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佛 → 髴佛”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共1534,分103页显示  上一页  22  23  24  25  26  28  29  30  31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法本
涅盘
性海
悟空
真俗
心行
性空
净心
方等
三有
世谛
禅诵
边际
去来今
权实
《漢語大詞典》:法本
佛教语。犹法性。以“法性”为诸法之本,故名。 南朝 齐 王屮《头陀寺碑文》:“法本不然,今则无灭。” 明 徐渭 《翠乡梦》第二折:“一花五叶总犯虚脾,百媚千娇无非法本。”
《國語辭典》:涅槃  拼音:niè pán
佛教修行者的终极理想。为梵语nirvāṇa的音译。意译为灭、灭度、寂灭。指灭一切贪、瞋、痴的境界。因为所有的烦恼都已灭绝,所以永不再轮回生死。涅槃并非死时才能證得,肉身尚在者称有馀依涅槃,肉身已死者称无馀依涅槃。一般也用来尊称出家人去世。唐。李华〈荆州南泉大云寺故兰若和尚碑〉:「报年之限,涅槃之时,同于如来。」也作「寂灭」、「圆寂」。
《國語辭典》:性海  拼音:xìng hǎi
佛教用语。指真如之体性深广如海,故称为「性海」。唐。敬播〈大唐西域记。序〉:「廓群疑于性海,启妙觉于迷津。」
《漢語大詞典》:悟空
佛教语。谓了然于一切事物由各种条件和合而生,虚幻不实,变灭不常。 唐 沈佺期 《驩州南亭夜望》诗:“忽觉犹言是,沉思始悟空。” 唐 钱起 《归义寺题震上人壁》诗:“身世已悟空,归途復何去?”
《漢語大詞典》:真俗
佛教语。因缘所生之事理曰俗,不生不灭之理性曰真。出世为真,入世曰俗,即出家在家之意。 宋 王安石 《全椒张公有诗在北山西庵僧者墁之怅然有感》诗:“幽明永隔休炊黍,真俗相妨久絶弦。”
《漢語大詞典》:心行
(1).谓心施仁德而不表露于外。管子·形势:“见与之交,几於不亲;见哀之役,於不结;见施之德,几於不报;四方所归,心行者也。” 尹知章 注:“心行而不见,则四方归之。”管子·形势解:“能心行德,则天下莫能与之争矣。”
(2).佛教语。变动不居之心。心以流行于事相为作用,故称。《法华经·方便品》:“佛知彼心行,故为説大乘。” 唐 白居易 《爱咏》诗:“辞章讽咏成千首,心行归依向一乘。坐倚绳牀闲自念,前生应是一诗僧。”
(3).犹品行。北史·祖珽传:“ 孝徵 心行虽薄,奇略出人,缓急真可冯仗。” 宋 邵博 闻见后录卷二二:“ 仁皇帝 每曰‘某心行不佳’,后竟除平章事,盖 仁皇帝 盛德大度,不念旧恶故也。” 元王子一《误入桃源》第一折:“人物不撑达,服色儘奢华,心行更姦猾。”
《國語辭典》:性空  拼音:xìng kōng
佛教用语。谓一切现象都没有实体。《大智度论》卷三一:「众生空、法空,终归一义是名『性空』。」也称为「自性空」。
《國語辭典》:净心(淨心)  拼音:jìng xīn
清净无妄之心。陈。江总〈入摄山栖霞寺〉诗:「净心抱冰雪,暮齿逼桑榆。」
《漢語大詞典》:方等
佛教语。方正平等,谓所说之理方正而平等。为一切大乘经教的通名。百喻经·师患脚付二弟子喻:“方等学者非斥小乘,小乘学者復非方等,故使大圣法典二途兼亡。” 南朝 梁 惠皎 高僧传·译经上·帛远:“﹝ 法祖 ﹞研味方等,妙入幽微。”《坛经·机缘品》:“我听方等经论,各有师承。”
《漢語大詞典》:三有
(1).佛教语。谓三界之生死。一、欲有,欲界之生死;二、色有,色界之生死;三、无色有,无色界之生死。佛教认为三界之生死境界有因有果,故谓之有。 南朝 梁武帝 《游钟山大爱敬寺》诗:“三有同永夜,六道等长眠。” 唐 李邕 《海州大云寺禅院碑》:“湛四禪於中道,超三有以上征。”《目连救母出离地狱升天宝卷》:“以此不尽功德,上报四恩,下资三有。”
(2).指仁慈、节俭、不为天下先这三种美德。 隋 王通 中说·魏相:“ 仇璋 谓 薛收 曰:‘子闻三有七无乎?’…… 薛收 曰:‘请闻三有。’ 璋 曰:‘有慈,有俭,有不为天下先。’”
《漢語大詞典》:世谛(世諦)
(1).佛教语。“二谛”之一。谓有关世间种种事相的真理。大智度论卷三八:“佛法中有二諦,一者世諦,二者第一义諦。为世諦故,説有众生;为第一义諦故,説众生无所有。”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神异·释保志:“世諦故有,第一义諦则无也。”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德慧伽蓝:“尔曹世諦之浄行,我又胜义諦之浄行;浄行既同,何为见拒?”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二二六:“空观假观第一观,佛言世諦不可乱。”
(2).指世俗之见。 唐 王维 《与苏卢二员外期游方丈寺而苏不至因有是作》诗:“共仰头陀行,能忘世諦情。”
《漢語大詞典》:禅诵(禪誦)
佛教语。谓坐禅诵经。 北魏 杨炫之 洛阳伽蓝记·崇真寺:“沙门之体,必须摄心守道,志在禪诵。” 唐 张说 《唐陈州龙兴寺碑》:“昼则目禪诵之事,夜则耳鐘梵之音。” 唐 王维 《山中寄诸弟妹》诗:“山中多法侣,禪诵自为羣。”
《國語辭典》:边际(邊際)  拼音:biān jì
1.地区或空间的界限、尽头。如:「汪洋大海,漫无边际。」唐。孟浩然 洛中送奚三还扬州诗:「水国无边际,舟行共使风。」
2.头绪、端倪。如:「他说话不著边际,让人听不懂。」
《漢語大詞典》:去来今(去來今)
佛教语。指过去、未来、现在。 唐 窥基 《大乘法苑义林章记》一:“去来今三,是时一切。” 宋 苏轼 《过永乐文长老已卒》诗:“三过门间老病死,一弹指顷去来今。”
《漢語大詞典》:权实(權實)
佛教语。谓佛法之二教,权教为小乘说法,取权宜义,法理明浅;实教为大乘说法,显示真要,法理高深。 南朝 梁简文帝 《〈大法颂〉序》:“二諦现空有之津,二智包权实之底。” 隋 智顗 摩诃止观卷三之下:“五、明权实者:权是权谋,暂用还废;实是实録,究竟指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