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汉纪(汉纪)  拼音:hàn jì
书名。东汉荀悦著,三十卷。仿《左传》体例,以简化《汉书》内容。考證《汉书》舛伪之处颇多。约成书于汉献帝建安五年。
《國語辭典》:六体(六體)  拼音:liù tǐ
1.书经的六种文体。指典、谟、训、诰、誓、命。
2.易经的六爻。《汉书。卷二一。律历志上》:「阴阳比类,交错相成,故九六之变登降于六体。」
3.人的头、身、四肢。《汉书。卷七五。眭两夏侯京翼李传。翼奉》:「阳用其精,阴用其形,犹人之五臧六体。」
4.王莽时的六种字体。指古文、奇字、篆书、隶书、缪篆、虫书。《汉书。卷三○。艺文志》:「六体者,古文、奇字、篆书、隶书、缪篆、虫书,皆所以通知古今文字,摹印章,书幡信也。」也称为「六书」。
5.六种书体。指大篆、小篆、八分、隶书、行书、草书。唐。张怀瓘 六体书论:「臣谨进怀瑰书大小篆及八分,臣书真行草,合成六体。」
6.中国文字的六种创造方法。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书。《周礼。地官司徒。保氏》:「五曰六书。」唐。贾公彦。疏:「书有六体,形声实多。」也称为「六书」。
《國語辭典》:六书(六書)  拼音:liù shū
1.为中国文字的六种创造方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见汉。许慎〈说文解字序〉清。段玉裁。注。也称为「六体」。
2.王莽时的六种字体。即古文、奇字、篆书、左书、缪书、鸟虫书。见汉。许慎〈说文解字序〉。也称为「六体」。
《國語辭典》:发凡(發凡)  拼音:fā fán
阐发全书要旨,摘举书中大意。晋。杜预春秋左氏传序〉:「其发凡以言例,皆经国之常制。」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史传》:「按春秋经传,举例发凡。」
《漢語大詞典》:名例
(1).著述的体例。 晋 范宁 《〈穀梁传集解〉序》:“於是乃商略名例,敷陈疑滞,博示诸儒同异之説。” 杨士勋 疏:“商畧名例者,即 范 氏别为畧例百餘条是也。”
(2).旧时律书的首篇,犹今之总则,包括刑名与体例。晋书·刑法志:“律之名例,非正文而分明也……法律中诸不敬,违仪失式,及犯罪为公为私,藏入身不入身,皆随事轻重取法,以例求其名也。”《唐律疏议·名例》:“名者,五刑之罪名;例者,五刑之体例……故以名例为首篇。”
《漢語大詞典》:史例
(1).史书的体例。左传·隐公七年“凡诸侯同盟,於是称名” 唐 孔颖达 疏:“ 丘明 采合旧语以发明史例。” 唐 刘知几 史通·序例:“ 邓 孙 已下,遂躡其踪,史例中兴,於斯为盛。”明通鉴·义例:“年经月纬,此史例之大纲。”
(2).历史的事例。 鲁迅 《二心集·“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先引对方的党义,次引外国的法律,终引东西史例,以见凡压迫自由者,往往臻于灭亡:是一番替对方设想的警告。”
《漢語大詞典》:起例
(1).定出体例;创立凡例。 钱仲联 《黄公度先生年谱》:“先生既居东二年,与其士大夫交游,稍稍习其文,读其书,发凡起例,创为日本国志一书。”
(2).指作出规定。《快心编初集》第四回:“每家要米五斗、一石,也是看人家丰俭起例。”
《國語辭典》:例言  拼音:lì yán
凡例、书籍前面说明内容、体例等等的文字。如:「这本书前面的例言,说得很清楚。」《清朝续文献通考。国用考。会计四》:「臣等督率员司悉心参考,拟先酌订试办豫算册式及例言二十二条,附以比较表,都为一册。」
《国语辞典》:说郛(说郛)  拼音:shuō fú
书名。明陶宗仪编,一百卷,仿曾慥类说体例,于诸书皆略存大概,或原书已亡,而于类书中钞合其文,以备一种。古籍之不传于今者,时可取徵于此书。
《漢語大詞典》:五例
春秋在行文上隐寓褒贬的五种体例。即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见 晋 杜预 《春秋经传集解序》。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徵圣:“五例微辞以婉晦,此隐义以藏用也。”
《国语辞典》:梦粱录(梦粱录)  拼音:mèng liáng lù
书名。南宋吴自牧作,二十卷,体例仿《东京梦华录》,此书内容大致记载南宋都城临安的风俗、建置、物产等,其中记杂技和说书部分为游艺小说发展史的重要资料,文字也很质朴。
《国语辞典》:正字通  拼音:zhèng zì tōng
书名。明张自烈撰,十二卷。此字书体例仿照字汇加以增订而成,共收三万三千馀字,徵引繁芜,常有穿凿附会之说。
《漢語大詞典》:参体(參體)
(1).犹并立。 南朝 宋 颜延之 《又释何衡阳达性论》:“夫阴阳陶气,刚柔赋性,圆首方足,容貌匪殊,惻隐耻恶,悠悠皆是,但参体二仪,必举仁义为端耳。”
(2).谓体例相近。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论说:“详观论体,条流多品:陈政,则与议説合契;释经,则与传注参体。”
《國語辭典》:纲鉴(綱鑑)  拼音:gāng jiàn
明、清的学者采用朱熹通鉴纲目的方式编纂史书,称为「纲鉴」。如王世真《纲鉴》、吴乘权《纲鉴易知录》等。
《漢語大詞典》:杂着(雜著)
文体名。内容广泛,形式多样,不拘体例的著作。 明 徐师曾 《文体明辨·杂著》:“按,杂著者,词人所著之杂文也;以其随事命名,不落体格,故谓之杂著。然称名虽杂,而其本乎义理,发乎性情,则自有致一之道焉。 刘勰 所云‘并归体要之词,各入讨论之域’,正谓此也。”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斠书·丛书:“丛书者,丛脞之书也。丛脞犹细碎,细而不遗大,可知其所容矣。盖戢孴已作,犹后人别集中之杂著也。”
《国语辞典》:纪事本末体(纪事本末体)  拼音:jì shì běn mò tǐ
以历史事件为纲的史书体例。创始于宋代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将重要的史事分别列目,独立成篇;各篇又按年月的顺序编写,可补编年、纪传体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