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83—1521 【介绍】: 明河南信阳人,字仲默,号大复。八岁能作文,十五中举人。弘治十五年进士,授中书舍人。正德初,刘瑾用事,谢病归。瑾败,以荐除中书。时武宗多以佞幸为义子。景明疏言“义子不当蓄,宦官不当宠”。官至陕西提学副使,以病投劾归,抵家而卒。与李梦阳齐名,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时人言天下诗文必称“何李”。又与边贡、徐祯卿并称四杰,及康海、王九思、王廷相称七才子,即所谓“前七子”。然何、李成名之后,论诗每相牴牾。申何者谓何诗俊逸,李诗粗豪,盖风格实有区别。有《大复集》、《雍大记》、《四箴杂言》。沧海遗珠
何景明(1483-1521)字仲默,号白坡,又号大复山人。信阳人,弘治十五(1502)年进士,授中书舍人,官至陕西提学副使。诗文与李梦阳齐名,著有《大复集》《雍大记》《大复论》等。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仲默,信阳人。弘治壬戌进士,由中书舍人转吏部员外郎历陕西提学副使有大复山人集明诗纪事·丁签·卷一
景明字仲默,信阳人。弘治壬戌进士,授中书舍人。迁吏部员外,出为陕西提学副使。有《大复巢》三十八卷。 (《四库总目》:正、嘉之间,景明与李梦阳俱倡为复古之学,天下翕然从之,文体一变。然二人天分各殊,取径稍异,故集中与梦阳论诗诸书,反覆诘难,龂龂然不相下。平心而论,摹拟蹊径,二人之所短略同。至梦阳雄迈之气,与景明谐雅之音,亦各有所长。正不坊离之双美,不必更分左右袒也。 《空同集》:大复诗徒知神情会处,下笔成章为高,而不知高而不法,其势如搏巨蛇、驾风螭,步骤即奇,不足训也。 《国宝新编》:仲默弱冠入京,身不胜衣,驰才长赋,便淩作者。观其与李氏论文,直取舍筏登岸为优,斯将尽弃法程,专崇质性。赋咏著述,互见短长,自古恒然,匪徒今日。若乃天才腾逸,咳唾成珠,实亦人伦之隽。 《王氏家藏集》:大复欱骚俪《选》,挽视六朝,温醇典雅,丰容色泽,靡不备举。 《升庵集》:仲默枕藉杜诗,不观馀家,其于六朝、初唐末数数然也。与予及薛君采言及六朝、初唐,始恍然自失。 《诗谈》:何景明上追汉、魏,下薄初唐。大匠挥斤,群工敛手。 沈恺《环溪诗话》:何仲默诗如玉工治玉,遇方成圭,遇圆成璧,得心应手。神授非人力也。 《艺苑卮言》:伺仲默诗如朝霞点水,芙蕖试风。又如西施,毛嫱。毋论才艺,却扇一顾,粉黛无色。仲默才秀于李氏,而不能如其大,故有弱调而无累句,诗体翩翩,俱在雁行。 《四友斋丛说》:顾东桥语客曰:「何大复诗虽则稍俊,然终是空同多一臂力」。 《诗薮》:李以气骨胜,何以丰神胜。学何不至,不失雕龙;学李不成,终类画虎。 赵彦复《梁园风雅》:大复诗以清远为趣,俊逸为宗,务在舍筏,而自见神情。与献吉分镳异轸,各臻其极。一以为霆惊电煜,骇日振心;一以为落日明霞,馀晖映远。 《国史唯疑》:何大复父为渭源驿丞,太守李纪闻丞有佳儿,召与其子同学。丞致仕归,贫甚,具车马集街官郊送之,举酒酌丞曰:「吾老友。」酌大复曰:「吾小友。」前辈风流可慕。 李开先《中麓闲居集》:大复病危,属墓文必出空同手。时孟有涯、张昆仑并其侄某在侧,相与私议曰:「自论诗失欢后绝交久矣,状去空同文必不来。吾辈并樊少南、戴仲鹖亦可攒辏一空同。」 《四溟诗话》:何仲默诗曰:「元日王正月,传呼殿晚班。千官齐鹄立,万国侯龙颜。辨色旌旗入,冲星剑佩还。圣躬无乃倦,几欲问当关。」李献吉改为「不敢问当关」,曹仲礼曰:「吾舅所改未若仲默元句。」 《明诗选》:陈卧子曰:「仲默姿制羸秀,神气和朗,发徽音,吐芳讯,令人有形秽之耻。」李舒章曰:「仲默才为风始,学擅雅宗。如长江春泛,草木鱼龙咸怀凫藻。古诗上睨子建,下拂土衡,清美合度,与李竞爽。近体则初盛诸家无所常师,意之所寓,工丽即臻。惟七言律与献吉同源而异流,婉佚胜之,高深不及,似稍有伯仲之分。 王土禛《分甘馀话》:胡元瑞论明人歌行,既尊空同,而略于大复,不知何《听琴》、《猎图》、《送徐少参》、《津市》、《打鱼》诸篇深得少陵之体,特以秀色掩之耳。胡专举《明月》、《帝京》,陋矣! 《东泉诗话》:信阳古体,佳句如《种麻篇》:「孤生易憔悴,独立多忧患。」《捣衣》诗:「君子万里身,贱妾万里心。」《咏怀》诗:「浮云蔽江皋,白日忽已晚。」皆力摹六朝。 田按,大复骨清神秀,龙凤之姿。如虬髯公见太原公子,令人气夺。与空同固是劲敌。)维基
何景明(1483年—1521年8月5日),字仲默,号白坡,又号大复山人。河南信阳人。明朝作家。明朝文学家前七子之一,官至陕西提学副使。何景明幼时聪慧,弘治十五年(1502年),20岁即中进士,授为中书舍人,但因向朝廷上书指控宦官刘瑾,被免官。正德六年(1511年)复职,十二年升为吏部员外郎,十三年迁陕西提学副使,正德十六年(1521年)病故,年仅三十九岁。
《漢語大詞典》:七子
(1).指 春秋 郑国 七大夫。《左传·襄公二十七年》:“ 郑伯 享 赵孟 於 垂陇 , 子展 、 伯有 、 子西 、 子产 、 子大叔 、二 子石 从。 赵孟 曰:‘七子从君以宠 武 也,请皆赋以卒君貺, 武 亦以观七子之志。’”
(2).指 周褒姒 的七个亲党。《后汉书·左雄传》:“及 幽 厉 昏乱,不自为政, 褒 艳 用权,七子党进,贤愚错绪,深谷为陵。” 李贤 注:“七子皆 襃姒 之亲党,谓 皇甫 为卿士 仲允 为膳夫, 家伯 为宰, 番 为司徒, 蹶 为趣马, 棸子 为内史。 楀 为师氏也。 厉 王淫於色,七子皆用,言妻党盛也。”
(3).指 汉景帝 时同时起兵的 吴 楚 等七诸侯国之王。《文选·陆机〈五等论〉》:“是以诸侯阻其国家之富,凭其士民之力,势足者反疾,土狭者逆遟,六臣犯其弱纲,七子衝其漏网。” 李善 注:“《汉书》曰:‘ 景帝 即位, 朝错 説上,令削 吴 。及书至, 吴王 起兵诛 汉 吏二千石以下, 胶西 胶东 淄川 济南 楚 赵 亦皆反也。’”
(4).指 汉 末 建安 时期作家 孔融 、 陈琳 、 王粲 、 徐干 、 阮瑀 、 应瑒 、 刘桢 等七人,称 建安 七子。见 三国 魏 曹丕 《典论·论文》。 唐 罗隐 《寄酬邺王罗令公》之一:“书札二 王 争巧拙,篇章七子避风流。” 胡蕴玉 《中国文学史序》:“其时三祖叶其高论,七子分其丽则,《翰林》总其菁华,《典论》详其藻绚。”
(5). 明 代 弘治 、 正德 年间 李梦阳 、 何景明 、 徐祯卿 、 边贡 、 康海 、 王九思 、 王廷相 等七人,并以文章名世,称“前七子”。见《明史·李梦阳传》。又 嘉靖 、 隆庆 时期 李攀龙 、 谢榛 、 梁有誉 、 宗臣 、 王世贞 、 徐中行 、 吴国伦 等七人,亦以文章名世,称“后七子”。见《明史·李攀龙传》。
(6). 汉 代宫中女官名。《汉书·外戚传序》:“又有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之号焉……七子视八百石,比右庶长。”
(2).指 周褒姒 的七个亲党。《后汉书·左雄传》:“及 幽 厉 昏乱,不自为政, 褒 艳 用权,七子党进,贤愚错绪,深谷为陵。” 李贤 注:“七子皆 襃姒 之亲党,谓 皇甫 为卿士 仲允 为膳夫, 家伯 为宰, 番 为司徒, 蹶 为趣马, 棸子 为内史。 楀 为师氏也。 厉 王淫於色,七子皆用,言妻党盛也。”
(3).指 汉景帝 时同时起兵的 吴 楚 等七诸侯国之王。《文选·陆机〈五等论〉》:“是以诸侯阻其国家之富,凭其士民之力,势足者反疾,土狭者逆遟,六臣犯其弱纲,七子衝其漏网。” 李善 注:“《汉书》曰:‘ 景帝 即位, 朝错 説上,令削 吴 。及书至, 吴王 起兵诛 汉 吏二千石以下, 胶西 胶东 淄川 济南 楚 赵 亦皆反也。’”
(4).指 汉 末 建安 时期作家 孔融 、 陈琳 、 王粲 、 徐干 、 阮瑀 、 应瑒 、 刘桢 等七人,称 建安 七子。见 三国 魏 曹丕 《典论·论文》。 唐 罗隐 《寄酬邺王罗令公》之一:“书札二 王 争巧拙,篇章七子避风流。” 胡蕴玉 《中国文学史序》:“其时三祖叶其高论,七子分其丽则,《翰林》总其菁华,《典论》详其藻绚。”
(5). 明 代 弘治 、 正德 年间 李梦阳 、 何景明 、 徐祯卿 、 边贡 、 康海 、 王九思 、 王廷相 等七人,并以文章名世,称“前七子”。见《明史·李梦阳传》。又 嘉靖 、 隆庆 时期 李攀龙 、 谢榛 、 梁有誉 、 宗臣 、 王世贞 、 徐中行 、 吴国伦 等七人,亦以文章名世,称“后七子”。见《明史·李攀龙传》。
(6). 汉 代宫中女官名。《汉书·外戚传序》:“又有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之号焉……七子视八百石,比右庶长。”
《漢語大詞典》:何李
明 文学家 何景明 与 李梦阳 的并称。二人皆生 弘治 、 正德 间,同倡复古,为“前七子”的首领。主张“文必 秦 汉 ,诗必 盛唐 ”,反对“台阁体”,为当时文士所宗。《明史·文苑传·何景明》:“说者谓 景明 之才本逊 梦阳 ,而其诗秀逸稳称,视 梦阳 反为过之,然天下语诗文,必并称 何李 。”
分類:何景明
《漢語大詞典》:李何王李
明 诗人 李梦阳 、 何景明 、 王世贞 、 李攀龙 的并称。《明史·文苑传二·李梦阳》:“迨 嘉靖 朝, 李攀龙 、 王世贞 出,復奉以为宗。天下推 李 何 王 李 为四大家,无不争效其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