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佛 → 髴佛”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共1534,分103页显示
上一页 10 11 12 13 14 16 17 18 19 下一页
分类词汇
耳根沙界凡圣无畏接引有色法施净业慧日心心圆成六根三车觉悟佛心
《國語辭典》:耳根 拼音:ěr gēn
1.耳边。如:「耳根清净。」《红楼梦》第七七回:「又向迎春耳根说:『好歹打听我受罪,替我说个情儿,就是主仆一场。』」
2.耳的根部。如:「她的短发与耳根齐。」
3.佛教用语。指听觉神经。为六根之一。《大智度论》卷一:「闻用耳根闻耶?用耳识闻?用意识闻耶?」
《國語辭典》:六根 拼音:liù gēn
能接触外境与心境的眼、耳、鼻、舌、身、意(心理)的六种感官功能。《西游记》第一七回:「万事不思全寡欲,六根清净体坚牢。」
《漢語大詞典》:沙界
佛教语。谓多如 恒河 沙数的世界。
《文选·王屮〈头陀寺碑文〉》:“演勿照之明,而鉴穷沙界。” 李善 注:“
《金刚般若经》曰:诸 恒河 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寧为多不?” 宋
苏轼 《观湖》诗之一:“回首不知沙界小,飘衣犹觉色尘高。” 元
汤式《一枝花·嘲妓名佛奴》套曲:“ 张无尽 气冲冲待打折了鶯花寨, 韩退之 嗔忿忿敢掀翻烟月牌,赢得虚名满沙界。” 明
徐渭 《梓童像赞》之一:“神在丹青,遍诸沙界,无非帝所,忠孝文武,靡祷不许。”
《漢語大詞典》:凡圣(凡聖)
佛教语。谓凡夫与圣者。佛家小乘初果以上,大乘初地以上,皆为圣者;自此而下,未断惑证理之人,皆是凡夫。 南朝 梁
沈约 :“自凡及圣,含灵义等。但事有精麤,故人有凡圣。”
《法苑珠林》卷二六:“无何,坐终,其髑髏全成无缝,故知凡圣同居,事不可别。” 元
梵琦 《渔家傲·西方乐》词:“佛理在躬如玉璞,须凴巧匠勤雕琢,凡圣皆由心所作。难描邈,华臺宝座珠瓔珞。”
《國語辭典》:无畏(無畏) 拼音:wú wèi
1.没有畏惧。《礼记。表记》:「无欲而好仁者,无畏而恶不仁者,天下一人而已矣。」〈一百五十赞佛颂〉:「无畏功德中,斯但显少分。」
2.佛教用语。指对自己有信心。《瑜伽师地论》卷七:「于自所證未得无畏。」
《國語辭典》:接引 拼音:jiē yǐn
1.迎接引进。《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一:「两个投宿于旅邸,小二哥接引,拣了一间宽大房子。」
2.佛教指菩萨垂手迎接众生往生佛国净土。《水浒传》第四六回:「怎极乐观音方才接引,早血盆地狱塑来出相?」
《漢語大詞典》:有色
(1).指有艳丽容貌的女子。
《管子·戒》:“人患飢,而上薄敛焉,则人不患飢矣。人患死,而上宽刑焉,则人不患死矣。如此,而近有德,而远有色,则四封之内,视君其犹父母邪?”
(2).佛教语。指欲界与色界有色身(质碍之身)的众生。
《金刚经·大乘正宗分》:“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有色,若无色。”
《國語辭典》:法施 拼音:fǎ shī
解说佛法,使听闻者获益。《大宝积经。卷十三。密迹金刚力士会第三之六》:「加用法施,救济危厄。」
《漢語大詞典》:净业
佛教语。清净的善业。一般指笃修净土宗之业。
《國語辭典》:慧日 拼音:huì rì
1.佛教用语。指佛的智慧有如太阳,普照世间。《妙法莲花经》卷七:「无垢清净光,慧日破诸闇。」
2.唐代高僧。(西元680~748)俗姓辛,山东东莱人。曾游学南洋寻求梵本,历时十三年,回国后,曾受到唐玄宗的礼遇,颁给「慈悯三藏」的称号。慧日教法,主要以弘传净土为主,主张禅、教、律、净四者并修,世称为「慈悯派」。有《净土慈悲集》、《般舟三昧赞》等传世。
《漢語大詞典》:心心
(1).佛教语。指连绵不断的思想念头。
《仁王经·奉持品》:“断诸功用,心心寂灭,无身心相,犹如虚空。” 五代
齐己 《残秋感怆》诗:“日日加衰病,心心趣寂寥。”
(2).犹心愿。 前蜀
贯休 《桐江闲居作》诗之九:“孰知吾所适,终不是心心。”
(3).彼此间的情意。 隋
江总 《长相思》诗之二:“心心不相照,望望何由知。” 唐
孟郊 《结爱》诗:“心心復心心,结爱务在深。”
(4).一心一意,专心。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二》:“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职,其职必举。”
《國語辭典》:圆成(圓成) 拼音:yuán chéng
1.成全。元。无名氏《鸳鸯被》第一折:「你若圆成了我呵!重重的相谢你。」《醒世恒言。卷二三。金海陵纵欲亡身》:「只限你在一个月内,要圆成这事,不可十分怠缓。」
2.圆满、美满。宋。
张栻 词:「若向乾坤识易,便信行藏无间,处处总圆成。」元。曾瑞〈哨遍。合欢制套〉:「样制孤高,停分无偏,圆成不缺。」
《國語辭典》:六根 拼音:liù gēn
能接触外境与心境的眼、耳、鼻、舌、身、意(心理)的六种感官功能。《西游记》第一七回:「万事不思全寡欲,六根清净体坚牢。」
《漢語大詞典》:三车(三車)
(1).佛教语。喻三乘。谓以羊车喻声闻乘(小乘),以鹿车喻缘觉乘(中乘),以牛车喻菩萨乘(大乘)。见。 南朝 宋 谢灵运 :“诱以涅槃,救尔生老。肇元三车,翻乘一道。” 唐
李白 《僧伽歌》:“真僧法号号 僧伽 ,有时与我论三车。” 王琦 注:“三车,谓羊车、鹿车、牛车也……当是以三兽之力有大小,三车之所载有多寡,喻三乘诸贤圣道力之深浅耳。” 明
唐顺之 《山行即事》诗:“相期 白社 里,共听演三车。” 清
钱谦益 《仙坛唱和诗》之二:“
《妙华》已悟三车法,台教今为继别宗。”参见“ 三乘 ”。
(2). 唐 窥基 博通释典,尝至 太原 传法,以三车自随,前车载释典,中车自乘,后车载妓仆食馔。路遇一老父点化,顿悔前非,只身前往。后成为法相宗大师。见 宋 赞宁
《唐京兆大慈恩寺窥基传》。诗文中亦有用其事者。 唐
杜甫 《酬高使君相赠》诗:“双树容听法,三车肯载书。” 钱谦益 笺:“此诗正用 慈恩 事也。言如容我双树听法,亦应许我如 慈恩 三车自随,但我只办用以载书耳。”
《國語辭典》:三乘 拼音:sān shèng
佛教用语。梵语tri-yāna的意译。谓三种能使众生获得證悟,息灭烦恼的途径。即从他人听闻佛法而悟道的声闻乘;自己观察自然现象而悟道的独觉乘,和以成佛为目标的佛乘。独觉乘也称为「缘觉乘」、「辟支佛乘」,佛乘也称为「大乘」、「菩萨乘」。《大乘庄严经论》卷二:「善趣及三乘,大悲有三品。」《西游记》第二回:「妙演三乘教,精微万法全。」
《漢語大詞典》:三乘
(1).佛教语。一般指小乘(声闻乘)、中乘(缘觉乘)和大乘(菩萨乘)。三者均为浅深不同的解脱之道。亦泛指佛法。
《魏书·释老志》:“初根人为小乘,行四諦法;中根人为中乘,受十二因缘;上根人为大乘,则俢六度。虽阶三乘,而要由修进万行,拯度亿流,弥歷长远,乃可登佛境矣。”
《西游记》第二回:“妙演三乘教,精微万法全。” 潘飞声
《甘露寺》诗:“荒苔佛座参三乘,老树僧房坐六朝。”
(2).道教语。谓以 元始天尊 所传为大乘上法,属洞真部;以 灵宝天尊 所传为中乘中法,属洞元部;以 道德天尊 所传为小乘初法,属洞神部。
《云笈七籤》卷一:“精研三乘,详观四辅。”
《國語辭典》:觉悟(覺悟) 拼音:jué wù
1.醒悟以往的困惑或过失。《荀子。成相》:「不觉悟,不知苦。」《汉书。卷四五。息夫躬传》:「欲令觉悟反正,推诚行善。」
2.佛教用语。指经由修行,證悟真理,而灭除无明、烦恼的圣者境界。《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六:「于诸法中觉悟者,唯愿当开甘露门。」
《國語辭典》:觉寤(覺寤) 拼音:jué wù
1.睡醒。《东观汉记。卷九。冯异传》:「觉寤,心中动悸。」
2.醒悟已往的困惑或过失。《淮南子。要略》:「终身颠顿乎混溟之中,而不知觉寤乎昭明之术矣。」《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
《漢語大詞典》:佛心
佛教语。谓佛的大慈大悲之心。
《观无量寿经》:“诸佛心者,大慈悲是。” 唐
王维 :“冀成宝器,仁王为琢玉之因;广运佛心,圣主受恆沙之祐。” 唐
司空图 《山中》诗:“名应不朽轻仙骨,理到忘机近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