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杂文(雜文)  拼音:zá wén
1.各种文章的总称。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杂文》:「详夫汉来杂文,名号多品,或典诰誓问,或览略篇章,或曲操弄引,或吟讽谣咏。总括其名,并归杂文之区。」
2.科举考试除经史之外的应试时文。《新唐书。卷四四。选举志上》:「进士试杂文二篇,通文律者然后试策。」
3.一种内容多样、形式不一的散文。通常指发表于报刊、随笔杂感之类的文章而言,与唯美、抒情的散文有别。
《國語辭典》:裁制  拼音:cái zhì
1.规画。《新唐书。卷一八五。王徽传》:「复兴殿寝,裁制有宜,即奉表请帝东还。」
2.斟酌决定。《荀子。王制》:「王者之等赋政事,财万物,所以养万民也」句下唐。杨倞。注:「等赋,赋税有等,所以为等赋及政事裁制万物,皆为养人,非贪利也。」
3.制止、遏抑。《三国志。卷四四。蜀书。姜维传》:「每欲兴兵大举,费袆常裁制不从。」
《國語辭典》:裁制(裁製)  拼音:cái zhì
裁剪制作。如:「这件衣服是由母亲亲自为我裁制的。」
《國語辭典》:体统(體統)  拼音:tǐ tǒng
1.诗文或著作的体裁、纲要的条理。《旧唐书。卷一○二。刘子玄传》:「古者刊定一史,纂成一家,体统各殊,指归咸别。」《文选。左思。三都赋序》:「聊举其一隅,摄其体统,归诸诂训焉。」
2.制度、规矩、格局。《水浒传》第五一回:「山寨体统,甚是整齐。」
3.合乎身分地位的行为举止。《儒林外史》第三回:「你如今既中了相公,凡事要立起个体统来。」
4.体面。指光彩、有面子。《红楼梦》第五一回:「再不照管,也是大家的体面,说不得我自己吃些亏,把众人打扮体统了,宁可我得个好名儿也罢了。」
《國語辭典》:传奇(傳奇)  拼音:chuán qí
1.唐朝裴铏著小说,以传奇为名,后人则泛称唐人文言小说及模仿其体例的作品为「传奇」。
2.宋、元戏文、诸宫调、元人杂剧常取材自唐人传奇,故泛称此类敷演故事的作品为「传奇」。
3.明、清时代以唱南曲为主的长篇戏曲称为「传奇」,以别于北方杂剧,每本大致为四十出,《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等为著名作品。
4.离奇而超乎寻常。如:「传奇人物」、「传奇故事」。
《國語辭典》:别裁(別裁)  拼音:bié cái
1.区别取舍。现多指诗歌的选本。如清沈德潜有《唐诗别裁》、《明诗别裁》、《五朝诗别裁》。唐。杜甫 戏为六绝句六首之六:「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2.特别的体裁。如:「词有别裁,与诗不同。」
3.别出心裁。清。梁章钜《退庵随笔。卷一七。读子》:「则焦氏之书,亦具有别裁。」
《漢語大詞典》:纪传(紀傳)
(1).纪传体史书中的本纪与列传。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史传:“纪传为式,编年缀事。” 唐 刘知几 史通·六家:“当 汉 代史书以 迁 固 为主,而纪传互出,表志相重,於文为烦,颇难周览。”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一章第五节:“只有纪传没有志书,不能说是完整的国史。”
(2).指纪传体史书体裁。 唐 刘知几 史通·古今正史:“自斯已后,作者相继。为编年者四族,创纪传者五家。” 宋 宋祁 《宋景文公笔记·考古》:“ 司马迁 史记为纪传之祖。”
(3).指纪传体史书。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二:“ 阮孝绪 《七録》:一经典,二纪传,三子兵,四文集,五伎术,六佛,七道。”
《國語辭典》:形制  拼音:xíng zhì
1.形式、构造。汉。王充《论衡。诘术》:「府廷之内,吏舍比属,吏舍之形制,何殊于宅?」《晋书。卷二五。舆服志》:「皂轮车,驾四牛,形制犹如犊车。」
2.利用地形而加以制服控驭。《史记。卷九七。郦生传》:「愿足下急复进兵,收取荥阳,据敖仓之粟,……以示诸侯,效实形制之势,则天下知所归矣。」
《國語辭典》:六家  拼音:liù jiā
1.学术的流别,有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见《史记。卷一三○。太史公自序》。
2.史书的六种体裁,有《尚书》的记言体、《春秋》的记事体、《左传》的编年体、《国语》的国别体、《史记》的通史纪传体、《汉书》的断代纪传体。见唐。刘知几《史通。卷一。六家》。
《國語辭典》:随笔(隨筆)  拼音:suí bǐ
随意随事自由抒发纪录的散文体裁。世人常以此作为杂文的书名,如宋洪迈的《容斋随笔》、清袁枚的《随园随笔》。
《漢語大詞典》:二体(二體)
(1).指文、武两种舞蹈形式。一说指阴柔、阳刚两种音乐风格。左传·昭公二十年:“声亦如味,一气、二体。” 杜预 注:“舞者有文、武。” 孔颖达 疏:“乐之动身体者,唯有舞耳。文舞执羽、籥,武舞执干、戚。舞者有文、武之二体。” 清 毛奇龄 竟山乐录卷三:“二体者,声有阴阳也。旧曰文、武二舞,非也。舞是乐容,非乐声也。”
(2).两种体裁。《初学记》卷二一引 南朝 梁 江淹 《杂体诗序》:“夫 楚 謡 汉 风,既非一骨; 魏 製 晋 造,固亦二体。”
(3).特指史书编年体与纪传体。 唐 刘知几 史通·二体:“然则 班 ( 班固 )、 荀 ( 荀悦 )二体,角力争先,欲废其一,固亦难矣。”
(4).指阴、阳。 宋 范仲淹 《水火不相入而相资赋》:“虽天生之材,本四象而区别;盖日用之利,合二体以交相。”
《國語辭典》:体格(體格)  拼音:tǐ gé
1.身体的发育情形和健康状况。如:「体格检查」、「体格强壮」。《红楼梦》第七九回:「此人名唤孙绍祖,生得相貌魁梧、体格健壮,弓马娴熟、应酬权变,年纪未满三十,且又家赀饶富,现在兵部候缺题升。」
2.诗文的体例格调。如:「此诗体格高逸。」
3.体态。《红楼梦》第三回:「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國語辭典》:体态(體態)  拼音:tǐ tài
姿势、形态。如:「体态高雅」、「体态轻盈」。元。马致远《汉宫秋》第二折:「体态是二十年挑剔就的温柔,姻缘是五百载该拨下的配偶。」
《漢語大詞典》:随感(隨感)
(1).随时产生的一些感受。 冰心 《漫谈散文》:“我自己不善于写长文章,而往往又有些随感,不吐不快,这时拿起笔来,把涌溢的情思,自由地挥洒倾泻在纸上,就往往写成一篇不拘于格律声韵的短小散文。”
(2).称反映这些感受的文章的体裁。 阿英 《小品文谈》:“这一期的小品,是以‘随感’为主的, 鲁迅 的《热风》可作代表。”
《漢語大詞典》:理体(理體)
(1).犹事理。后汉书·儒林传下·李育:“﹝ 李育 ﹞尝读《左氏传》,虽乐文采,然谓不得圣人深意,以为前世 陈元 、 范升 之徒,更相非折,而多引图讖,不据理体,於是作《难左氏义》四十一事。”
(2).治政之体要。北齐书·源彪传:“度支尚书 元脩伯 , 魏 文成皇帝 之后,清素寡欲,明识理体。”《旧唐书·辛替否传》:“若以造寺必为其理体,养人不足以经邦,则 殷 周 已往皆暗乱, 汉 魏 已降皆圣明。”资治通鉴·唐中宗景龙二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云:“理体,犹言治体也,避 高宗 讳,以‘治’为‘理’。” 宋 王谠 唐语林·言语:“ 魏 徵 陈古今理体,言太平可致, 太宗 纳其言。”《元典章·刑部二·禁治游街等例》:“游街拷掠,诚非理体;若不禁治,枉伤人命,关係非轻。”
(3).论说体裁。 唐 李华 《〈萧颖士文集〉序》:“ 贾谊 文词最正,近於理体。”
《漢語大詞典》:三体(三體)
(1).指的风、雅、颂三体。“七月流火” 唐 孔颖达 疏:“诸诗未有一篇之内备有风、雅、颂,而此篇独有三体者。”
(2).指 唐 诗的七绝、七律、五律三体。 宋 周弼 有三体唐诗六卷,即选此三体。
(3).指 唐 人赋诗唱和的三体。 清 金埴 《不下带编》卷三:“今人概言和韵,而不知 唐 诗賡和有三体,一曰依韵,一曰次韵,一曰用韵。”原注:“依韵,用在一韵,不用其字。次韵,和元韵,效其次第。此创于 元 、 白 ,其集中曰次用本韵是也。又次韵亦曰步韵,曰踵韵。用韵,但用彼韵,不次先后。”
(4).汉字的三种字体。在真书流行前,称古文、篆书、隶书为三体。后汉书·儒林传序:“ 灵帝 乃詔诸儒正定五经,刊於石碑,为古文、篆、隶三体书法,以相参验。”旧唐书·隐逸传·司马承祯:“ 承禎 颇善篆、隶书, 玄宗 令以三体写《老子经》。”宋史·文苑传三·句中正:“﹝ 句中正 ﹞尝以大小篆、八分三体书孝经摹石, 咸平 三年表上之。”
(5).汉字的三种字体。真书、行书、草书。新唐书·柳公权传:“ 宣宗 召至御座前,书纸三番,作真、行、草三体。”
(6).史学中称编年、纪传与纪事本末三种体裁。编年体始于春秋,纪传体始于史记,后 宋 袁枢 创纪事本末体,史部分类乃相沿分为三体。
《國語辭典》:变体(變體)  拼音:biàn tǐ
1.改变体式。《南史。卷三八。列传。柳元景》:「初,恽父世隆弹琴,为士流第一,恽每奏其父曲,常感思。复变体备写古曲。」
2.改变后的形体、体式。如:「这幅字看似仿王羲之行书的变体,流畅中多见几分魏碑的刚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