廣度)  拼音:guǎng dù
1.广大的程度。常用于抽象事物。如:「我们必须要探讨这个问题的深度与广度,才能做进一步的决策。」
2.宽宏的气度。亦指有宽宏气度的人。文选。嵇康 与山巨源绝交书:「然使长才广度,无所不淹,而能不营,乃可贵耳。」
3.佛教用语。即普渡。唐。李邕〈五台山清凉寺碑〉:「示立诸相而无所立,广度群生而无所度。」
《漢語大詞典》:所缘(所緣)
(1).所凭借的。《淮南子·说林训》:“城成於土,木直於下,非有事焉,所缘使然。”
(2).佛教语。谓心识为能缘,心识的对象为“所缘”。 唐 普光 《俱舍光记》二:“缘谓攀缘,心心所法名能缘,境是所缘。” 吕澂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第九讲:“能缘和所缘,主观和对象,都是空幻不实的,这还是属于般若的思想,只讲求‘色心平等’,而并强调以心为主。”
《漢語大詞典》:无热(無熱)
佛教语。色界第四禅中的天名。谓无三灾之患,故以为名。 唐 皎然 《妙喜寺寄李司直等四十二韵》:“药化成白云,形彫辞 素穴 ,一闻西天旨,初禪已无热。”
《漢語大詞典》:生西
佛教语。往生西方净土。 鲁迅 《华盖集·导师》:“说佛法的和尚,卖仙药的道士,将来都与白骨是‘一丘之貉’,人们现在却向他听生西的大法,求上升的真传,岂不可笑!”
《國語辭典》:十善  拼音:shí shàn
佛教称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瞋恚、不邪见十项道德行为。《大智度论》卷四六:「复次,有二种戒,有佛时或有或无;十善有佛无佛常有。」
《國語辭典》:十恶(十惡)  拼音:shí è
古代最严重的十大罪行。《隋书。卷二五。刑法志》:「又置十恶之条……,一曰谋反,二曰谋大逆,三曰谋叛,四曰恶逆,五曰不道,六曰大不敬,七曰不孝,八曰不睦,九曰不义,十曰内乱。」元。李行道《灰阑记》第二折:「你药杀亲夫,这是十恶大罪哩!」
《漢語大詞典》:阿耨
(1).佛教语。意译为极微。今译为原子。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九流绪论上:“ 邹氏 ( 邹衍 )之言,曰九州,曰瀛海,则佛之大千微尘也, 须弥 阿耨也。” 章炳麟 《四惑论》:“乃若《胜论》之言阿耨, 伊壁鉤卢 之言阿屯, 黎布尼 之言毛奈陀,汉语译之,皆云原子。”
(2).见“ 阿耨达池 ”。
《漢語大詞典》:阿耨达池(阿耨達池)
梵语Anavatapta的译音。意译为“无热恼”。池名。 唐 代称为 无热恼池 。此池在五 印度 北, 大雪山 北 香山 南,二山之中。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序》作“阿那婆答多池”。 宋 陈善 扪虱新话·司马迁班固言河出昆仑:“佛书説…… 雪山 在 中天竺国 ;正当南阎浮提之中,山最高顶有池,名 阿耨达池 ,池中有水,号八功德水,分派而出,遂有青黄赤白之异,今 黄河 盖其一派也。”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双树幻钞中:“宝山在 大雪山 北,上有 阿耨达池 ,东从牛口流出 殑伽河 ,入东南海,南从象口流出 信度河 ,入西南海,西从马口出 缚芻河 ,入西北海,北从狮子口出 从多河 ,入东北海,潜流地下出积石,为中国 河 源。按 河 源出 撤敦脑儿 阿耨达池 ,即 星宿海 也,浮屠氏言此非诞矣。” 明 唐顺之 《雪诗和苏韵》之十:“ 葱岭 未消 阿耨 水,珠林忽散鬘陀花。”
分類:梵语译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