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佛 → 髴佛”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漢語大詞典》:密印
(1).即蜜印。死后追赠官职所赐的蜡印。《晋书·山涛传》:“以 太康 四年薨,时年七十九。詔赐东园祕器、朝服一具、衣一袭、钱五十万、布百匹,以供丧事,策赠司徒,密印紫綬,侍中貂蝉, 新沓伯 密印青朱綬,祭以太牢,諡曰‘康’。” 唐 刘禹锡 《彭阳侯令狐氏先庙碑》:“先夫人亦四徙封,密印累累,邦族耸慕。”按,“蜜印”古籍多讹为“密印”。
(2).佛教语。诸佛菩萨各有本誓,为标志此本誓,以两手十指结种种之相,是为印象印契,故云“印”;其理趣深奥秘密,故云“密”。密宗多修密印法门,以身、口、意“三密相应”,手结印,心观想,口持咒,以求证佛果。《大日经·密印品》:“身分举动住止,应知皆是密印;舌相所转众多言语,应知皆是真言。”
(3).佛教禅宗指 达摩 西来所传的直指人心的“心印”。此“心印”为“教外别传”,故称“密”。 清 龚自珍 《最录天台传佛心印记》:“其曰传佛心印何也? 达摩 之东,此方人争言西土二十八祖佩佛密印……且曰:‘佛果有密印歟?教外果有别传歟?’”
(2).佛教语。诸佛菩萨各有本誓,为标志此本誓,以两手十指结种种之相,是为印象印契,故云“印”;其理趣深奥秘密,故云“密”。密宗多修密印法门,以身、口、意“三密相应”,手结印,心观想,口持咒,以求证佛果。《大日经·密印品》:“身分举动住止,应知皆是密印;舌相所转众多言语,应知皆是真言。”
(3).佛教禅宗指 达摩 西来所传的直指人心的“心印”。此“心印”为“教外别传”,故称“密”。 清 龚自珍 《最录天台传佛心印记》:“其曰传佛心印何也? 达摩 之东,此方人争言西土二十八祖佩佛密印……且曰:‘佛果有密印歟?教外果有别传歟?’”
《國語辭典》:三明 拼音:sān míng
1.日、月、星。晋。崔豹《古今注。卷下。问答释义》:「三王,三明也;五霸,五岳也。」
2.佛教谓佛和阿罗汉所拥有的三种神通:(1)悉知一切众生过去世的种种,称为「宿命明」。(2)悉知一切众生在未来世的生死状况,称为「天眼明」。(3)悟道、断除一切烦恼所得的智慧,由此达到解脱,称为「漏尽明」。《大智度论》卷二:「宿命、天眼、漏尽名为三明。」也作「三达」。
2.佛教谓佛和阿罗汉所拥有的三种神通:(1)悉知一切众生过去世的种种,称为「宿命明」。(2)悉知一切众生在未来世的生死状况,称为「天眼明」。(3)悟道、断除一切烦恼所得的智慧,由此达到解脱,称为「漏尽明」。《大智度论》卷二:「宿命、天眼、漏尽名为三明。」也作「三达」。
《國語辭典》:唱名 拼音:chàng míng
1.按名册高声点名。《北史。卷五五。元文遥传》:「令赵郡王睿宣旨唱名,厚加慰喻。」《二刻拍案惊奇》卷一五:「正值知州投文换牌,唱名点到江溶名字。」
2.旧时殿试后,皇帝呼名召见登第的进士。宋。洪迈《夷坚丁志。卷一一。郑侨登云梯》:「先是考官用分数编排,石君当居上,临唱名始易之云。」元。周密《武林旧事。卷二。唱名》:「上御集英殿拆号唱进士名,各赐绿襕袍、白简、黄衬衫。」
2.旧时殿试后,皇帝呼名召见登第的进士。宋。洪迈《夷坚丁志。卷一一。郑侨登云梯》:「先是考官用分数编排,石君当居上,临唱名始易之云。」元。周密《武林旧事。卷二。唱名》:「上御集英殿拆号唱进士名,各赐绿襕袍、白简、黄衬衫。」
《國語辭典》:胪唱(臚唱) 拼音:lú chàng
科举时,天子宣旨传召新科进士入见,称为「胪唱」。元。方回〈赵宾旸唐师善见和涌金城望次韵〉五首之五:「胪唱曾叨殿上传,末班遥望御炉烟。」也作「胪传」。
《國語辭典》:法理 拼音:fǎ lǐ
1.法律与情理。《书经。吕刑》「惟察惟法,其审克之」句下汉。孔安国。传:「惟当清察罪人之辞,附以法理,其当详审能之。」《后汉书。卷七六。循吏传。王涣传》:「其冤嫌久讼,历政所不断,法理所难平。」
2.法律的原理。如立法立义、法律秩序所包含之各种原理或原则等。《东观汉记。卷一一。张禹传》:「明帝以其明达法理,有张释之风,超迁非次,拜廷尉。」
3.条理,事物的道理。《王充。论衡。骨相》:「非徒富贵贫贱有骨体也,而操行清浊亦有法理。」
4.佛教所阐述的道理。《晋书。卷六五。王导传》:「时有外国沙门名提婆,妙解法理,为珣兄弟讲毗昙经。」
2.法律的原理。如立法立义、法律秩序所包含之各种原理或原则等。《东观汉记。卷一一。张禹传》:「明帝以其明达法理,有张释之风,超迁非次,拜廷尉。」
3.条理,事物的道理。《王充。论衡。骨相》:「非徒富贵贫贱有骨体也,而操行清浊亦有法理。」
4.佛教所阐述的道理。《晋书。卷六五。王导传》:「时有外国沙门名提婆,妙解法理,为珣兄弟讲毗昙经。」
《國語辭典》:正命 拼音:zhèng mìng
1.安享天年而死。相对于非命而言。《孟子。尽心上》:「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
2.佛教修行方法。八正道的第五支。指正确的谋生方式。《杂阿含经》卷二八:「有八正道能断爱欲,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
2.佛教修行方法。八正道的第五支。指正确的谋生方式。《杂阿含经》卷二八:「有八正道能断爱欲,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
《漢語大詞典》:四辈(四輩)
(1).主持四时助祭的诸侯之长。《公羊传·桓公元年》“诸侯时朝乎天子” 汉 何休 注:“王者亦贵得天下之欢心,以事其先王,因助祭以述其职,故分四方诸侯为五部,部有四辈,辈主一时。”
(2).众人,四方之人。 南朝 齐 王琰 《冥祥记·僧竺昙盖》:“ 汉 沙门 竺曇盖 , 秦郡 人也。真确有苦行,持鉢振锡,取给四辈。” 唐 刘禹锡 《袁州萍乡县杨岐山故广禅师碑》:“十方四辈,瞻礼於斯。” 元 范梈 《奉寄翰林邓侍讲》诗:“闭门读书古都市,四辈冠盖方隆隆。”
(3).佛教语。指佛、菩萨、圆觉、声闻。《资治通鉴·宋孝武帝大明六年》:“夫佛以谦卑自牧,忠虔为道,寧有屈膝四辈而简礼二亲,稽顙耆腊而直体万乘者哉!” 胡三省 注:“释氏有所谓戒外四圣:佛,一也;菩萨,二也;圆觉,三也;声闻,四也。亦谓之四辈。”
(4).佛教语。指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即僧、尼及在家奉佛的男、女。《百喻经·三重楼喻》:“譬如世尊四辈弟子,不能精勤修敬三宝,懒惰懈怠。”
(2).众人,四方之人。 南朝 齐 王琰 《冥祥记·僧竺昙盖》:“ 汉 沙门 竺曇盖 , 秦郡 人也。真确有苦行,持鉢振锡,取给四辈。” 唐 刘禹锡 《袁州萍乡县杨岐山故广禅师碑》:“十方四辈,瞻礼於斯。” 元 范梈 《奉寄翰林邓侍讲》诗:“闭门读书古都市,四辈冠盖方隆隆。”
(3).佛教语。指佛、菩萨、圆觉、声闻。《资治通鉴·宋孝武帝大明六年》:“夫佛以谦卑自牧,忠虔为道,寧有屈膝四辈而简礼二亲,稽顙耆腊而直体万乘者哉!” 胡三省 注:“释氏有所谓戒外四圣:佛,一也;菩萨,二也;圆觉,三也;声闻,四也。亦谓之四辈。”
(4).佛教语。指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即僧、尼及在家奉佛的男、女。《百喻经·三重楼喻》:“譬如世尊四辈弟子,不能精勤修敬三宝,懒惰懈怠。”
《漢語大詞典》:内明
(1).内心光明正大。 晋 袁宏 《后汉纪·顺帝纪》:“ 王公 束脩励节而受谗佞之患…… 王公 沉静内明,若有他变,朝廷获害忠良之名。” 明 唐顺之 《条陈海防经略事疏》:“ 苏 松 兵备签事 熊桴 ,自 倭 事始起以至今日,无一岁不在兵间,忠实练事,沉毅内明,出入海潮,艰危不避。”
(2).佛教语。 印度 佛教称佛学为“内明”。明,意为学问。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印度总述》:“七岁之后,渐授五明大论:一曰声明,释詁训字,詮目疏别……五曰内明,究畅五乘因果妙理。”参见“ 五明 ”。
(2).佛教语。 印度 佛教称佛学为“内明”。明,意为学问。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印度总述》:“七岁之后,渐授五明大论:一曰声明,释詁训字,詮目疏别……五曰内明,究畅五乘因果妙理。”参见“ 五明 ”。
《漢語大詞典》:起信
(1).兴信。起而申说。《书·盘庚上》:“今汝聒聒,起信险肤,予弗知乃所讼。” 孙星衍 疏:“起者, 高诱 注《吕氏春秋》云:‘兴也。’……言羣臣讙言拒善,而兴信邪险肤传之语。” 周秉钧 易解:“起,兴起;信,古伸字……言汝拒善自用,起而伸説危害肤浅之言。”
(2).佛教语。谓产生相信正法之心。 唐 柳宗元 《永州龙兴寺修净土院记》:“呜呼!有能求无生之生者,知舟筏之存乎是,遂以《天台十疑论》书于墻宇,使观者起信焉。” 周作人 《知堂回想录·五年间的回顾》:“十二月初九日,至 延龄巷 ‘金陵刻经处’买得佛经两本,记得一本是《投身饲饿虎经》,还有一本是《经指示说》,初学最好看这个,乃是《起信论》的纂注。其实我根本是个‘少信’的人,无从起信,所以看了始终‘不入’。”
(3).泛指产生信仰或信任。 许地山 《危巢坠简·东野先生》:“所以你第一步的预备便是号召同志,使人起信,是不是?”
(4).佛书《大乘起信论》的省称。 唐 李邕 《大照禅师塔铭》:“遂听《法华经》、《唯识》、《起信》等论。”
(5).犹起汛,潮汛始发。 明 田汝成 《西湖游览志·浙江胜迹》:“一月之间,生明、生魄,潮亦再盛焉。生明之潮,则自前月二十六长水,谓之起信,歷晦、朔至月三日,谓之大信。”
(2).佛教语。谓产生相信正法之心。 唐 柳宗元 《永州龙兴寺修净土院记》:“呜呼!有能求无生之生者,知舟筏之存乎是,遂以《天台十疑论》书于墻宇,使观者起信焉。” 周作人 《知堂回想录·五年间的回顾》:“十二月初九日,至 延龄巷 ‘金陵刻经处’买得佛经两本,记得一本是《投身饲饿虎经》,还有一本是《经指示说》,初学最好看这个,乃是《起信论》的纂注。其实我根本是个‘少信’的人,无从起信,所以看了始终‘不入’。”
(3).泛指产生信仰或信任。 许地山 《危巢坠简·东野先生》:“所以你第一步的预备便是号召同志,使人起信,是不是?”
(4).佛书《大乘起信论》的省称。 唐 李邕 《大照禅师塔铭》:“遂听《法华经》、《唯识》、《起信》等论。”
(5).犹起汛,潮汛始发。 明 田汝成 《西湖游览志·浙江胜迹》:“一月之间,生明、生魄,潮亦再盛焉。生明之潮,则自前月二十六长水,谓之起信,歷晦、朔至月三日,谓之大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