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佛 → 髴佛”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國語辭典》:乾屎橛  拼音:gān shǐ jué
指乾燥成条形的粪便。
《漢語大詞典》:真偈
指佛家的偈颂。 唐 刘禹锡 《宿诚禅师山房题赠》诗之二:“法为因缘立,心从次第修,中宵问真偈,有住是吾忧。”
分類:佛家偈颂
《漢語大詞典》:一宿觉(一宿覺)
佛家语,谓一个晚上就豁然而悟。 唐 玄觉禅师 初谒六祖 慧能 ,问答投契,顿时得悟,因留住一宿,时谓一宿觉。见景德传灯录·温州永嘉玄觉禅师。后因以指神悟、顿悟。二程遗书卷十八:“问释氏有一宿觉、言下觉之説如何?曰……古人云‘共君一夜话,胜读十年书’,若於言下即悟,何啻读十年书?” 宋 苏轼 《三朵花》诗:“归来且看一宿觉,未暇远寻三朵花。”
《國語辭典》:丘井  拼音:qiū jǐng
1.古代划分田地的单位。一丘分为十六井,一井面积九百亩。《管子。小匡》:「陵陆丘井田畴均,则民不惑。」《宋史。卷三八一。范如圭传》:「画为丘井,仿古助法,别为科条。」
2.乡野、田园。《魏书。卷六四。列传。张彝》:「使魏代所采之诗,不堙于丘井,臣之愿也。」《旧唐书。卷一九。懿宗本纪》:「编氓失业,丘井无人,桑柘枌榆,鞠为茂草。」
3.乾枯的井。佛家常用以比喻年老而不堪劳动之身。南朝梁。沈约〈千僧会愿文〉:「丘井易沦,终漂沉于苦岸。」宋。苏轼〈送参寥师〉诗:「颇怪浮屠人,视身如丘井。」
《漢語大詞典》:梵诵(梵誦)
谓佛家诵经。 清 刘大櫆 《程易田琴音序》:“古者,钱刀以百八为贝;释氏之梵诵以百八为珠,其考鐘、其击鼓以百八为纪。”
分類:佛家诵经
《漢語大詞典》:身田
佛教语。指身体。佛家以为身体能生善恶之业,故以身喻田。 南朝 梁 萧统 《谢敕赉制旨〈大涅槃经讲疏〉启》:“云弥识种,雨遍身田。”
《漢語大詞典》:中乘
(1).两匹马驾的车。左传·哀公十七年“ 良夫 乘衷甸,两牡” 唐 孔颖达 疏:“甸即乘也……衷,中也。盖以四马为上乘,两马为中乘。大事驾四,小事驾二,为等差故也。”
(2).中等的马。 明 刘基 《郁离子·千里马》:“北土纯色者为上乘,居 天闲 ,以驾王之乘舆。其厖为中乘,居内厩,以备乘舆之闕。”
宗教名词。佛家以“缘觉乘”为“中乘”,道家以“洞玄部”为“中乘”。详“ 三乘 ”。
《國語辭典》:三乘  拼音:sān shèng
佛教用语。梵语tri-yāna的意译。谓三种能使众生获得證悟,息灭烦恼的途径。即从他人听闻佛法而悟道的声闻乘;自己观察自然现象而悟道的独觉乘,和以成佛为目标的佛乘。独觉乘也称为「缘觉乘」、「辟支佛乘」,佛乘也称为「大乘」、「菩萨乘」。《大乘庄严经论》卷二:「善趣及三乘,大悲有三品。」《西游记》第二回:「妙演三乘教,精微万法全。」
《漢語大詞典》:三乘
(1).佛教语。一般指小乘(声闻乘)、中乘(缘觉乘)和大乘(菩萨乘)。三者均为浅深不同的解脱之道。亦泛指佛法。魏书·释老志:“初根人为小乘,行四諦法;中根人为中乘,受十二因缘;上根人为大乘,则俢六度。虽阶三乘,而要由修进万行,拯度亿流,弥歷长远,乃可登佛境矣。”《西游记》第二回:“妙演三乘教,精微万法全。” 潘飞声 《甘露寺》诗:“荒苔佛座参三乘,老树僧房坐六朝。”
(2).道教语。谓以 元始天尊 所传为大乘上法,属洞真部;以 灵宝天尊 所传为中乘中法,属洞元部;以 道德天尊 所传为小乘初法,属洞神部。云笈七籤卷一:“精研三乘,详观四辅。”
《漢語大詞典》:宝叶(寶葉)
佛家宝树如菩提树的叶子。《华严经·世主妙严品》:“其菩提树高显殊特,金刚为身,瑠璃为干,众杂妙宝,以为枝条,宝叶扶疎,垂阴如云。” 唐 宋之问 《游称心寺》诗:“宝叶交香雨,金沙吐细泉。” 明 袁宗道 《死心和尚一朝弃诸生披剃书此赠》诗:“宝叶最高处,歷歷题名姓。”
《漢語大詞典》:凡缘(凡緣)
(1).犹言一如往常。荀子·礼论:“刑餘罪人之丧,不得合族党,独属妻子,棺椁三寸,衣衾三领,不得饰棺,不得昼行,以昏殣,凡缘而往埋之。” 杨倞 注:“凡,常也;缘,因也。言其妻子如常日所服而埋之,不更加絰杖也。”一说为盘绕,不循正路。见 于省吾 《双剑誃诸子新证·荀子礼论》
(2).旧指佛家、道家、神仙等与世俗的缘分。 唐 牟融 《题道院壁》诗:“若使凡缘终可脱,也应从此度閒身。” 明 陈汝元 《红莲债》第一折:“谩説我禪宗戒律素明,争奈你媚脸儿相迎。我若是不採娇花忒浅情,怎肯把凡缘销浄。” 清 褚人穫 《坚瓠四集·垢仙》:“盖仙混跡人间,一旦厌五浊恶世,蝉蜕而去,岂因时移世换,顿超尘累凡缘乎?” 王鲁彦 《听潮的故事》:“为了要完全隔绝红尘的凡缘,几千个出了俗的和尚绝对地拒绝了出家的尼姑在这里修道,连开店铺的人也被禁止了带女眷在这里居住。”
《漢語大詞典》:九居
佛家语。即欲界一处,色界四处,无色界四处。佛教谓众生轮回之地,凡三界九处。 南朝 宋 谢灵运 《佛影铭》:“七识迭用,九居屡迁。”
《漢語大詞典》:欲尘(欲塵)
佛教语。佛家谓财、色、食、名、睡五欲污身如尘埃,故称。大智度论卷十七:“禪为清净水,能洗诸欲尘。”参见“ 五欲 ”、“ 六尘 ”。
《漢語大詞典》:灵龛(靈龕)
(1).指佛寺。 南朝 梁 孔焘 《往虎窟山寺》诗:“前驱闻凤管,后乘跃龙驂。爰游非逸豫,幽谷有灵龕。” 唐 李华 《台州乾元国清寺碑》:“天清宝界,地涌灵龕。”
(2).存放佛家弟子舍利子或骨灰的小盒。 隋炀帝 《祭告智顗文》:“ 景寅菩萨 戒弟子皇太子总持和南,敬告 天台山寺 先师智者全身舍利灵龕之座。”
(3).古驿站名。 唐 薛能 《行次灵龛驿寄西蜀尚书》诗:“ 灵龕 一望终何得,谬有人情满 蜀 乡。”
《漢語大詞典》:筹室(籌室)
佛家指说法证果之室。 宋 范成大 《密室惫坐》诗:“何处丹房痴候火,谁家筹室强传灯?” 沈钦韩 注:“《翻译名义》: 优波毱多国 城东五六里巖间,有石室高二十餘尺,广三十餘尺,四寸细筹填积其内,尊者近护説法,化道夫妻俱証罗汉果者,乃下一筹。”
分類:佛家证果
《漢語大詞典》:信力
佛家语。谓信仰之力。 南朝 陈 江总 《摄山栖霞寺碑》:“慧心开发,信力明悟,各捨泉贝,共成福业。” 唐 李邕 《国清寺碑序》:“护法阴騭而扶持,信力潜运而平正。”
《國語辭典》:傍生  拼音:páng shēng
佛教用语。佛学上指三恶道中的畜生道。也作「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