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639,分110页显示  上一页  3  4  5  6  7  9  10  11  12 下一页
词典(续上)
今体
屈体
变体
往体
古体
体柔
体探
体质
官体
互体
常体
六体
体相
君体
体微
《漢語大詞典》:今体(今體)
文章、诗歌、书法都有今体,以别于古体。(1)指骈俪文体。梁书·庚肩吾传:“远则 扬 、 马 、 曹 、 王 ,近则 潘 、 陆 、 颜 、 谢 ,而观其遣辞用心,子不相似。若以今文为是,则古文为非;若昔贤可称,则今体宜弃。”旧唐书·李商隐传:“自是始为今体章奏。” 刘大杰 《中国文学发展史》第十章二:“所谓‘今体’,就是指的四六骈文。”(2)指 唐 代的律诗。参见“ 今体诗 ”。(3)指楷书书体。法书要录卷三引 唐 虞世南 《书旨述》:“俯於众美,会滋简易,制成今体,乃穷奥旨。”
《漢語大詞典》:屈体(屈體)
(1).谓降低身分。 汉 桓宽 盐铁论·褒贤:“万乘之主,莫不屈体卑辞重币请交,此所谓天下名士也。” 宋 苏轼 《张文定公墓志铭》:“自将相公卿宿贵之人,皆争屈体以收礼后辈。”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宦娘:“宿当不妨,但少牀榻;不嫌屈体,便可藉藁。”
(2).犹屈膝。指屈服、投降。北齐书·颜之推传:“嗟将相之骨鯁,皆屈体於犬羊。” 唐 李白 《赠新平少年》诗:“屈体若无骨,壮心有所凭。”《金瓶梅词话》第四九回:“请巡按屈体求荣。”
(3).弯曲身躯。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一:“宿昔之间,便有大梓木生於二冢之端,旬日而大盈抱,屈体相就,根交於下,枝错於上。”
《國語辭典》:变体(變體)  拼音:biàn tǐ
1.改变体式。《南史。卷三八。列传。柳元景》:「初,恽父世隆弹琴,为士流第一,恽每奏其父曲,常感思。复变体备写古曲。」
2.改变后的形体、体式。如:「这幅字看似仿王羲之行书的变体,流畅中多见几分魏碑的刚气。」
《漢語大詞典》:往体(往體)
(1).弓弛弦时弓臂外向的体势。周礼·考工记·弓人:“往体多,来体寡,谓之夹臾之属,利射侯与弋。往体寡,来体多,谓之王弓之属,利射革与质。往体来体若一,谓之唐弓之属,利射深。” 孙诒让 正义:“往体谓弓体外挠,来体谓弓体内向。凡弓必兼往来两体,而后有张弛之用,但以往来之多少为强弱之差。”参见“ 来体 ”。
(2).古体诗的别称。 宋 赵崇鉘 有《往体》三首,见江湖小集《四库全书总目·别集二·钱仲文集》:“其中凡古体诗皆题曰往体。考 陆龟蒙 《松陆集》亦以古体为往体。盖 唐 代诗集标目,有此二名,偶然异文,别无他义。”《四库全书总目·总集一·松陵集》:“今考集中 日休 、 龟蒙 各得往体诗九十三首,今体诗一百九十三首,杂体诗三十八首,又联句及问答十有八首。”
《漢語大詞典》:来体(來體)
(1).弓张弦时弓臂内向的体势。周礼·考工记·弓人:“往体多,来体寡,谓之夹臾之属,利射侯与弋。” 孙诒让 正义:“往体,谓弓体外挠;来体谓弓体内向。凡弓必兼往来两体,而后有张弛之用。”
(2).指子孙。后汉书·宦官传论:“声荣无暉於门阀,肌肤莫传於来体。”
《漢語大詞典》:古体(古體)
(1).古人诗歌、文章的体式和风格。 南朝 梁 锺嵘 诗品卷下:“ 元瑜 坚石 七君诗,并平典不失古体。”梁书·刘之遴传:“ 之遴 好属文,多学古体。”南史·萧藻传:“善属文,尤好古体。”
(2).指古体诗。相对近体诗而言。 清 赵翼 瓯北诗话·陆放翁诗:“﹝ 放翁 ﹞律诗之工,人皆见之;而古体则莫有言及者。”参见“ 古体诗 ”。
《國語辭典》:古体诗(古體詩)  拼音:gǔ tǐ shī
诗歌的一种型体。相对于近体诗而言。每句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句数无限制,用韵无定则,不拘平仄对偶。简称为「古诗」。
《分类字锦》:体柔(体柔)
杨维桢方竹赋体柔为𥲊节促为□
崔镇尚书省梧桐赋履素至洁体柔常存
《國語辭典》:体探(體探)  拼音:tǐ tàn
仔细的体察与探究。《三国演义》第一回:「朝廷差黄门左丰前来体探,问我索取贿赂。」
分類:探访探听
《國語辭典》:体质(體質)  拼音:tǐ zhí
1.身体。《晋书。卷三七。宗室传。高密文献王泰传》:「保体质丰伟,尝自称重八百斤,喜睡。」
2.身体的健康水准和抵抗疾病的适应能力。《三国志。卷六一。吴书。陆凯传》:「体质方刚,器干强固。」
《漢語大詞典》:官体(官體)
(1).官吏所应遵循的规章制度。《好逑传》第七回:“为官自有官体,事无大小,必有人告发,然后可以出签拿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二回:“﹝ 侯中丞 ﹞及至到任之后,却为官体所拘,不能放恣,因此心中闷闷不乐。”
(2).人体的器官。《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物质进化论》:“然宇宙内感于吾人之官体者,大率为物质现象,凡化学、物理学所讲论者皆是也。” 梁启超 《国民十大元气论》:“夫古人自古人,我自我,我有官体,我有脑筋。”
《漢語大詞典》:互体(互體)
(1).卦上下两体相互交错取象而成之新卦,又叫“互卦”。如《观》《坤》《巽》上,取其二至四爻则为《艮》,三至五爻则为《坤》。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隐秀:“辞生互体有似变爻。” 清 王鸣盛 蛾术编·说录二·南北学尚不同:“若无互体,六十四卦只説六十四事,何以弥纶天地、经纬万端乎?”
(2).旧体诗修辞手法之一。谓一联上下两句文意互相映衬补充。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七:“ 杜少陵 诗云:‘风含翠篠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上句风中有雨,下句雨中有风,谓之互体。”
《漢語大詞典》:常体(常體)
(1).犹通例。荀子·荣辱:“乐易者常寿长,忧险者常夭折,是安危利害之常体也。”后汉书·邓张徐张胡传论:“怀禄以图存者,仕子之恒情;审能而就列者,出身之常体。”《魏书·食货志》:“输京之时,听其即纳,不得杂合,违失常体。”
(2).固定的格式。南史·张邵传:“夫文岂有常体,但以有体为常。”
(3).平素的风格。 唐 殷璠 河岳英灵集卷中 崔颢 诗评语:“ 顥 年少为诗,名陷轻薄,晚节忽变常体,风骨凛然,一窥塞垣,説尽戎旅。”
《國語辭典》:六体(六體)  拼音:liù tǐ
1.书经的六种文体。指典、谟、训、诰、誓、命。
2.易经的六爻。《汉书。卷二一。律历志上》:「阴阳比类,交错相成,故九六之变登降于六体。」
3.人的头、身、四肢。《汉书。卷七五。眭两夏侯京翼李传。翼奉》:「阳用其精,阴用其形,犹人之五臧六体。」
4.王莽时的六种字体。指古文、奇字、篆书、隶书、缪篆、虫书。《汉书。卷三○。艺文志》:「六体者,古文、奇字、篆书、隶书、缪篆、虫书,皆所以通知古今文字,摹印章,书幡信也。」也称为「六书」。
5.六种书体。指大篆、小篆、八分、隶书、行书、草书。唐。张怀瓘 六体书论:「臣谨进怀瑰书大小篆及八分,臣书真行草,合成六体。」
6.中国文字的六种创造方法。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书。《周礼。地官司徒。保氏》:「五曰六书。」唐。贾公彦。疏:「书有六体,形声实多。」也称为「六书」。
《國語辭典》:六书(六書)  拼音:liù shū
1.为中国文字的六种创造方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见汉。许慎〈说文解字序〉清。段玉裁。注。也称为「六体」。
2.王莽时的六种字体。即古文、奇字、篆书、左书、缪书、鸟虫书。见汉。许慎〈说文解字序〉。也称为「六体」。
《漢語大詞典》:体相(體相)
形体相貌。法苑珠林卷二七:“体相虽假,用表真容。”景德传灯录·迦毗摩罗:“此是尊者现佛性体相以示我等。”《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手法总论》:“故必素知其体相,识其部位,一旦临证,机触於外,巧生於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
《漢語大詞典》:君体(君體)
人主的体统。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上:“如人君要选官时,便自去坐在吏部;要调军时,便自去坐在兵部。如此,岂惟失却君体,六卿亦皆不得其职。”
分類:人主体统
《韵府拾遗 微韵》:体微(体微)
易系辞见乃谓之象疏前往来不穷据其气也气渐积聚露见萌兆乃谓之象言物体尚微也
分类:体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