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佛 → 髴佛”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漢語大詞典》:胜幡
佛家设道场所立降妖伏魔的旗帜。
《维摩经·佛道品》:“降伏四种魔,胜幡建道场。” 僧肇 注:“外国破敌得胜,则竪胜幡,道场降魔,亦表其胜相也。”
《法华经·授记品》:“佛有大威德,名常立胜幡。” 南朝 齐
王屮《头陀寺碑文》:“胜幡西振,贞石南刊。”
《漢語大詞典》:佛法僧
(1).佛家语。佛经称佛、法、僧为三宝。参见“ 三宝 ”。
(2).鸟纲,佛法僧科,佛法僧属各种的通称。旧亦称同科的三宝鸟为佛法僧。我国有蓝胸佛法僧和棕胸佛法僧,分布在 新疆 西部和 四川 、 云南 一带。
《國語辭典》:三宝(三寶) 拼音:sān bǎo
1.三种宝贵的事物。《老子》第六七章:「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六韬。卷一。文韬。六守》:「太公曰:『大农、大工、大商,谓之三宝。』」
2.佛教以佛陀是佛宝,佛的教法是法宝,出家团体为僧宝,此三者能令人止恶、行善、离苦、得乐,极为尊贵,故称为「三宝」。《贤劫经》卷一:「敬三宝本决众疑网,奉行慇勤而不休废。」南朝梁。王琰《冥祥记。陈秀远》:「少奉三宝,年过耳顺,笃业不衰。」
《漢語大詞典》:一际(一際)
(1).佛家语。谓彼此间无差别。
《大智度论》卷十九:“涅槃不异世间,世间不异涅槃,涅槃际世间际,一际无有异故。” 宋 延寿
《宗镜录》卷二二:“然法报虽分,真化一际。”
(2).谓一次遇合。 元
张养浩 《归田》诗:“向来慳一际,今日幸四并。”
《漢語大詞典》:杀业(殺業)
佛家以杀生为罪业,称“杀业”。
《东周列国志》第九九回:“杀业之重如此,为将者可不戒哉!” 明
李贽 《史纲评要·三皇五帝纪·黄帝有熊氏》:“ 西陵氏 教蚕,又是一重杀业。”
《漢語大詞典》:诗偈(詩偈)
(1).诗和偈。 唐
拾得 《诗》之九:“我诗也是诗,有人唤作偈。诗偈总一般,读时须子细。”
(2).类似佛家偈颂的诗作。 宋
惠洪 :“予至 石门 , 杲禪 出 商老 诗偈巨轴,读之茫然,知此道人盖滑稽翰墨者也。” 元 郭畀
《客杭日记·十月十三日》:“ 张景芳 送纸,求书 吴兴 虚彻道人 诗偈。”
《漢語大詞典》:元要
玄要。指佛家说法中的精义。 宋
陈善 《扪虱新话·诵苕帚》:“彼宗门建立,要须一句中具三玄,一玄中具三要,乃能启悟学者,作将来耳目。” 清
吴伟业 《庚戌梅信日雨过邓尉哭剖石和尚》诗:“身居十地庄严上,道出三峯元要间。”
《漢語大詞典》:寂定
佛家谓心不驰散,保持安静不动的精神状态。
《百喻经·书末偈语》:“佛正法寂定,明照於世间。”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摩揭陀国上》:“ 释种 太子今在此中,初证佛果,心凝寂定,四十九日未有所食。” 宋
刘攽 《中山诗话》:“ 无梦 语人:少时絶欲,屏居山中十餘岁,自以为不动。及出,见妇人美色,乃復歉然。又入山十餘年,乃始寂定。”
《漢語大詞典》:幻心
佛教语。指凡心。佛家谓心识缘境而生,无实如幻,故称。
《圆觉经》卷上:“幻心灭故,幻尘亦灭。” 宋
陈师道 《再和寇十一》之一:“少日幻心今浄尽,多生綺语未全忘。” 明
何良俊 《四友斋丛说·尊生》:“妄想忽然而生,忽然而灭,禪家谓之幻心。”
《國語辭典》:影身 拼音:yǐng shēn
遮掩身子。《水浒传》第六五回:「张顺戴上头巾,遮尘暖笠影身。」
《漢語大詞典》:中劫
佛家的宏观时间概念之一。相当于世界产生、发展、衰朽、灭亡(成、住、坏、空)中的一个阶段。即二十小劫或四分之一大劫。见
《大智度论》。
《法苑珠林》卷三:“此中一减一增,十八增减,合二十中劫。”
《漢語大詞典》:三棒
佛家临济宗的公案。 义玄 至 黄檗山 参谒 希运 禅师,问:“如何是佛法的大意?”三度发问,均被棒打。见
《临济录》。后宗门多用以警觉学人之执迷不悟者。
《祖堂集·玄沙和尚》:“三棒愚痴不思议,浩浩溶溶自打之。”参见“ 当头棒喝 ”。
《國語辭典》:当头棒喝(當頭棒喝) 拼音:dāng tóu bàng hè
佛教禅宗接引弟子时,常用棒一击或大声一喝,促其领悟。后用以比喻使人立即醒悟的警示。《歧路灯》第一四回:「那日程希明当头棒喝,未免触动了天良。」也作「当头一棒」、「迎头棒喝」。
《漢語大詞典》:身器
指身体。佛家以身为受诸法之器,故称。
《大日经持诵次第仪轨·真实事业品》:“我为任持身器安稳行道,受是段食。” 明
汤显祖 《书瓢笠卷示沙弥修问三怀》诗:“忽忽十年外,尘集老身器。”
《国语辞典》:不放逸 拼音:bù fàng yì
1.努力进德修业,不放任自己。
2.佛家所说五十一种心理现象中的一种。对已断的恶,防治它,使它不再生起;所修的善法,使它增长。《大乘百法明门论解。卷上》:「言不放逸者,精进三根,于所修断,防修为性。」
《漢語大詞典》:九漏
(1).佛家语。指由身、口、意所造恶业而产生的种种烦恼。九,九穴(眼、耳、鼻、口及两便);漏,烦恼的异称。 唐
张说 《唐玉泉寺大通禅师碑》:“心洞九漏,悬解先觉。”
(2).笛子的别名。 元
杨维桢 《内人吹篴词为顾瑛题盛子昭画》诗:“美人何处窃九漏,耳谱亦解传
《伊》《凉》。” 元 张宪
《铁笛道人遗筚篥》诗之五:“不似酒边呼 李衮 ,静携九漏月中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