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佛 → 髴佛”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共1534,分103页显示
上一页 21 22 23 24 25 27 28 29 30 下一页
分类词汇
觉心大机降魔宿因后果普门密行苦爱唯心三身发愿海潮音灭度归寂假合
《漢語大詞典》:大机(大機)
(1).事物变化的枢要、关键。:“公以至弱当至彊,若不能制,必为所乘,是天下之大机也。” 明
刘基 《春秋明经·楚人伐郑公子遂会晋人云云救郑楚子使椒来聘》:“此夷夏盛衰之大机也。”
(2).国家的机要事务。
《新唐书·权德舆传》:“帝又自用 李絳 参赞大机。”
(3).佛教语。真谛,精义。卷十九:“出门弟子八十有四人,其角立者,唯 百丈海 得其大机。” 宋
陆游 《次韵和杨伯子主簿见赠》:“大机大用君已传,那遣老夫安注脚。” 明
陈恭尹 《立秋日送雪樵和尚开法曹溪》诗:“ 济 上家风得大机,白雪高坐见人稀。”
《漢語大詞典》:降魔
佛教语。相传 释迦牟尼 在成佛前,曾与魔王进行激烈斗争,并取得胜利。佛教史上称为“降魔”。见
《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三。后常用作降服妖魔的典故。 宋
王安石 《南乡子》词:“作么有疏亲?我自降魔转法轮。” 元
王恽 诗:“笑挥堪解虎,静倚可降魔。”
《醒世恒言·吕洞宾飞剑斩黄龙》:“且住,且住!你去未得。吾有法宝,未曾传与汝。道童,与吾取过降魔太阿神光宝剑来。”
《國語辭典》:宿因 拼音:sù yīn
前世的因缘。宋。
陆游 诗:「此穷正坐清狂尔,莫向瞿昙问宿因。」也作「宿缘」。
《國語辭典》:后果(後果) 拼音:hòu guǒ
由于某种原因、行为,而产生的最后结果。《三国演义》第七七回:「昔非今是,一切休论;后果前因,彼此不爽。」
《漢語大詞典》:普门(普門)
佛教语。谓普摄一切众生的广大圆融的法门。见
《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隋 吉藏
《法华义疏》卷十二:“所言普门者,普以周普为义,门是开通无滞之名。” 唐
封演 :“寺主僧 法敬 ……及诸徒众等,并精通妙法,坚持密行,名称普门,威仪无缺。” 唐
李华 :“法华三昧,惠照无边,菩萨普门,我愿亦然。”
《漢語大詞典》:密行
佛教语。小乘指持戒严密的修行,大乘指蕴善于内而不外著的修行。 释迦牟尼 弟子 罗睺罗 以“密行第一”著称。
《法华经·授学无学人记品》:“ 罗睺罗 密行,惟我能知之。”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阿踰陀国》:“ 无著 弟子 佛陀僧訶 者,密行莫测,高才有闻。” 宋
张商英 :“僧者,佛祖所自出也,有苦行者,有密行者。”
《漢語大詞典》:苦爱(苦愛)
(1).酷爱,极爱。 唐
韦绚 《刘宾客嘉话录》:“ 刘希夷 曰:‘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其舅 宋之问 苦爱此两句,恳乞。” 宋
苏轼 《既与子由别于郑州西门后赋诗寄之》:“君知此意不可忘,慎勿苦爱高官职。” 明
高启 诗:“幽人苦爱菊,自是 柴桑 伦。闲园谁与语?丛栽四为隣。”
(2).佛教语。烦恼与爱欲。 唐
卢照邻 :“龟组相辉,不难泡幻之域;熊车结辙,尚迷苦爱之津。”
《漢語大詞典》:唯心
(1).佛教语。谓一切诸法(指万事万物),唯有内心,无心外之法。也称唯识。语本《华严经·十地品》:“三界所有,唯是一心。”《楞伽经》:“由自心执著,心似外境转,彼所见非有,是故説唯心。”参见“ 唯识 ”。
(2).即唯心主义。 鲁迅 《三闲集·现今的新文学的概观》:“倘以为文艺可以改变环境,那是‘唯心’之谈,事实的出现,并不如文学家所豫想。” 毛泽东 《反对本本主义》:“必须洗刷唯心精神,防止一切机会主义盲动主义错误出现,才能完成争取群众战胜敌人的任务。”参见“ 唯心主义 ”。
《國語辭典》:唯识(唯識) 拼音:wéi shì
1.梵语vijñapti-mātratā的意译。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的基本主张。谓一切外境只是心识所变现的,没有客观的对象和外境,只有心识。《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下:「覆思独善伤大士行,唯识所变,何非净方。」
2.书名。佛教典籍。唯识宗的典籍。《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下:「自念教检未窥,难辨真伪,即往东魏,听览唯识。」
《漢語大詞典》:唯心主义(唯心主義)
哲学中两大派别之一。认为意识、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把客观世界看成是主观意识的体现或产物。 毛泽东 《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例如一部分唯心主义者,他们可以赞成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但是不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参见“ 唯物主义 ”。
《國語辭典》:三身 拼音:sān shēn
佛教用语。大乘佛教谓佛身有法身、报身和化身三种。法身指一切现象的真实性,也称为「自性身」。报身指佛净土世界中的佛身,也称为「食身」、「受用身」、「应身」。化身为教化利益凡夫众生而现出的形象,如释迦牟尼佛,也称为「变化身」。《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七:「依世俗谛随机所现说有三身,法身空理,报身空智,利物所现名变化身。」
《國語辭典》:发愿(發願) 拼音:fā yuàn
请求神灵协助达成心愿或愿望时所许的酬谢。《文明小史》第三七回:「今见他要回去,觉得绝了出洋的指望,便就发愿合他一同到山东去,慕政大喜。」也作「发心」。
《國語辭典》:海潮音 拼音:hǎi cháo yīn
佛教形容说法的声音似海潮声般雄壮而远闻。
《國語辭典》:灭度(滅度) 拼音:miè dù
佛教用语。指灭烦恼、度苦海。亦指僧人死亡。《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我皆令入无馀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也作「圆寂」。
《漢語大詞典》:归寂(歸寂)
佛教语。谓死。 金
王若虚 《太一三代度师萧公墓表》:“速具汤沐,吾将归寂。” 明
王世贞 《宛委馀编》八:“ 宋 开宝 中,八十老僧 道价 为丛林所重,临当归寂,从容示偈。”
《漢語大詞典》:假合
(1).聊为凑合。 晋
陆云 《答张士然诗》:“欢旧难假合,风土岂虚亲。”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一》:“余考释氏之言,未为佳证,
《穆天子》、
《竹书》及
《山海经》皆埋緼岁久,编韦稀絶,书策落次,难以缉缀,后人假合,多差远意。”
(2).佛教语。谓一切事物均由众缘和合而成,暂时聚合,终必离散。 唐
李白 《与元丹丘方城寺谈玄作》诗:“茫茫大梦中,惟我独先觉,腾转风火来,假合作容貌。” 王琦 注:“释家以此身为地、水、火、风四大假合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