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大詞典》:条流(條流)
(1).体例;纲目。《宋书·谢灵运传》:“ 太祖 登祚……令 灵运 撰《晋书》,粗立条流,书竟不就。”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二》:“前史所述 魏 、 晋 诸家书目,条流仅举,銓次靡详,惟 阮 氏《七録》始末,备载《弘明集》中。”
(2).流派;类别。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诸子》:“条流殊迹,若有区囿。”《隋书·经籍志二》:“ 汉 时 刘向 《别録》、 刘歆 《七略》,剖析条流,各有其部,推寻事迹,疑则古之制也。”
(3).指细流,小道。 清 恽敬 《大云山房文稿二集目录序》:“是故六艺要其中,百家明其际会;六艺举其大,百家尽其条流。”
(4).条例。《通典·职官二二》:“ 周 建六官,各有徒属,虽尚文去质,吏众事繁,然而条流不紊,职非重设。”《续资治通鉴·宋神宗元丰元年》:“谓宜具为条流,俾诸教官依国子监外官学例,为课试法。”
(5).谓订立条例。 唐 元稹 《中书省议赋税及铸钱等状》:“伏以糶盐价钱,自有本使收管,不要州县条流。”
(6).条理。《南史·柳恽传》:“ 惲 常以今声转弃古法,乃著《清调论》,具有条流。” 宋 叶适 《刘建翁墓志铭》:“事虽漫汗麄梗,经 建翁 手,必有条流秩序,后可循守也。”
(7).枝条。 唐 杜甫 《阻雨不得归瀼西甘林》诗:“安得輟雨足,杖藜出嶇嶔。条流数翠实,偃息归碧潯。” 仇兆鳌 注:“ 刘孝仪 《緑李赋》:‘緑珠满条流。’”
(2).流派;类别。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诸子》:“条流殊迹,若有区囿。”《隋书·经籍志二》:“ 汉 时 刘向 《别録》、 刘歆 《七略》,剖析条流,各有其部,推寻事迹,疑则古之制也。”
(3).指细流,小道。 清 恽敬 《大云山房文稿二集目录序》:“是故六艺要其中,百家明其际会;六艺举其大,百家尽其条流。”
(4).条例。《通典·职官二二》:“ 周 建六官,各有徒属,虽尚文去质,吏众事繁,然而条流不紊,职非重设。”《续资治通鉴·宋神宗元丰元年》:“谓宜具为条流,俾诸教官依国子监外官学例,为课试法。”
(5).谓订立条例。 唐 元稹 《中书省议赋税及铸钱等状》:“伏以糶盐价钱,自有本使收管,不要州县条流。”
(6).条理。《南史·柳恽传》:“ 惲 常以今声转弃古法,乃著《清调论》,具有条流。” 宋 叶适 《刘建翁墓志铭》:“事虽漫汗麄梗,经 建翁 手,必有条流秩序,后可循守也。”
(7).枝条。 唐 杜甫 《阻雨不得归瀼西甘林》诗:“安得輟雨足,杖藜出嶇嶔。条流数翠实,偃息归碧潯。” 仇兆鳌 注:“ 刘孝仪 《緑李赋》:‘緑珠满条流。’”
《漢語大詞典》:时制(時制)
(1).指时节和制度。《诗·鄘风·定之方中序》:“ 文公 徙居 楚丘 ,始建城市而营宫室,得其时制,百姓説之,国家殷富焉。” 孔颖达 疏:“既得其时节,又得其制度。”
(2).指当时的制度。 清 陈天华 《中国革命史论》第二章第一节:“他若 郑 人游於乡校,以詆毁时政,时制毫不禁之。”
(3).时令;季节。《孙子·计篇》:“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俞樾 《俞楼杂纂·著书馀料·〈孙子·计篇〉》:“时制,当读为时节。‘节’与‘制’一声之转。《国语·晋语》:‘夫祀,国之大节也。’ 韦 注:‘节,制也。’是其义亦相通。”
(4).谓送终之物需每一季度都有所添置。《礼记·王制》:“六十岁制,七十时制,八十月制,九十日脩。” 孙希旦 集解:“岁制者,谓送死之具,於每岁有所制也;时制,於每时有所制也;月制,於每月有所制也。六十已衰,始制为送死之具;至七十、八十,而所制弥备;至九十,又於所制者曰脩也。”后以“时制”借指七十岁。《周书·儒林传·沈重》:“ 建德 末, 重 自以入朝既久,且年过时制,表请还 梁 。”
(5).当代流行的文章体例。 清 章学诚 《文史通义·古文公式》:“但 汪氏 不知文用古法,而公式必遵时制。”
(2).指当时的制度。 清 陈天华 《中国革命史论》第二章第一节:“他若 郑 人游於乡校,以詆毁时政,时制毫不禁之。”
(3).时令;季节。《孙子·计篇》:“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俞樾 《俞楼杂纂·著书馀料·〈孙子·计篇〉》:“时制,当读为时节。‘节’与‘制’一声之转。《国语·晋语》:‘夫祀,国之大节也。’ 韦 注:‘节,制也。’是其义亦相通。”
(4).谓送终之物需每一季度都有所添置。《礼记·王制》:“六十岁制,七十时制,八十月制,九十日脩。” 孙希旦 集解:“岁制者,谓送死之具,於每岁有所制也;时制,於每时有所制也;月制,於每月有所制也。六十已衰,始制为送死之具;至七十、八十,而所制弥备;至九十,又於所制者曰脩也。”后以“时制”借指七十岁。《周书·儒林传·沈重》:“ 建德 末, 重 自以入朝既久,且年过时制,表请还 梁 。”
(5).当代流行的文章体例。 清 章学诚 《文史通义·古文公式》:“但 汪氏 不知文用古法,而公式必遵时制。”
《漢語大詞典》:日录
(1).史书记事的一种体例。记其事并记其时日。《公羊传·隐公元年》“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 汉 何休 注:“於所闻之世……大夫卒,无罪者日録,有罪者不日,略之。”
(2).指史官按日的记录。《宋史·周常传》:“陛下於灾暾可畏之候,暂停进对,亦人情之常;若著为定令,则必记於日録,传之史笔。”
(3).犹日记。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四:“ 山谷 晚年作日録,题曰《家乘》。” 阿英 《敌后日记·〈庙湾纪程〉序》:“余自五月三十一日,离 泰州 前来军部……诸凡海陆河川,风雨晦暝,艰辛苦难,无不饱经。故抵达军本部 亭子港 以后,遂将途中日録,汇为一册存之。”
(2).指史官按日的记录。《宋史·周常传》:“陛下於灾暾可畏之候,暂停进对,亦人情之常;若著为定令,则必记於日録,传之史笔。”
(3).犹日记。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四:“ 山谷 晚年作日録,题曰《家乘》。” 阿英 《敌后日记·〈庙湾纪程〉序》:“余自五月三十一日,离 泰州 前来军部……诸凡海陆河川,风雨晦暝,艰辛苦难,无不饱经。故抵达军本部 亭子港 以后,遂将途中日録,汇为一册存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