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佑 → 祐佑”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共388,分26页显示 上一页 4 5 6 7 8 10 11 12 13 下一页
杨天惠(字 佑父、祐父 号 回光、回光居士 )
陈佑
邓祐甫
谢文祐
张佑
滕祐
邓佑甫
姚祐(字 伯受、伯长 文禧 )
郭天信(字 佑之、祐之 )
姚佑
孟皇后( 昭慈献烈、昭慈圣献 号 华阳教主、元祐皇后 冲真 )
刘祐
臧佑之
李佑
其它辞典(续上)
宋志祐杨天惠(字 佑父、祐父 号 回光、回光居士 )
陈佑
邓祐甫
谢文祐
张佑
滕祐
邓佑甫
姚祐(字 伯受、伯长 文禧 )
郭天信(字 佑之、祐之 )
姚佑
孟皇后( 昭慈献烈、昭慈圣献 号 华阳教主、元祐皇后 冲真 )
刘祐
臧佑之
李佑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二七○五
宋志祐(一○五四——?),诸城(今山东诸城)人。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成都郫县人,字佑父,号回光。幼尝作歌行数十篇,为时人惊叹。神宗元丰间进士。摄邛州学官。徽宗时上书言事,后入元祐党籍。有文集。全宋诗
杨天惠,字佑父,自号回光居士,郫县(今属四川)人。神宗元丰进士。曾知彰明县。哲宗元符年间应诏上书,后入崇宁党籍(《舆地纪胜》卷一五四)。徽宗政和二年(一一一二)为权彭山丞。今录诗七首。全宋文·卷二五三一
杨天惠,字祐父,自号回光居士,梓潼(今四川梓潼)人,徙于郫。幼警敏,登元丰进士第,以儒学称。摄邛州学官,元符二年补彰明县令。元符末应诏上书,入崇宁党籍。著有《三国人物论》三卷、文集六十卷。见所作《彰明遗事》,以及《宋会要辑稿》职官六八之三,《宋史·艺文志》二、七,费著《杨氏族谱》(《全蜀艺文志》卷五四)。
人物简介
简介
元符三年(1100)任利州路提举常平等事。元符三年(1100)任吏部郎中。
人物简介
简介
元符二年(1099)任太府少卿。建中靖国元年(1101)任江宁府知府兼安抚使。崇宁二年(1103)任判宗正寺。崇宁三年(1104)任应天府知府。
人物简介
简介
建中靖国元年(1101)任开封府尹兼安抚使。
人物简介
简介
崇宁三年(1104)任广南东路转运判官。
人物简介
简介
崇宁五年(1106)任宣州知州。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湖州长兴人,字伯受,一字伯长。神宗元丰间进士。徽宗时为左司谏,建议置辅郡以拱大畿,进殿中监。六尚局官制成,其法多祐所裁定。以直学士知郑州,改秦州,请择熙、秦富民分丁授地,蠲役借粮,以劝耕植;益广秦之东、西川,建城壁,严保障,以控熙河、泾原。所请皆为采纳。迁工部尚书,徙礼部。除知太原府。卒谥文禧。全宋文·卷二七○九
姚祐,字伯受,湖州长兴(今浙江长兴)人。元丰八年进士。徽宗初,除夔州路转运判官,奏《圣武临射赋》,留为右正言,迁左司谏。出知江宁、秦州。复入为吏部侍郎,迁工部尚书,为大名尹,进延康殿学士。母丧,除知太原府。以提举上清宝箓宫卒,谥文禧。有文集六十卷,奏议二十卷。《宋史》卷三五四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开封人,字佑之。以技隶太史局。徽宗为端王时,天信密白王当有天下。徽宗即位,因得亲昵,不数年,至枢密都承旨、节度观察留后。政和初,拜定武军节度使、祐神观使,颇与闻外朝政事。见蔡京乱国,每托天文以撼之。京党因劾天信漏泄禁中语,累贬行军司马,窜新州,数月卒。全宋文·卷二八六七
郭天信,字祐之,开封(今河南开封)人。以技隶太史局。徽宗即位,至枢密都承旨、节度观察留后。政和初,拜武定军节度使、祐神观使。与张商英相结,为蔡京党所攻,贬昭化军节度副使、单州安置,再贬行军司马,窜新州。《宋史》卷四六二有传。
人物简介
简介
崇宁四年(1105)任杭州知州兼安抚使。大观四年(1110)任吏部侍郎。政和三年(1113)任工部尚书。政和六年(1116)任礼部尚书。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73—1131 【介绍】: 宋哲宗后。洺州人。孟元孙女。元祐七年册为皇后,后废,出居瑶华宫。靖康之变,以废得免北迁。张邦昌僭位,尊为元祐皇后。高宗建炎元年尊为隆祐太后。苗、刘之变时,垂帘听政,事平,正皇太后尊号。卒谥昭慈献烈,改谥昭慈圣献。全宋文·卷三一二○
孟皇后(一○七三——一一三一),洺州(治今河北永年)人。哲宗后。元祐七年册为皇后。绍圣三年因道家事废,出居瑶华宫,号华阳教主、玉清妙静仙师,法名冲真。元符末,向皇后主政,诏还内,号元祐皇后。崇宁元年再废。靖康之变,后以废得免北迁。二年,张邦昌复尊为元祐皇后,垂帘听政。寻降告天下书,奉迎康王。建炎元年尊称隆祐太后。三年,因苗、刘之变,再垂帘。事平撤帘。绍兴元年四月卒,年五十九。谥昭慈献烈,三年,改谥昭慈圣献。见《宋史》卷二四三《后妃传》下。
人物简介
简介
政和五年(1115)任抚州知州。
人物简介
简介
宣和二年(1120)任两浙路提举学事司。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三三四六
李佑,宣和初权京西路转运判官。见《宋会要辑稿》食货六一之七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