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佛 → 髴佛”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漢語大詞典》:师子(師子)
(1).狮子。亦称狻麑。《汉书·西域传上·乌弋山离国》:“ 乌戈 地暑热莽平……而有桃拔、师子、犀牛。” 唐 元稹 《和李校书·西凉伎》:“师子摇光毛彩竖,胡姬醉舞筋骨柔。” 章炳麟 《汉土始知欧洲各国略说》:“ 开元 七年,因 吐火罗 大酋献师子、羚羊。”
(2).佛家用以喻佛,指其无畏,法力无边。 前蜀 贯休 《寄大愿和尚》诗:“自怜亦是师子子,未逾三载能嚬呻。”参见“ 师子吼 ”。
(3).指古 师子国 ,即今 斯里兰卡 。《南史·宋纪中·文帝》:“ 倭 、 百济 、 呵罗单 、 林邑 、 呵罗他 、 师子 等国并遣使朝贡。”《新唐书·西域传下·师子》:“ 师子 居西南海中,延袤二千餘里……能驯养师子,因以名国。”
(2).佛家用以喻佛,指其无畏,法力无边。 前蜀 贯休 《寄大愿和尚》诗:“自怜亦是师子子,未逾三载能嚬呻。”参见“ 师子吼 ”。
(3).指古 师子国 ,即今 斯里兰卡 。《南史·宋纪中·文帝》:“ 倭 、 百济 、 呵罗单 、 林邑 、 呵罗他 、 师子 等国并遣使朝贡。”《新唐书·西域传下·师子》:“ 师子 居西南海中,延袤二千餘里……能驯养师子,因以名国。”
《漢語大詞典》:师子吼(師子吼)
(1).狮子吼。佛教语。谓佛祖在大众中讲决定之说而无所畏惧,如狮子大吼。《维摩经·佛国品》:“演法无畏,犹如师子吼。” 唐 白居易 《三教论衡》:“窃以释门 义林法师 明大小乘,通内外学,灵山岭岫,苦海津梁,於大众中能师子吼。” 宋 黄庭坚 《赠王环中》:“囊中收得劫初铃,夜静月明师子吼。”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一四六:“ 龙树 马鸣 齐现身,我闻大地师子吼。”
(2). 宋 陈慥 自称 龙丘先生 ,好宾客,然其妻 柳氏 极凶妒, 苏东坡 因有诗云:“ 龙丘居士 亦可怜,谈空説有夜不眠,忽闻 河东 师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事见 宋 洪迈 《容斋三笔·陈季常》。后即以“师子吼”比喻悍妇的怒骂声。参见“ 河东狮吼 ”。
(2). 宋 陈慥 自称 龙丘先生 ,好宾客,然其妻 柳氏 极凶妒, 苏东坡 因有诗云:“ 龙丘居士 亦可怜,谈空説有夜不眠,忽闻 河东 师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事见 宋 洪迈 《容斋三笔·陈季常》。后即以“师子吼”比喻悍妇的怒骂声。参见“ 河东狮吼 ”。
《漢語大詞典》:道书(道書)
道家或佛家的典籍。《后汉书·西域传论》:“详其清心释累之训,空有兼遣之宗,道书之流也。”《三国志·魏志·张鲁传》:“祖父 陵 ,客 蜀 ,学道 鵠鸣山 中,造作道书以惑百姓。” 宋 惠洪 《赠胡子显》诗:“想见丰登民讼少,长官行摺道书看。” 清 金镇 《临江仙·寄汪蛟门舍人》词:“手把道书慵自起,暗来小阁斜凭,画图心事忒分明。”
《漢語大詞典》:横枝
(1).佛家语。旁支,不是传衣钵的嫡系。《景德传灯录·僧璨大师》:“若从七佛至此 璨 大师,不括横枝,凡三十七世。” 宋 苏轼 《器之好谈禅不喜游山山中笋出戏语器之可同参玉板长老作此诗》:“丛林真百丈,法嗣有横枝。” 王文诰 辑注引 赵次公 曰“禪宇谓之法嗣,而禪家旁出,谓之横枝。”
(2).谓无端,无缘无故。 元 关汉卿 《谢天香》第二折:“怎当那横枝罗惹,不许隄防!”
(3).比喻是非。《盛世新声·双调五供养·穷客程》:“冷落孤帷谁问当,谁问当?那一日不断肠,谁承望横枝一万桩?”
(4).梅花的一种。 宋 姜夔 《卜算子·梅花八咏》词:“緑萼更横枝,多少梅花样。” 夏承焘 笺校:“緑萼、横枝皆梅别种。”
(2).谓无端,无缘无故。 元 关汉卿 《谢天香》第二折:“怎当那横枝罗惹,不许隄防!”
(3).比喻是非。《盛世新声·双调五供养·穷客程》:“冷落孤帷谁问当,谁问当?那一日不断肠,谁承望横枝一万桩?”
(4).梅花的一种。 宋 姜夔 《卜算子·梅花八咏》词:“緑萼更横枝,多少梅花样。” 夏承焘 笺校:“緑萼、横枝皆梅别种。”
《漢語大詞典》:中边(中邊)
(1).《四十二章经》:“佛所言説,皆应信顺,譬如食蜜,中边皆甜,吾经亦尔。”佛家因以“中边”指中观与边见(包括空、假等)。天台宗认为,“无空、假而不中,总中观也。”见 隋 智顗 《摩诃止观》卷五。 宋 陆游 《累日倦甚不能觞客睡起戏作》诗:“晚知古佛中边语,正合 蒙庄 《内外篇》。” 明 丁鹤年 《逃禅室述怀十六韵》:“谈玄分上下,味道悉中边。”
(2).内外,表里。 宋 苏轼 《东坡诗话·评韩柳诗》:“所贵乎枯澹者,谓其外枯而中膏……若中边皆枯澹,亦何足道。” 冰心 《往事二》八:“父亲说:‘和人群大陆隔绝,是怎样的一种牺牲,这情绪,我们航海人真是透彻中边的了!’”
(2).内外,表里。 宋 苏轼 《东坡诗话·评韩柳诗》:“所贵乎枯澹者,谓其外枯而中膏……若中边皆枯澹,亦何足道。” 冰心 《往事二》八:“父亲说:‘和人群大陆隔绝,是怎样的一种牺牲,这情绪,我们航海人真是透彻中边的了!’”
《國語辭典》:龙藏(龍藏) 拼音:lóng zàng
1.佛教传说龙树从龙宫中取得大乘经典流布人间,故称大乘经典为龙藏。唐。德宣 隋司徒陈公舍宅造寺碑:「济八苦于无明之河,秘密成伊;演龙藏于三千世界,童蒙求我。」
2.清雍正十三年(西元1735)至乾隆三年(西元1738),在北京刻印的敕版藏经。七百一十八函,七千一百六十八卷。以明北藏为底本,略有增减。也称为「清藏」。
2.清雍正十三年(西元1735)至乾隆三年(西元1738),在北京刻印的敕版藏经。七百一十八函,七千一百六十八卷。以明北藏为底本,略有增减。也称为「清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