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佛 → 髴佛”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共1534,分103页显示  上一页  25  26  27  28  29  31  32  33  34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义心
宝所
静虑
含识
心造
真际
家珍
能所
心王
退转
贪痴
行乞
幻泡
离垢
声尘
《漢語大詞典》:义心(義心)
(1).节义或道义之心。 南朝 宋 颜延之 《秋胡诗》:“南金岂不重,聊自意所轻。义心多苦调,密比金玉声。” 前蜀 韦庄 《和薛先辈初秋寓怀》:“义心孤剑直,学海怒涛深。”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英杰归真》:“今本军师辅真圣主,得蒙上帝眷顾,以有当日之义心,乃有今日之义举,无非为上帝基督争体面,为上帝基督争纲常也。”
(2).佛教语。因迷于事或迷于理而产生的疑惑不决之心。 唐 王维 《夏日过青龙寺谒操禅师》诗:“欲问义心义,遥知空病空。”
《漢語大詞典》:宝所(寶所)
佛教语。本谓藏珍宝之所,喻指涅槃,谓自由无碍的境界。《法华经·化城喻品》:“若能前至宝所,亦可得去。”摩诃止观卷一:“界内小道,极在化城,故为细;界外大道,极在宝所,故为麤。” 唐 杨炯 《梓州惠义寺重阁铭》:“是则毘耶四会,俱发道心;险路众人,咸知宝所。”古尊宿语录卷三二:“譬如造得一隻船,上面一一装载了,要千里至乎宝所。”
《漢語大詞典》:静虑(静慮)
(1).涤除一切杂念。太平广记卷十九引 唐 卢□ 《逸史·李林甫》:“相公安神静虑,万想俱遣。”云笈七籤卷三二:“但当和心、少念、静虑,先去乱神、犯性之事。”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六章第三节:“禅的意义是澄心静虑,坐禅入定,绝灭一切妄念,专心求解脱。”
(2).静心思考。 南朝 宋 谢灵运 《山居赋》:“幸多暇日,自求诸己,研精静虑,贞观厥美。”宋史·苏轼传:“平居静虑,亦尝有忧於此乎!”
(3).佛教语。犹禅定。谓坐禅时住心于一境,冥想妙理。阿毘达磨俱舍论卷二八:“依何义故立静虑名,由此寂静能审虑故。”
《漢語大詞典》:含识(含識)
佛教语。谓有意识、有感情的生物,即众生。 南朝 梁简文帝 《马宝颂》:“愍含识,资惠命,引苍生,归法性。” 隋炀帝 《宝台经藏愿文》:“开发含识,济渡羣生。”南史·梁纪上·高祖武帝:“於是祈告天地宗庙,以去杀之理,欲被之含识。”
《漢語大詞典》:心造
(1).佛教语。谓为心所生。 清 张岱 西湖梦寻·大佛头:“色相求如来,鉅细皆心造。我视大佛头,仍然一茎草。”
(2).泛指主观想象。 鲁迅 《南腔北调集·论“第三种人”》:“生在有阶级的社会里而要做超阶级的作家……这样的人,实在也是一个心造的幻影,在现实世界上是没有的。” 聂绀弩 《老子的全集》:“ 老子 心造了一些幻象,以为到处都有儒家在迫害他,于是一路风声鹤唳,踉踉跄跄地跑出关去。”
《國語辭典》:真际(真際)  拼音:zhēn jì
佛教用语。指现象的本质。《文选。王巾。头陁寺碑文》:「荫法云于真际则火宅晨凉;曜慧日于康衢则重昏夜晓。」
《國語辭典》:家珍  拼音:jiā zhēn
家中的宝物。如:「如数家珍。」《韩诗外传》卷一:「吾使之事仲尼。仲尼去鲁,送之,不出鲁郊;赠之,不与家珍。」
《漢語大詞典》:能所
佛教语。“能”与“所”相对,犹言主客观。《大般若经》卷五六八:“作是思惟,所观境界皆悉空无,能观之心亦復非有,无能所观二种差别,诸法一相,所谓无相。”《坛经·机缘品》:“汝但心如虚空,不著空见,应用无碍,动静无心,凡圣情忘,能所俱泯,性相如如,无不定时也。” 清 王夫之 尚书引义·召诰无逸:“夫能所之异其名,释氏著之,实非释氏昉之也。其所谓能者即用也,所谓所者即体也, 汉 儒之已言者也。所谓能者即思也,所谓所者即位也,《大易》之已言者也。所谓能者即己也,所谓所者即物也,《中庸》之已言者也。所谓能者人之弘道者也,所谓所者道之非能弘人者也, 孔子 之已言者也。” 薶照 《人民程度之解释》:“盖一切事物,有能即有所,能所固对待而不可离。”
《漢語大詞典》:心王
佛教语。指法相宗所立五位法中的心法。包括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和阿赖耶识。与心所有法相对。见《百法明门论》。亦泛指心。心为三界万法之主,故称。《涅槃经·寿命品》:“头为殿堂,心王居中。” 唐 王维 《大唐大安国寺故大德净觉禅师碑铭》:“光宅真空,心王之四履;建功无旱,法将之万胜。” 唐 刘禹锡 《闲坐忆乐天以诗问酒熟未》:“减书存眼力,省事养心王。”景德传灯录·志公和尚:“心王自在翛然,法性本无十缠。”
《漢語大詞典》:退转(退轉)
(1).佛教语。谓位次下降,功行减退,道心退缩等。《法华经·序品》:“菩萨摩訶萨八万人,皆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退转。” 南朝 陈 徐陵 《谏仁山深法师罢道书》:“法师今若退转,未必有一称心交,失现前十种大利。”《敦煌变文集·太子成道变文》:“常持苦行,心无退转。” 章炳麟 《建立宗教论》:“释教有 无量寿佛 之説,念之者得生净土,永不退转。”
(2).退回;转头。 清 钱泳 《履园丛话·梦幻·松雪翁入梦》:“余自束髮即学 松雪翁 书,至十八九岁最喜临摹 山谷 ,业师 林蠡槎 先生谓 泳 受病已深,仍以 松雪 为退转之法。” 鲁迅 《华盖集·这个与那个》:“如果偶有几个不肯退转,因而受害的,公论家便异口同声,称之曰傻子。”
《漢語大詞典》:贪痴(貪癡)
(1).佛教语。谓贪欲与痴愚。 南朝 梁武帝 《游锺山大爱敬寺》诗:“二苦常追随,三毒自烧然。贪痴养忧畏,热恼坐焦煎。” 元 尹志平 《减字木兰花·秋阳观作劝世》词:“恣欲贪痴,积业如山犹不知。” 明 汪廷讷 《狮吼记·摄对》:“狮子 河东 且敛威,办真心出世,除淫杀,戒贪痴。”参见“ 贪瞋痴 ”。
(2).贪恋入迷。 宋 京镗 《雨中花·重阳》词:“自怜行客,犹对佳宾,留连岂是贪痴。谁会得,心驰北闕,兴寄东篱。” 明 孙柚 《琴心记·赉金买赋》:“恣风情,勾春兴,摘花心,偷香味,你好贪痴!”
《漢語大詞典》:贪瞋痴(貪瞋癡)
佛教语。贪欲、瞋恚与愚痴三种烦恼。此三者毒害人最剧,故称三毒。 南朝 齐 萧子良 《净住子·发愿庄严门》:“原众恶所起,皆缘意地贪瞋痴也。”
《國語辭典》:行乞  拼音:xíng qǐ
向人乞讨。《管子。轻重己》:「食如言而勿遗,多者为功,寡者为罪,是以路无行乞者也。路有行乞者,则相之罪也。」《吕氏春秋。慎大览。报更》:「臣宦于绛,归而粮绝,羞行乞而憎自取,故主于此。」
《國語辭典》:幻泡  拼音:huàn pào
梦幻泡影。比喻事物虚幻无常。唐。白居易 春忆二林寺旧游因寄朗满晦三上人诗:「清净久辞香火伴,尘劳难索幻泡身。」
《國語辭典》:离垢(離垢)  拼音:lí gòu
佛教用语。远离烦恼尘垢。《维摩诘经。卷上》:「远尘离垢诸法法眼生。」南朝梁。王僧孺〈初夜文〉:「大招离垢之宾,广集应真之侣。」
《漢語大詞典》:声尘(聲塵)
(1).佛教语。六尘之一。《圆觉经》:“善男子:根清浄故,色尘清浄;色清浄故,声尘清浄。”
(2).指世俗的音乐或娱乐等活动。 唐 白居易 《祭崔常侍文》:“辱为僚友三十餘年,又膳部房与公同声尘之游,定胶漆之分。” 宋 范成大 《读白傅洛中老病后诗戏书》诗:“岂惟背声尘,亦自屏杯酌。” 元 耶律楚材 《和景贤又四绝》之一:“年来世事已参商,但有声尘尚未忘。”
(3).指名声。 南朝 梁 刘孝标 《自序》:“余声尘寂寞,世不吾知,魂魄一去,有同秋草。” 宋 李昉 《寄孟宾于》诗:“昔日声尘喧 洛 下,近年诗价满 江 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