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3,分17页显示 上一页 4 5 6 7 8 10 11 12 13 下一页
登住
发心住
善住天子
善住秘密经
善住意天子所问经
菩萨十住
菩萨十住经
菩萨十住行道品经
童真住
无住
无住心
无住三昧
无住处村
无住涅槃
佛类词典(续上)
毕竟无常住登住
发心住
善住天子
善住秘密经
善住意天子所问经
菩萨十住
菩萨十住经
菩萨十住行道品经
童真住
无住
无住心
无住三昧
无住处村
无住涅槃
毕竟无常住
【佛学大辞典】
(术语)宇宙之万有,其体空无,而毕竟无常住之法也。吾人认万象之体形而以为常也住也,不过为假想妄想耳。
(术语)宇宙之万有,其体空无,而毕竟无常住之法也。吾人认万象之体形而以为常也住也,不过为假想妄想耳。
登住
【佛学大辞典】
(术语)菩萨之阶位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等,入十住之位者,谓之登住。然圆教菩萨之十住即当于别教菩萨十地之位,圆教之菩萨,有登住已去一分之断惑證理,别教之菩萨,于登地以后成之。法华玄义五曰:「无明是同体之惑,如水内乳,唯登住已去菩萨鹅王能唼无明乳清法性水,从此已去,乃判真因。」释门归敬仪中曰:「真俗并观,登住方修。」(参见:登地)
【佛学常见辞汇】
登入菩萨十住之位。
(术语)菩萨之阶位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等,入十住之位者,谓之登住。然圆教菩萨之十住即当于别教菩萨十地之位,圆教之菩萨,有登住已去一分之断惑證理,别教之菩萨,于登地以后成之。法华玄义五曰:「无明是同体之惑,如水内乳,唯登住已去菩萨鹅王能唼无明乳清法性水,从此已去,乃判真因。」释门归敬仪中曰:「真俗并观,登住方修。」(参见:登地)
【佛学常见辞汇】
登入菩萨十住之位。
登地
【佛学大辞典】
(术语)菩萨之阶位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五十二位,登其中十地之位谓之登地,经一大阿僧祇劫之修行后也。而十地之间自初地至第十地之终要二大阿僧祇劫之修行。其初地称欢喜地,始断一分烦恼而悟一分法性欢喜之位也,以后登地之菩萨又名法身之菩萨。
【佛学常见辞汇】
登上菩萨十地之位。要达到登地须经过一大阿僧祇劫的修行。
(术语)菩萨之阶位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五十二位,登其中十地之位谓之登地,经一大阿僧祇劫之修行后也。而十地之间自初地至第十地之终要二大阿僧祇劫之修行。其初地称欢喜地,始断一分烦恼而悟一分法性欢喜之位也,以后登地之菩萨又名法身之菩萨。
【佛学常见辞汇】
登上菩萨十地之位。要达到登地须经过一大阿僧祇劫的修行。
发心住
【佛学大辞典】
(术语)菩萨十住之第一位也。
【佛学常见辞汇】
菩萨十住之第一位。
【三藏法数】
谓由前十信,相蹑进修,作真方便,显发十住之心,此心真精,发本明耀,令彼十信之用,于明耀中,遍互涉入,圆成一心之德。经云:以真方便,发此十心,心精发辉,十用涉入,圆成一心,名发心住。(十用,即十信之用也。)
(术语)菩萨十住之第一位也。
【佛学常见辞汇】
菩萨十住之第一位。
【三藏法数】
谓由前十信,相蹑进修,作真方便,显发十住之心,此心真精,发本明耀,令彼十信之用,于明耀中,遍互涉入,圆成一心之德。经云:以真方便,发此十心,心精发辉,十用涉入,圆成一心,名发心住。(十用,即十信之用也。)
善住天子
【佛学大辞典】
(人名)忉利天诸天子中之一人,自知却后七日命终,命终后七返阎浮提受畜生之身,后堕地狱,大怖,请救于帝释,帝释至祇园精舍,求其法于佛。佛为说佛顶尊胜陀罗尼,令善住天子诵之,以延寿转难。见尊胜陀罗尼经。
(人名)忉利天诸天子中之一人,自知却后七日命终,命终后七返阎浮提受畜生之身,后堕地狱,大怖,请救于帝释,帝释至祇园精舍,求其法于佛。佛为说佛顶尊胜陀罗尼,令善住天子诵之,以延寿转难。见尊胜陀罗尼经。
善住秘密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大宝广博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经之略名。又广大宝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经之略名。前者不空译,三卷,后者善无畏译,三卷。同本异译也。
(经名)大宝广博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经之略名。又广大宝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经之略名。前者不空译,三卷,后者善无畏译,三卷。同本异译也。
善住意天子所问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圣善住意天子所问经之略名。
(经名)圣善住意天子所问经之略名。
菩萨十住
【佛学大辞典】
(名数)新作十地,旧作十住。菩萨见谛以上之修行地也。又五十二位中十信之次位有十住位。(参见:十住)
(名数)新作十地,旧作十住。菩萨见谛以上之修行地也。又五十二位中十信之次位有十住位。(参见:十住)
十住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亦名十地。入理般若名为住。住生功德名为地。谓既得信后进而住于佛地之位也。一、发心住,以真方便发起十住心,涉入十信之用,圆成一心之位也。二、治地住,心之明净,如琉璃内现精金,以前之妙心履治为地也。三、修行住,涉知前地俱已明了,故游履十方而无留碍也。四、生贵住,与佛同受佛之气分,彼此冥通,入于如来种也。五、方便具足住,自利利他,方便具足,相貌无所缺也。六、正心住,非仅相貌,而心相亦与佛同也。七、不退住,身心合成,日日长增也。八、童真住,佛之十身灵相一时具足也。九、法王子住,由初发心至第四生贵皆名入圣胎,由第五至第八,名为长养圣胎。而于此第九则相形具足,而出胎也。十、灌顶住,菩萨既为佛子,堪行佛事,则佛以智水灌顶,如刹利王子之受职灌顶也。(参见:五十二位)
【佛学常见辞汇】
菩萨五十二位修行中,第二个十位名十住,因信心既立,能住佛地也。又因发起大心,趣入妙道,故又名十发趣。一、发心住。以真方便,假十信之用,圆成一心,名发心住。二、治地住。以前妙心,履以成地,则一切皆治,名治地住。三、修行住。心所涉知,俱得明了,遍修诸行,皆无留碍,名修行住。四、生贵住。冥契妙理,行与佛同,气分感通,成如来种,名生贵住。五、方便具足住。自利利他,方便具足,名方便具足住。六、正心住。心念同佛,惟得其正,名正心住。七、不退住。身心增长,无有退缺,名不退住。八、童真住。佛之十身灵相,一时具足,如童真之可贵,名童真住。九、法王子住。长养圣胎,绍隆佛种,堪作法王之子,名法王子住。十、灌顶住。菩萨既为佛子,佛以智水灌顶,藉表成人,名灌顶住。
【三藏法数】
(出楞严经)
谓菩萨约位进修,以妙觉为本,此觉由信而入,入则能住,故自发心住至灌顶住,通为十种也。
〔一、发心住〕,谓由前十信,相蹑进修,作真方便,显发十住之心,此心真精,发本明耀,令彼十信之用,于明耀中,遍互涉入,圆成一心之德。经云:以真方便,发此十心,心精发辉,十用涉入,圆成一心,名发心住。(十用,即十信之用也。)
〔二、治地住〕,谓由前所发之心,净如琉璃;所證之理,显若精金。因此妙心,契于理地。经云:心中发明,如净琉璃,内现精金,以前妙心,履以成地,名治地住。(梵语琉璃,华言青色宝。履,即治也,亦造入之义。)
〔三、修行住〕,修行者,起行造心也。谓前发心、治地二住之智,俱已明了;由明了故,遍修诸行,皆无留碍。经云:心地涉知,俱得明了,游履十方,得无留碍,名修行住。(十方者,四方四维上下也。)
〔四、生贵住〕,谓由前妙行,冥契妙理,将生佛家,为法王子。故曰生贵。经云:行与佛同,受佛气分;如中阴身,自求父母,阴信冥通,入如来种,名生贵住。(中阴者,谓现身已谢,后身未生,于此之中,识未托胎之时也。)
〔五、方便具足住〕,谓由前妙行,既与佛同,则自行利他,善巧方便,具足不缺。经云:既游道胎,亲奉觉胤,如胎已成,人相不缺,名方便具足住。(道胎者,谓道果之胎,以喻菩萨之入圣道也。觉胤者,觉即是佛,谓佛之胤嗣也。)
〔六、正心住〕,谓前行相,虽与佛同,心相有异,未名正心。至此,则心相不异,方名为正。经云:容貌如佛,心相亦同,名正心住。
〔七、不退住〕,谓前心行二相,既与佛同,则佛身、佛心,二种合成,日以滋益,渐渐增长,唯进无退。经云:身心合成,日益增长,名不退住。
〔八、童真住〕,体微曰童,谓其体虽微,已具佛十身灵妙之真相矣。经云:十身灵相,一时具足,名童真住。(十身者,菩提身、愿身、化身、力持身、相好庄严身、威势身、意生身、福德身、法身、智身也。)
〔九、法王子住〕,谓自发心至生贵,名入圣胎;自方便具足至童真,名长养圣胎;至此长养功成,名出圣胎。既出胎已,则为佛之真子,而继绍佛种也。经云:形成出胎,亲为佛子,名法王子住。
〔十、灌顶住〕,谓表菩萨既成佛子,堪行佛事。佛以智水而灌其顶,犹如刹利、转轮王之子受职,而父王以大海水灌其顶也。经云:表以成人,如国大王,以诸国事,分委太子。彼刹利王世子长成,陈列灌顶,名灌顶住。(刹利,梵语具云刹帝利,华言田主。)
【三藏法数】
会理之心,安住不动,名之为住。一发心住、二治地住、三修行住、四生贵住、五具足方便住、六正心住、七不退住、八童真住、九法王子住、十灌顶住。
(术语)亦名十地。入理般若名为住。住生功德名为地。谓既得信后进而住于佛地之位也。一、发心住,以真方便发起十住心,涉入十信之用,圆成一心之位也。二、治地住,心之明净,如琉璃内现精金,以前之妙心履治为地也。三、修行住,涉知前地俱已明了,故游履十方而无留碍也。四、生贵住,与佛同受佛之气分,彼此冥通,入于如来种也。五、方便具足住,自利利他,方便具足,相貌无所缺也。六、正心住,非仅相貌,而心相亦与佛同也。七、不退住,身心合成,日日长增也。八、童真住,佛之十身灵相一时具足也。九、法王子住,由初发心至第四生贵皆名入圣胎,由第五至第八,名为长养圣胎。而于此第九则相形具足,而出胎也。十、灌顶住,菩萨既为佛子,堪行佛事,则佛以智水灌顶,如刹利王子之受职灌顶也。(参见:五十二位)
【佛学常见辞汇】
菩萨五十二位修行中,第二个十位名十住,因信心既立,能住佛地也。又因发起大心,趣入妙道,故又名十发趣。一、发心住。以真方便,假十信之用,圆成一心,名发心住。二、治地住。以前妙心,履以成地,则一切皆治,名治地住。三、修行住。心所涉知,俱得明了,遍修诸行,皆无留碍,名修行住。四、生贵住。冥契妙理,行与佛同,气分感通,成如来种,名生贵住。五、方便具足住。自利利他,方便具足,名方便具足住。六、正心住。心念同佛,惟得其正,名正心住。七、不退住。身心增长,无有退缺,名不退住。八、童真住。佛之十身灵相,一时具足,如童真之可贵,名童真住。九、法王子住。长养圣胎,绍隆佛种,堪作法王之子,名法王子住。十、灌顶住。菩萨既为佛子,佛以智水灌顶,藉表成人,名灌顶住。
【三藏法数】
(出楞严经)
谓菩萨约位进修,以妙觉为本,此觉由信而入,入则能住,故自发心住至灌顶住,通为十种也。
〔一、发心住〕,谓由前十信,相蹑进修,作真方便,显发十住之心,此心真精,发本明耀,令彼十信之用,于明耀中,遍互涉入,圆成一心之德。经云:以真方便,发此十心,心精发辉,十用涉入,圆成一心,名发心住。(十用,即十信之用也。)
〔二、治地住〕,谓由前所发之心,净如琉璃;所證之理,显若精金。因此妙心,契于理地。经云:心中发明,如净琉璃,内现精金,以前妙心,履以成地,名治地住。(梵语琉璃,华言青色宝。履,即治也,亦造入之义。)
〔三、修行住〕,修行者,起行造心也。谓前发心、治地二住之智,俱已明了;由明了故,遍修诸行,皆无留碍。经云:心地涉知,俱得明了,游履十方,得无留碍,名修行住。(十方者,四方四维上下也。)
〔四、生贵住〕,谓由前妙行,冥契妙理,将生佛家,为法王子。故曰生贵。经云:行与佛同,受佛气分;如中阴身,自求父母,阴信冥通,入如来种,名生贵住。(中阴者,谓现身已谢,后身未生,于此之中,识未托胎之时也。)
〔五、方便具足住〕,谓由前妙行,既与佛同,则自行利他,善巧方便,具足不缺。经云:既游道胎,亲奉觉胤,如胎已成,人相不缺,名方便具足住。(道胎者,谓道果之胎,以喻菩萨之入圣道也。觉胤者,觉即是佛,谓佛之胤嗣也。)
〔六、正心住〕,谓前行相,虽与佛同,心相有异,未名正心。至此,则心相不异,方名为正。经云:容貌如佛,心相亦同,名正心住。
〔七、不退住〕,谓前心行二相,既与佛同,则佛身、佛心,二种合成,日以滋益,渐渐增长,唯进无退。经云:身心合成,日益增长,名不退住。
〔八、童真住〕,体微曰童,谓其体虽微,已具佛十身灵妙之真相矣。经云:十身灵相,一时具足,名童真住。(十身者,菩提身、愿身、化身、力持身、相好庄严身、威势身、意生身、福德身、法身、智身也。)
〔九、法王子住〕,谓自发心至生贵,名入圣胎;自方便具足至童真,名长养圣胎;至此长养功成,名出圣胎。既出胎已,则为佛之真子,而继绍佛种也。经云:形成出胎,亲为佛子,名法王子住。
〔十、灌顶住〕,谓表菩萨既成佛子,堪行佛事。佛以智水而灌其顶,犹如刹利、转轮王之子受职,而父王以大海水灌其顶也。经云:表以成人,如国大王,以诸国事,分委太子。彼刹利王世子长成,陈列灌顶,名灌顶住。(刹利,梵语具云刹帝利,华言田主。)
【三藏法数】
会理之心,安住不动,名之为住。一发心住、二治地住、三修行住、四生贵住、五具足方便住、六正心住、七不退住、八童真住、九法王子住、十灌顶住。
菩萨十住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东晋祇多蜜译。华严经十住品之别译。
(经名)一卷,东晋祇多蜜译。华严经十住品之别译。
菩萨十住行道品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西晋竺法护译。华严经十住品之别译。
(经名)一卷,西晋竺法护译。华严经十住品之别译。
童真住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住之第八住。初生于佛家,在童子之位也。
【三藏法数】
体微曰童,谓其体虽微,已具佛十身灵妙之真相矣。经云:十身灵相,一时具足,名童真住。(十身者,菩提身、愿身、化身、力持身、相好庄严身、威势身、意生身、福德身、法身、智身也。)
(术语)十住之第八住。初生于佛家,在童子之位也。
【三藏法数】
体微曰童,谓其体虽微,已具佛十身灵妙之真相矣。经云:十身灵相,一时具足,名童真住。(十身者,菩提身、愿身、化身、力持身、相好庄严身、威势身、意生身、福德身、法身、智身也。)
无住
【佛学大辞典】
(术语)法无自性,无自性,故无所住著,随缘而起,故云无住。故无住者万有之本也。维摩经观众生品曰:「从无住本立一切法。」同注曰:「什曰:法无自性,缘感而起。当其未起,莫知所寄。莫知所寄,故无所住。无所住故,则非有无。非有无而为有无之本。」起信论义记上曰:「夫真心廖廓。(中略)非生非灭,四相之所不迁,无去无来,三际莫之能易。但以无住为性,随派分岐。逐迷悟而升沈,任因缘而起灭。」宗镜录八曰:「文殊师利云:从无住本立一切法。睿公释云:无住即实相异名,实相即性空异名。」
【佛学常见辞汇】
无所住著的意思。法无自性,无自性故,无所住著,随缘而生。
(术语)法无自性,无自性,故无所住著,随缘而起,故云无住。故无住者万有之本也。维摩经观众生品曰:「从无住本立一切法。」同注曰:「什曰:法无自性,缘感而起。当其未起,莫知所寄。莫知所寄,故无所住。无所住故,则非有无。非有无而为有无之本。」起信论义记上曰:「夫真心廖廓。(中略)非生非灭,四相之所不迁,无去无来,三际莫之能易。但以无住为性,随派分岐。逐迷悟而升沈,任因缘而起灭。」宗镜录八曰:「文殊师利云:从无住本立一切法。睿公释云:无住即实相异名,实相即性空异名。」
【佛学常见辞汇】
无所住著的意思。法无自性,无自性故,无所住著,随缘而生。
无住心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住无住处)
【佛学常见辞汇】
无所住著的心,亦即心不住于一切处。
(术语)(参见:住无住处)
【佛学常见辞汇】
无所住著的心,亦即心不住于一切处。
无住三昧
【佛学大辞典】
(术语)百八三昧之一。观诸法无常无住之禅定也。智度论四十七曰:「无住三昧者,是三昧名无作三昧。住是三昧中,观诸法念念无常,无有住时。」
【三藏法数】
谓菩萨住是三昧,则能照了诸法,念念无常,无有住相,是名无住三昧。
(术语)百八三昧之一。观诸法无常无住之禅定也。智度论四十七曰:「无住三昧者,是三昧名无作三昧。住是三昧中,观诸法念念无常,无有住时。」
【三藏法数】
谓菩萨住是三昧,则能照了诸法,念念无常,无有住相,是名无住三昧。
无住处村
【佛学大辞典】
(地名)时拘萨罗国,有一村,无僧伽蓝及停留之舍。有居士为福德故,造立住处。备诸饮食,供给往来众僧。唯施一食,不能多供。因以福德施设,故馀律皆名福德舍。
(地名)时拘萨罗国,有一村,无僧伽蓝及停留之舍。有居士为福德故,造立住处。备诸饮食,供给往来众僧。唯施一食,不能多供。因以福德施设,故馀律皆名福德舍。
无住涅槃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种涅槃之一。(参见:涅槃)
【佛学常见辞汇】
四种涅槃之一。(参见:四种涅槃)
(术语)四种涅槃之一。(参见:涅槃)
【佛学常见辞汇】
四种涅槃之一。(参见:四种涅槃)
涅槃
【佛学大辞典】
(术语)Nirva%na,又作泥曰,泥洹,泥畔,涅槃那等。旧译诸师,译为灭,灭度,寂灭,不生,无为,安乐,解脱等。新译曰波利昵缚喃Parinirva%n!a。译为圆寂。灭者,灭生死因果之义也。灭度者,灭生死之因果,渡生死之瀑流也。是灭即度也。寂灭者,寂有无为空寂安稳之义,灭者生死之大患灭也。不生者,生死之苦果不再生也。无为者,无惑业因缘之造作也。安乐者,安稳快乐也。解脱者,离众果也。此中单译灭为正翻。他皆为义翻。肇师之涅槃无明论曰:「泥曰,泥洹,涅槃,此三名前后异出。盖是楚夏不同耳。云涅槃,音正也,(中略)秦言无为,亦名度。无为者,取于虚无寂寞妙灭绝于有为。灭度者,言其大患永灭,超度四流。」涅槃玄义上曰:「既可得翻,且举十家:一竺道生,时人呼为涅槃圣,翻为灭。二庄严大斌,翻为寂灭。三白马爱,翻为秘藏。四长干影,翻为安乐。五定林柔,翻为无累解脱。六大宗昌,翻为解脱。七梁武,翻为不生。八肇论,云无为亦云灭度。九会稽基,偏用无为一义。十开善光宅,同用灭度。」大乘义章十八曰:「外国涅槃,此翻为灭。灭烦恼故,灭生死故,名之为灭。离众相故,大寂静故,名之为灭。」涅槃经四曰:「灭诸烦恼,名为涅槃。离诸有者,乃为涅槃。」圆觉经曰:「以因缘俱灭,故心相皆尽,名得涅槃。」贤首心经略疏曰:「涅槃,此云圆寂。谓德无不备称圆,障无不尽名寂。」俱舍论二十四曰:「通达言唯自见道,是證圆寂初加行故。」唯识述记一本曰:「西域梵音云波利昵缚喃。波利者,圆也。昵缚喃,言寂。即是圆满体寂灭义。旧云涅槃,音讹略也。今或顺古亦云涅槃。」华严大疏五十二曰:「译名涅槃,正名为灭。取其义类,乃有多方。总以义翻称为圆寂。以义充法界,德备尘沙曰圆。体穷真性,妙绝相累为寂。」
【佛学常见辞汇】
华译灭度、寂灭、圆寂、大寂定等,是超越时空的真如境界,也是不生不灭的意思。
【佛学次第统编】
涅槃义别,略有四种:
一、本来自性清净涅槃 谓一切法相真如理,虽有客染,而本性净,具无数量微妙功德,无生无灭,湛若虚空,一切有情,平等共有,与一切法,不一不异,离一切相,一切分别,寻思路绝,名言道断,唯真圣者自内所證,其性本寂,故名涅槃。
二、有馀依涅槃 谓即真如出烦恼障,虽有微苦所依未灭而障永寂,故名涅槃。
三、无馀依涅槃 谓即真如,出生死苦,烦恼既尽,馀依亦灭,众苦永寂,故名涅槃。
四、无住处涅槃 谓即真如出所知障,大悲般若,常所辅翼,由斯不住生死涅槃,利乐有情,穷未来际,用而常寂,故名涅槃。
【俗语佛源】
涅槃,梵语nirvana的音译,意为「灭度」、「寂灭」等。或从梵语Parinivana意译为「圆寂」。「涅槃」是佛家修證的最高境界。简单地说,「涅槃」就是经过修道,能够彻底地断除烦恼,具备一切功德,超脱生死轮回,入于「不生不灭」。如《涅槃经》卷四所说:「灭诸烦恼,名为涅槃;离诸有(指生死)者,乃为涅槃。」又如《魏书·释老志》所说:「涅槃译云灭度,或言常乐我净,明无迁谢及诸苦累也。」后称僧人逝世为涅槃、圆寂。在文学中运用如郭沫若赋有长诗《凤凰涅槃》,借用佛语「涅槃」,谓凤凰经过烈火的锻炼而获得新生。又如徐迟《火中的凤凰》谓:「这是一只火中的凤凰,一只新生的凤凰,它在大火之中涅槃,却又从灰烬里新生。」(李明权)
【三藏法数】
梵语涅槃,华言灭度。谓诸众生,厌生死苦,修习梵行,断诸烦恼,證大涅槃,故违烦恼之惑也。
【三藏法数】
梵语涅槃,华言灭度。即如来所證究竟法身之果。以其无灭无生,不迁不变,是为常住果。
(术语)Nirva%na,又作泥曰,泥洹,泥畔,涅槃那等。旧译诸师,译为灭,灭度,寂灭,不生,无为,安乐,解脱等。新译曰波利昵缚喃Parinirva%n!a。译为圆寂。灭者,灭生死因果之义也。灭度者,灭生死之因果,渡生死之瀑流也。是灭即度也。寂灭者,寂有无为空寂安稳之义,灭者生死之大患灭也。不生者,生死之苦果不再生也。无为者,无惑业因缘之造作也。安乐者,安稳快乐也。解脱者,离众果也。此中单译灭为正翻。他皆为义翻。肇师之涅槃无明论曰:「泥曰,泥洹,涅槃,此三名前后异出。盖是楚夏不同耳。云涅槃,音正也,(中略)秦言无为,亦名度。无为者,取于虚无寂寞妙灭绝于有为。灭度者,言其大患永灭,超度四流。」涅槃玄义上曰:「既可得翻,且举十家:一竺道生,时人呼为涅槃圣,翻为灭。二庄严大斌,翻为寂灭。三白马爱,翻为秘藏。四长干影,翻为安乐。五定林柔,翻为无累解脱。六大宗昌,翻为解脱。七梁武,翻为不生。八肇论,云无为亦云灭度。九会稽基,偏用无为一义。十开善光宅,同用灭度。」大乘义章十八曰:「外国涅槃,此翻为灭。灭烦恼故,灭生死故,名之为灭。离众相故,大寂静故,名之为灭。」涅槃经四曰:「灭诸烦恼,名为涅槃。离诸有者,乃为涅槃。」圆觉经曰:「以因缘俱灭,故心相皆尽,名得涅槃。」贤首心经略疏曰:「涅槃,此云圆寂。谓德无不备称圆,障无不尽名寂。」俱舍论二十四曰:「通达言唯自见道,是證圆寂初加行故。」唯识述记一本曰:「西域梵音云波利昵缚喃。波利者,圆也。昵缚喃,言寂。即是圆满体寂灭义。旧云涅槃,音讹略也。今或顺古亦云涅槃。」华严大疏五十二曰:「译名涅槃,正名为灭。取其义类,乃有多方。总以义翻称为圆寂。以义充法界,德备尘沙曰圆。体穷真性,妙绝相累为寂。」
【佛学常见辞汇】
华译灭度、寂灭、圆寂、大寂定等,是超越时空的真如境界,也是不生不灭的意思。
【佛学次第统编】
涅槃义别,略有四种:
一、本来自性清净涅槃 谓一切法相真如理,虽有客染,而本性净,具无数量微妙功德,无生无灭,湛若虚空,一切有情,平等共有,与一切法,不一不异,离一切相,一切分别,寻思路绝,名言道断,唯真圣者自内所證,其性本寂,故名涅槃。
二、有馀依涅槃 谓即真如出烦恼障,虽有微苦所依未灭而障永寂,故名涅槃。
三、无馀依涅槃 谓即真如,出生死苦,烦恼既尽,馀依亦灭,众苦永寂,故名涅槃。
四、无住处涅槃 谓即真如出所知障,大悲般若,常所辅翼,由斯不住生死涅槃,利乐有情,穷未来际,用而常寂,故名涅槃。
【俗语佛源】
涅槃,梵语nirvana的音译,意为「灭度」、「寂灭」等。或从梵语Parinivana意译为「圆寂」。「涅槃」是佛家修證的最高境界。简单地说,「涅槃」就是经过修道,能够彻底地断除烦恼,具备一切功德,超脱生死轮回,入于「不生不灭」。如《涅槃经》卷四所说:「灭诸烦恼,名为涅槃;离诸有(指生死)者,乃为涅槃。」又如《魏书·释老志》所说:「涅槃译云灭度,或言常乐我净,明无迁谢及诸苦累也。」后称僧人逝世为涅槃、圆寂。在文学中运用如郭沫若赋有长诗《凤凰涅槃》,借用佛语「涅槃」,谓凤凰经过烈火的锻炼而获得新生。又如徐迟《火中的凤凰》谓:「这是一只火中的凤凰,一只新生的凤凰,它在大火之中涅槃,却又从灰烬里新生。」(李明权)
【三藏法数】
梵语涅槃,华言灭度。谓诸众生,厌生死苦,修习梵行,断诸烦恼,證大涅槃,故违烦恼之惑也。
【三藏法数】
梵语涅槃,华言灭度。即如来所證究竟法身之果。以其无灭无生,不迁不变,是为常住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