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佛 → 髴佛”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共1534,分103页显示  上一页  18  19  20  21  22  24  25  26  27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实际
雷音
青树
辨才
一根
受持
贪嗔
结缘
意生
六贼
归元
群有
妙果
定水
群迷
《國語辭典》:实际(實際)  拼音:shí jì
1.真实的情形。如:「符合实际」、「做事要求实际,不要只讲门面。」
2.具体的、实在的。如:「实际行动」、「实际交易价格」。
《國語辭典》:雷音  拼音:léi yīn
1.雷鸣的声音。唐。徐坚《初学记。卷二。霁晴第八。诗》引南朝梁。简文帝 开霁诗:「雷音稍入岭,电影尚连城。」
2.形容车声宏大如雷鸣。唐。杜牧〈杜秋娘〉诗:「雷音后车远,事往落花时。」
3.佛教用语。佛说法的声音如雷鸣,故称为「雷音」。北周。庾信 陕州弘农郡五张寺经藏碑:「若夫法云深藏,师子雷音,梵志往生,声闻说戒,雪山罗汉之论,鹫岭菩提之法,本无极际,何可胜言。」
《漢語大詞典》:青树(青樹)
(1).常绿乔木。亦泛指绿树。山海经·大荒西经:“西海之外,大荒之中,有 方山 者,上有青树,名曰柜格之松,日月所出入也。” 唐 李贺 《春归昌谷》诗:“青树 驪山 头,花风满 秦 道。” 沈从文 《贵生》:“夏天桥头有三株大青树,特别凉爽。”
(2).佛教语。喻佛门弟子。 南朝 梁元帝 《内典碑铭集林序》:“故鹊园善诱,马苑弘宣;白林将谢,青树已列。” 南朝 陈 徐陵 《东阳双林寺傅大士碑》:“四部皆集,悲同白车;七众攀号,哀踰青树。”
《漢語大詞典》:辨才
(1).佛教语。谓善于宣讲佛法之才。辨,通“ 辩 ”。《华严经·十行品》:“超出世间大论师,辨才第一狮子吼。”
(2).善于言谈或辩论之才,雄辩之才。辨,通“ 辩 ”。 明 顾起纶 国雅品·士品二:“ 桑 别驾 民懌 ,狂士也,少有辨才。”
《漢語大詞典》:一根
(1).谓草木的一个根茎。史记·龟策列传:“龟千岁乃游莲叶之上,蓍百茎共一根。” 清 赵翼 簷曝杂记·榕树黄果树:“久之,千百根合成一根,故根益大,槎枒嵌空,不可名状。”
(2).犹一株;一条。用于细长之物。北史·王崇传:“ 崇 虽除服,仍居墓侧。於其室前,生草一根,茎叶甚茂,人莫能识。”清平山堂话本·张子房慕道记:“前面一个仙童,指化一条大涧,横担独木高桥一根。”儿女英雄传第四回:“打发店伙去后,早有跑堂儿的拿了一个洗脸的木盆,装着热水,又是一大碗凉水,一壶茶,一根香火进来。”
(3).佛教语。眼耳等六根之一。 金 李俊民 《寒泉漱玉》诗:“沥沥山泉枕畔鸣,六根先得一根清。”参见“ 六根 ”。
《國語辭典》:六根  拼音:liù gēn
能接触外境与心境的眼、耳、鼻、舌、身、意(心理)的六种感官功能。《西游记》第一七回:「万事不思全寡欲,六根清净体坚牢。」
《漢語大詞典》:受持
佛教语。谓领受在心,持久不忘。百喻经·妇诈称死喻:“如彼外道,闻他邪説,心生惑著,谓为真实,永不可改,虽闻正教,不信受持。” 宋 朱弁 曲洧旧闻卷八:“吾尝梦梵僧告予曰:‘世且乱, 定光佛 再出世,子有难,能日诵千声,可以免矣。’吾是以受持。” 清 恽敬 《金刚经书后》二:“若復有人闻是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受持诵读,为人解説。”
《漢語大詞典》:贪嗔(貪嗔)
佛教语。谓贪欲与嗔恚。《敦煌变文集·妙法莲华经讲经文》:“贪嗔烦恼昏沉,也似睡梦何别。” 明 汪廷讷 《狮吼记·谈禅》:“欲登彼岸,尽打灭贪嗔。”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蒙古起义清方档案》:“谅不至以一念贪嗔,轻开杀戒。”
《國語辭典》:结缘(結緣)  拼音:jié yuán
佛教上指建立关系。
《漢語大詞典》:意生
佛教语。谓菩萨为普度众生,变化无碍,出生入死,随意化生。《文选·王屮〈头陀寺碑文〉》:“不可以学地知,不可以意生及,其涅盘之藴也。” 李善 注:“意生,谓菩萨,言能变化生死,随意往生。” 宋 叶适 《改东门出》诗之二:“面墙虽养蒙,意生岂名身。”
《國語辭典》:六贼(六賊)  拼音:liù zéi
1.泛指危害天下的六种恶人。见《六韬。卷一。文韬。上贤》。
2.北宋末的蔡京、朱勔、王黼、李彦、童贯、梁师成。他们结党营私,危害国家,被太学生陈东等斥为「六贼」。见《宋史。卷二三。钦宗本纪》。
3.色、声、香、味、触、法此六种为身心所攀缘的对象。因为这六者是产生烦恼的根源,会劫夺一切善法,所以用贼来比喻。《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五:「当知此身如空聚,六贼依止不相知。」
《國語辭典》:六尘(六塵)  拼音:liù chén
尘,接触的对象。佛教将心和感官接触的对象分成色、声、香、味、触、法(指心所对的境)六尘。若任由眼、耳、鼻、舌、身、意追逐六尘,心就会充满著烦恼。南朝梁。武帝〈十喻〉诗五首之一:「楎睢变三有,恍惚随六尘。」也称为「六处」。
《國語辭典》:归元(歸元)  拼音:guī yuán
元,首也。归元用以比喻被杀了头。唐。陈鸿《长恨传》:「明年,大凶归元,大驾还都。」也作「归寂」。
《漢語大詞典》:群有
佛教语。犹众生或万物。文选·王屮〈头陀寺碑文〉:“行不捨之檀,而施洽羣有。” 李善 注:“羣有,谓有色无色,有想无想,以其不一,故曰羣有。” 刘良 注:“羣有,谓万物。” 唐 高适 《同诸公登慈恩寺塔》诗:“香界泯羣有,浮图岂诸相。” 明 徐复祚《一文钱》:“弘六度,演三乘,破亿万羣有之迷。”
《國語辭典》:妙果  拼音:miào guǒ
修行者的心灵达到的殊胜境界。《法集经》卷四:「善男子!譬如一切草木丛林,依地为根本;如是一切世间、出世间妙果,依戒为根本。」
《漢語大詞典》:定水
佛教语。澄静之水。喻禅定之心。 南朝 梁元帝 《法宝联璧序》:“熏戒香,沐定水。” 北周 庾信 《陕西弘农郡五张寺经藏碑》:“春园柳路,变入禪林;蚕月桑津,迴成定水。” 唐 高宗 《谒慈恩寺题奘法师房》诗:“幡虹遥合彩,定水迥分暉。” 明 屠隆 《昙花记·尼僧说法》:“定从戒得,外邪不染,内境自寧;慧从定生,定水不波,心珠自现。”
《漢語大詞典》:群迷
佛教语。谓迷失本性的众生。《观经玄义分》:“羣迷性隔,乐欲不同。”《大日经疏》二:“追羣迷,出于火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