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245,分83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6  7  8  9 下一页
词典(续上)
遍体
体重
八体
体上
托体
托体
通体
被体
天体
体弱
体胖
竟体
五体
二体
体正
《國語辭典》:遍体(遍體)  拼音:biàn tǐ
全身。如:「他不小心滑落山谷,虽然伤痕遍体,所幸并无大碍。」元。关汉卿《救风尘》第二折:「著那厮通身酥,遍体麻,将他鼻凹儿抹上一块砂糖。」《红楼梦》第四七回:「待要扎挣起来,无奈遍体疼痛难禁。」
《國語辭典》:体重(體重)  拼音:tǐ zhòng
身体的重量。如:「再不节食,你的体重将节节上升。」
《國語辭典》:八体(八體)  拼音:bā tǐ
1.秦代统一文字之后,所通用的大篆、小篆、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隶书等八种书体。大篆相传为周宣王太史籀所作,小篆为李斯、赵高、胡母敬据大篆简化而得,大、小篆并简册所用;刻符施于符信;虫书乃于篆文基础上装饰鸟虫图形;摹印使用于玺印之上,也称为「缪篆」;署书指封检上之题字;殳书则用于戈、戟等兵器题铭;隶书行于公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自尔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
2.体,文章作品的体貌。「八体」指八种文章的风格。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体性》中,概括文章风格,区分为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繁缛、壮丽、新奇、轻靡八类。
《漢語大詞典》:体上(體上)
身上。指日常随身的。魏书·傅竖眼传:“ 乾爱 云:‘汝岂可著体上衣服见 垣公 也?’时 垣护之 为刺史。 灵越 奋声言:‘ 垣公 ! 垣公 !著此当见南方国主,岂 垣公 也。’”
《漢語大詞典》:托体(託體)
(1).寄附躯体。 汉 蔡邕 《为陈留太守上孝子状》:“乌以反哺,託体太阳;羔以跪乳,为贄国卿。”新唐书·后妃传上·文德长孙皇后:“妾託体紫宫,尊贵已极,不愿私亲更据权于朝。 汉 之 吕 霍 ,可以为诫。” 清 王士禛 《居易录谈》卷上:“弱质託体君子,今将娩矣。”
(2).比喻文学艺术上的师承渊源。 清 汪懋麟 《史淑时诗序》:“其七言歌行,託体 长吉 ,而音情駘荡又类 鲍明远 。” 清 周寿昌 《〈渐西村人初集〉叙》:“ 寿昌 偏耆攷订,少而学诗,託体不尊,老尤浅率。”
《漢語大詞典》:托体(托體)
(1).犹委身。委托身体。《剪灯馀话·贾云华还魂记》:“既然委身於君子,岂再托体於他人。”
(2).犹出身。 清 吴伟业 《思陵长公主挽诗》:“托体皇枝贵,承休圣善祥。”
(3).谓一切行动所依靠的根本。 清 王夫之 读四书大全说·论语·雍也篇三二:“将吝於施而鲜所济者,亦可谓之仁与?亦失圣人之旨矣! 子贡 所云者,体不立而托体必小。”
《國語辭典》:通体(通體)  拼音:tōng tǐ
1.全身。唐。韩偓 寒食日沙县雨中看蔷薇诗:「通体全无力,酡颜不自持。」
2.事物的全部,整体。宋。欧阳修 渔家傲。九日欢游无限好词:「通体清香无俗调,天气好,烟滋露结功多少。」
3.合为一体。《淮南子。本经》:「通体于天地,同精于阴阳。」
4.全篇文辞的体裁。《文选。杜预。春秋左氏传序》:「仲尼从而脩之,以成一经之通体。」
《高级汉语词典》:被体
涂满全体
《國語辭典》:天体(天體)  拼音:tiān tǐ
泛指宇宙中各类星体,包括星系、恒星、行星、卫星、星云、彗星等。
《高级汉语词典》:体弱  拼音:tǐ ruò
身体衰弱、虚弱
分类:体弱
《韵府拾遗 寒韵》:体胖(体胖)
吴莱诗人生但心剿若处得体胖
分类:体胖
《漢語大詞典》:竟体(竟體)
遍体;全身。太平广记卷三七七引 南朝 齐 王琰 《冥祥记》:“或针贯其舌,流血竟体。”
分類:遍体全身
《漢語大詞典》:五体(五體)
(1).指春秋记述史事隐寓褒贬的五种手法。 晋 杜预 《春秋经传集解序》:“推此五体,以寻经传,触类而长之。”参见“ 五例 ”。
(2).指汉字五种字体。篆书、八分书、真书、行书、草书。 宋 任玠 《玉海序》:“ 范度 《五体书》云:五体,曰篆、曰八分、曰真、曰行、曰草。”
(3).指汉字五种字体。真书、行书、草书、隶书、篆书。 宋高宗 《翰墨志》:“士人作字,有真、行、草、隶、篆五体。”
(4).指四肢及头。起世经卷二:“復以五叉,磔其五体,极受苦毒。”儿女英雄传第二十回:“説得他悉心懺悔,五体皈依。”
《漢語大詞典》:五例
春秋在行文上隐寓褒贬的五种体例。即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见 晋 杜预 《春秋经传集解序》。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徵圣:“五例微辞以婉晦,此隐义以藏用也。”
《漢語大詞典》:二体(二體)
(1).指文、武两种舞蹈形式。一说指阴柔、阳刚两种音乐风格。左传·昭公二十年:“声亦如味,一气、二体。” 杜预 注:“舞者有文、武。” 孔颖达 疏:“乐之动身体者,唯有舞耳。文舞执羽、籥,武舞执干、戚。舞者有文、武之二体。” 清 毛奇龄 竟山乐录卷三:“二体者,声有阴阳也。旧曰文、武二舞,非也。舞是乐容,非乐声也。”
(2).两种体裁。《初学记》卷二一引 南朝 梁 江淹 《杂体诗序》:“夫 楚 謡 汉 风,既非一骨; 魏 製 晋 造,固亦二体。”
(3).特指史书编年体与纪传体。 唐 刘知几 史通·二体:“然则 班 ( 班固 )、 荀 ( 荀悦 )二体,角力争先,欲废其一,固亦难矣。”
(4).指阴、阳。 宋 范仲淹 《水火不相入而相资赋》:“虽天生之材,本四象而区别;盖日用之利,合二体以交相。”
《漢語大詞典》:体正(體正)
礼仪规矩。体,通“ 礼 ”。世说新语·德行“ 郗公 值 永嘉 丧乱” 南朝 梁 刘孝标 注引《郗鉴别传》:“少有体正,躭思经籍,以儒雅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