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佛 → 髴佛”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共1534,分103页显示  上一页  7  8  9  10  11  13  14  15  16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真相
福田
无垢
禅悦
宝树
法云
幻化
朝参
法雨
和南
五教
法堂
火宅
色界
回向
《國語辭典》:真相  拼音:zhēn xiàng
事物的原本面目,或真实的情况和经过。《洛阳伽蓝记。卷一。城内修梵寺》:「修梵寺有金刚,鸠鸽不入,鸟雀不栖。菩提达磨云得其真相也。」《初刻拍案惊奇》卷一八:「富翁惊得面如土色,不好开言。又见道著真相,一发慌了。」
《國語辭典》:福田  拼音:fú tián
佛教用语。敬三宝之德为「敬田」,报君父之恩为「恩田」,怜贫者为「悲田」,此三种称为「福田」,言其能获福也。《西游记》第一二回:「朕今大开善教,广种福田,见见在那化生寺聚集多僧,敷演经法。」
《漢語大詞典》:无垢(無垢)
佛教语。谓清净无垢染。多指心地洁净。 唐 陆贽 《月临镜湖赋》:“至明洞幽,至清无垢。” 宋 苏轼 《见温泉壁上有诗亦作一绝》:“若信众生本无垢,此泉何处觅寒温?” 郭沫若 《星空·孤竹君之二子》:“太阳呀,你请倾耳静听,这儿安睡着两个无垢的人,我采摘花儿来把他们埋殡。”
《國語辭典》:禅悦(禪悅)  拼音:chán yuè
禅定后产生的愉悦感觉。南朝陈。徐陵东阳双林寺傅大士碑〉:「非服名香,但资禅悦。」
《漢語大詞典》:宝树(寶樹)
(1).佛教语。指七宝之树,即极乐世界中以七宝合成的树木。《法华经·寿量品》:“宝树多花菓,众生所游乐。” 南朝 梁简文帝 《六根忏文》:“香风净土之声,宝树鏗鏘之响,於一念中,怳然入悟。” 唐 吴筠 《思还淳赋》:“宝树琼轩,凌云照日。鏗鍠窈窕,不可谈悉。” 许地山 《空山灵雨·七宝池上的乡思》诗:“ 迦陵频迦 鼓着翅膀,飞到池边一棵宝树上。”
(2).泛指珍奇的树木。《中国民间故事选·百鸟床》:“老辈人说过:走过南山的桂树林,在一个万丈高崖上,有一株宝树,这株树上的叶子啊,一年四季绿油油的,还随时开着象红宝石样的花朵。”
(3).古代妇女首饰中的步摇。 南朝 陈 徐陵 《〈玉台新咏〉序》:“反插金鈿,横抽宝树。” 吴兆宜 注:“后汉·舆服志:‘皇后步摇以黄金为山题,贯白珠为桂枝相繆,一爵九华。’”
(4).犹玉树。喻佳子弟。典出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语言:“ 谢太傅 ( 谢安 )问诸子姪:‘子弟亦何预人事?而正欲使其佳。’车骑( 谢玄 )答曰:‘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於阶庭耳。’” 唐 王勃 《滕王阁诗序》:“非 谢 家之宝树,接 孟 氏之芳邻。”
《國語辭典》:法云(法雲)  拼音:fǎ yún
以云比喻佛法涵盖一切。
《國語辭典》:幻化  拼音:huàn huà
1.变化。《列子。周穆王》:「穷数达变,因形移易者,谓之化,谓之幻。……知幻化之不异生死也。始可与学幻矣。」
2.佛教用语。指万物了无实性。晋。陶渊明〈归园田居诗〉五首之四:「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全唐诗。卷八○六。寒山诗》:「浮生幻化如灯烬,冢内埋身是有无。」
《漢語大詞典》:朝参(朝參)
佛教语。谓寺院中的早课、晨参。《百丈清规》卷八引 宋 杨亿 《〈古清规〉序》:“闔院大众,朝参夕聚。”
古代百官上朝参拜君主。 唐 杜甫 《重过何氏》诗之四:“颇怪朝参懒,应耽野趣长。”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二:“先君言,旧制,朝参,拜舞而已, 政和 以后,增以喏。” 明 薛蕙 《送周子贤按贵州》诗:“安危廷諍地,迟子促朝参。” 清 王韬 《淞滨琐话·煨芋梦》:“朝参倒持手版, 蕙香 顾之一笑, 王母 谓其情动於中,故罚至此,俾执贱役。”
《國語辭典》:法雨  拼音:fǎ yǔ
1.雨,形容佛陀的教法能滋润众生的菩提道业,就像雨能滋润草木。法雨指佛陀所说的教法。《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二。世间净眼品第一之二》:「普雨法雨润一切,是佛第一上方便。」
2.道教指天尊的道法。如:「法雨滂沱,普润众生。」
《國語辭典》:和南  拼音:hé nán
胡语音译。梵语作vand。古印度人对长上问候用语,表示敬礼、恭敬之意。此用语亦流行于佛教团体。唐。玄奘 答中印度僧智光书:「并有片物供养,愿垂纳受,路远不得多,莫嫌鲜薄,玄奘和南。」
《國語辭典》:五教  拼音:wǔ jiào
1.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种伦常教育。《书经。舜典》:「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宽。」汉。孔安国。传:「布五常之教。」《左传。文公十八年》:「举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父义、母慈、兄友、弟共、子孝,内平外成。」
2.训练军队的五种方法。《管子。兵法》:「五教,一曰教其以形色之旗,二曰教其身以号令之数,三曰教其足以进退之度,四曰教其手以长短之利,五曰教其心以赏罚之诚,五教各习,而士负以勇矣。」
3.唐代称司徒为五教。宋。洪迈《容斋四笔。卷一五。官称别名》:「唐人好以它名标榜官称……,司徒为五教。」
4.中国佛教华严宗将佛教经典判分为五种教法。分别为小乘教,指宣说四圣谛、十二因缘的经典,如《阿含经》;大乘始教,指宣说一切皆空的经典,如《般若经》;大乘终教,指宣说真如缘起的经典,如《楞伽经》;顿教,指宣说顿悟教法的经典,如《维摩诘经》;圆教,指完全说一乘教理的经典,如《华严经》。华严宗认为五教中圆教是一切佛法的最究竟。藉以推證华严经是诸经之王。《华严经探玄记》卷一:「一、小乘教,二、大乘始教,三、终教,四、顿教,五、圆教……此上五教非局判经。」
《國語辭典》:法堂  拼音:fǎ táng
1.寺院中集众说法的场所,是仅次于大殿的主要建筑。法堂的布置,除佛像外,主要是在堂中设法座,供宣讲佛法之用。唐。李绅〈忆登栖霞寺峰〉诗:「香印烟火息,法堂钟磬馀。」《西游记》第七回:「汝等在此稳坐法堂,休得乱了禅位。」
2.旧称审案的公堂,即法庭。元。无名氏《盆儿鬼》第四折:「你这老儿,这是法堂上,不是你弄虚头的去处。」
《國語辭典》:火宅  拼音:huǒ zhái
1.佛教用语。比喻炽燃著烦恼火焰的轮回世界。《妙法莲华经》卷二:「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常有生老病死忧患,如是等火,炽然不息。」
2.比喻痛苦的境地。《喻世明言。卷一七。单符郎全州佳偶》:「恩官拔人于火宅之中,阴德如山。妾惟有日夕吁天,愿恩官子孙富贵而已。」也称为「火院」。
《國語辭典》:色界  拼音:sè jiè
佛教宇宙观三界之一。色界是具有形状、容貌,但无感官欲望的存在状态。包括四禅十七天。是修行禅定者才能往生的世界。《阿毗达磨俱舍论》卷八:「色所属界,说名『色界』。」
《國語辭典》:三界  拼音:sān jiè
佛教谓生死往来之世界有三:一曰欲界,有淫欲、食欲,有情之所住,自六欲天,下至无间地狱,称为「欲界」。二曰色界,色为质碍之义,有形之物质,在欲界之上,离二欲有情之所住,四禅天,或立十六天、十八天。三曰无色界,无色、无物、无身,有四无色,称为「四无色天」或「四空处」。
《國語辭典》:回向(迴向)  拼音:huí xiàng
一种佛教的修行法门。修行者完成任何善行时,思惟以此善行的功德,使其达成某一崇高的理想。南朝齐。萧子良〈净住子净行法〉:「十方诸众生,所行微善业,仁孝及谦敬,慈爱柔和等,忠正修礼智,矜逮赈孤穷,如是世俗善,悉回向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