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佛 → 髴佛”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國語辭典》:方便 拼音:fāng biàn
1.便利。如:「马路开通之后,行车方便多了。」
2.便利于人的事。如:「请您行个方便,帮帮忙吧!」《文明小史》第八回:「刘伯骥是晓得教士脾气的,又因自己素性爽直,不去同教士说,先把实情回绝了和尚,免他再生妄想。谁知老和尚听了不以为然,只说:『刘相公不肯方便。』」
3.上厕所。《西游记》第五三回:「那婆婆即取两个净桶来,教他两个方便。」《官话指南。卷三。使令通话》:「有一件老爷想不到得用的东西,为太太可是很要紧,就是太太忽然若是走动的时候,怕是没有个方便地方。」
2.便利于人的事。如:「请您行个方便,帮帮忙吧!」《文明小史》第八回:「刘伯骥是晓得教士脾气的,又因自己素性爽直,不去同教士说,先把实情回绝了和尚,免他再生妄想。谁知老和尚听了不以为然,只说:『刘相公不肯方便。』」
3.上厕所。《西游记》第五三回:「那婆婆即取两个净桶来,教他两个方便。」《官话指南。卷三。使令通话》:「有一件老爷想不到得用的东西,为太太可是很要紧,就是太太忽然若是走动的时候,怕是没有个方便地方。」
《國語辭典》:有识(有識) 拼音:yǒu shì
1.具有真知、灼见。《汉书。卷三六。楚元王刘交传》:「有识长老莫不震动,此变之大者也。」《文选。刘歆。移书让太常博士》:「此乃有识者之所叹慜,士君子之所嗟痛也。」
2.有见识的人。《文选。桓温。荐谯元彦表》:「斯有识之所悼心,大雅之所叹息者也。」《文选。任昉。王文宪集序》:「有识衔悲,行路掩泣。」
3.成年。《文选。张华。答何劭诗二首之二》:「自予及有识,志不在功名。」
4.佛教用语。指有情识作用的生命体。《义足经。卷上》:「是世乐如见梦,有识寤亦何见。」也作「众生」、「有情」。
2.有见识的人。《文选。桓温。荐谯元彦表》:「斯有识之所悼心,大雅之所叹息者也。」《文选。任昉。王文宪集序》:「有识衔悲,行路掩泣。」
3.成年。《文选。张华。答何劭诗二首之二》:「自予及有识,志不在功名。」
4.佛教用语。指有情识作用的生命体。《义足经。卷上》:「是世乐如见梦,有识寤亦何见。」也作「众生」、「有情」。
《國語辭典》:辘轳(轆轤) 拼音:lù lú
1.利用滑轮原理制成的井上汲水用具。古人常于井上立架置轴,贯以长木,上面嵌上曲木,缠绠其上,下悬汲水用斗,用手转之汲水。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井上辘轳卧婴儿。」《红楼梦》第一七、一八回:「篱外山坡之下有一土井,旁有桔槔辘轳之属。」也作「鹿卢」。
2.机器上的绞盘。以汽力或杠杆转动,用以起碇或起重。
2.机器上的绞盘。以汽力或杠杆转动,用以起碇或起重。
《漢語大詞典》:辘轳剑(轆轤劍)
《漢語大詞典》:辘轳体(轆轤體)
杂体诗名。律诗为八句五韵,作此体者须作五言或七言律诗五首,将第一首起韵的第一句全句,分别置于其他四首押韵的四个位置中,在第二首为第二句,在第三首为第四句,第四首为第六句,第五首为末句。即第一首首句与第五首末句相同。绝句为四句,作此体者须作四首,将第一首起韵的第一句全句,分别置于其他三首的第二句、第三句和末句的位置上。则第一首首句与第四首末句相同。这几首诗的韵节如辘轳旋转而下,故名。 宋 杨万里 有《城上野步用轆轤体》诗。 周瘦鹃 《苏州游踪·双洞江南第一奇》:“这七个字(一片飞云掩洞门)倒是现成的诗句,我们四个老头儿何不借它来合作一首辘轳体诗,倒是怪好玩的。”一说,指联句的一格。 宋 无名氏 《诗谈》:“凡联句两句四句,亦有对一句出一句者,谓之轆轤体焉。”
《漢語大詞典》:辘轳劫(轆轤刼)
佛教语。即中劫。 明 王鏊 《震泽长语·仙释》:“一增一减,共一千六百八十万年,名一轆轤刼。凡二十轆轤刼,共三万三千六百万年,为一成刼。”亦作“ 轆轤劫 ”。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双树幻钞中》:“中劫者,即轆轤劫,初阎浮提人寿八万四千岁,身长八丈,凡过百年,命减一年,身减一寸,过千年,命减十年,身减一尺,减至十岁,身长一尺,则减之极也。自尔復入增劫,凡过百年,命增一年,身增一寸,如是增至八万四千岁,身增八丈,则增劫之极也。如是一减一增,共计一千六百八十万年,名一轆轤劫。”参见“ 中劫 ”。
分類:佛教语
《漢語大詞典》:劫火
亦作“刧火”。亦作“刦火”。亦作“刼火”。
(1).佛教语。谓坏劫之末所起的大火。《仁王经》:“劫火洞然,大千俱坏。” 唐 张乔 《兴善寺贝多树》诗:“永共 终南 在,应随劫火烧。” 宋 李纲 《次韵丹霞录示罗畴老唱和诗》:“刧火洞烧时,自有安身处。” 宋 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附录《晋王大令保母帖》:“千年鬱鬱閟重泉,蹔出还随刦火烟。” 清 龚自珍 《忏心》诗:“佛言刼火遇皆销,何物千年怒若潮?” 汤用彤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一分第一章:“释子又常谓 东方朔 言及刧火,已知佛法。”
(2).借指兵火。 清 顾炎武 《恭谒天寿山十三陵》诗:“ 康 昭 二明楼,并遭劫火亡。” 清 纳兰性德 《南歌子·古戍》词:“何年劫火賸残灰,试看英雄碧血满 龙堆 。”
(1).佛教语。谓坏劫之末所起的大火。《仁王经》:“劫火洞然,大千俱坏。” 唐 张乔 《兴善寺贝多树》诗:“永共 终南 在,应随劫火烧。” 宋 李纲 《次韵丹霞录示罗畴老唱和诗》:“刧火洞烧时,自有安身处。” 宋 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附录《晋王大令保母帖》:“千年鬱鬱閟重泉,蹔出还随刦火烟。” 清 龚自珍 《忏心》诗:“佛言刼火遇皆销,何物千年怒若潮?” 汤用彤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一分第一章:“释子又常谓 东方朔 言及刧火,已知佛法。”
(2).借指兵火。 清 顾炎武 《恭谒天寿山十三陵》诗:“ 康 昭 二明楼,并遭劫火亡。” 清 纳兰性德 《南歌子·古戍》词:“何年劫火賸残灰,试看英雄碧血满 龙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