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31,分43页显示 上一页 22 23 24 25 26 28 29 30 31 下一页
住劫
住定见佛愿
住定菩萨
住定供佛愿
住果
住果罗汉
住果缘觉
住法罗汉
住持
住持三宝
住持佛
住持成就门
住相
住前信相菩萨
佛类词典(续上)
住位住劫
住定见佛愿
住定菩萨
住定供佛愿
住果
住果罗汉
住果缘觉
住法罗汉
住持
住持三宝
住持佛
住持成就门
住相
住前信相菩萨
住位
【佛学大辞典】
(术语)菩萨阶位中信位之次名住位,中分十位,称十住。四教仪四曰:「此十通名住者,会理之心名之为住。」
(术语)菩萨阶位中信位之次名住位,中分十位,称十住。四教仪四曰:「此十通名住者,会理之心名之为住。」
住劫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中劫之一,谓自成劫至坏劫间此界有情住之一期也。其间有二十增减,人寿自八万四千岁百岁减一岁,而至十岁,为一减。自十岁更每百年增一岁,而至八万四千岁,为一增。
【佛学常见辞汇】
四中劫之一。
【三藏法数】
住劫者,谓世界安住也。有二十小劫。第九小劫,人寿减至五万岁时,第一拘留孙佛出世;减至四万岁时,第二拘那含牟尼佛出世;减至二万岁时,第三迦叶佛出世;减至一百岁时,第四释迦牟尼佛出世。第十小劫,人寿减至八万岁时,第五弥勒佛出世;第十五小劫,于减劫中,第六师子佛乃至欲乐佛,凡九百九十四佛相继出兴,说法度人。第二十小劫,于增劫中,楼至佛出世,满足一千也。已上二十小劫,皆悉一增一减,名为住劫。(梵语拘留孙,华言所应断。梵语拘那含牟尼,华言金色仙。梵语迦叶,华言饮光。梵语释迦牟尼,华言能仁寂默。梵语弥勒,华言慈氏。梵语楼至,华言爱乐。)
(术语)四中劫之一,谓自成劫至坏劫间此界有情住之一期也。其间有二十增减,人寿自八万四千岁百岁减一岁,而至十岁,为一减。自十岁更每百年增一岁,而至八万四千岁,为一增。
【佛学常见辞汇】
四中劫之一。
【三藏法数】
住劫者,谓世界安住也。有二十小劫。第九小劫,人寿减至五万岁时,第一拘留孙佛出世;减至四万岁时,第二拘那含牟尼佛出世;减至二万岁时,第三迦叶佛出世;减至一百岁时,第四释迦牟尼佛出世。第十小劫,人寿减至八万岁时,第五弥勒佛出世;第十五小劫,于减劫中,第六师子佛乃至欲乐佛,凡九百九十四佛相继出兴,说法度人。第二十小劫,于增劫中,楼至佛出世,满足一千也。已上二十小劫,皆悉一增一减,名为住劫。(梵语拘留孙,华言所应断。梵语拘那含牟尼,华言金色仙。梵语迦叶,华言饮光。梵语释迦牟尼,华言能仁寂默。梵语弥勒,华言慈氏。梵语楼至,华言爱乐。)
住定见佛愿
【佛学大辞典】
(术语)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第四十五愿,使他方之菩萨得于定中见佛之愿也。无量寿经上曰:「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三昧,住是三昧,至于成佛,常见无量不可思议一切诸佛,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术语)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第四十五愿,使他方之菩萨得于定中见佛之愿也。无量寿经上曰:「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三昧,住是三昧,至于成佛,常见无量不可思议一切诸佛,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住定菩萨
【佛学大辞典】
(术语)菩萨既终三大阿僧祇劫之行,尚修百大劫间可感三十二相妙果之福业。其百大劫之间谓之住定。住定者,居住于六种之决定也:一定生于善趣,二定生于贵家,三定六根具足,四定生为男子,五定得宿命通,六定所作之善事坚固而不退屈。杀害此菩萨一者,则犯类似之五逆罪也。见俱舍论十八。
(术语)菩萨既终三大阿僧祇劫之行,尚修百大劫间可感三十二相妙果之福业。其百大劫之间谓之住定。住定者,居住于六种之决定也:一定生于善趣,二定生于贵家,三定六根具足,四定生为男子,五定得宿命通,六定所作之善事坚固而不退屈。杀害此菩萨一者,则犯类似之五逆罪也。见俱舍论十八。
住定供佛愿
【佛学大辞典】
(术语)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之第四十二愿,使他方国土菩萨众皆住于三昧得供养十方诸佛之愿也。无量寿经上曰:「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皆悉逮得清净解脱三昧,住是三昧,一发意顷供养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尊而不失定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定中得供佛,是定散并行也。
(术语)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之第四十二愿,使他方国土菩萨众皆住于三昧得供养十方诸佛之愿也。无量寿经上曰:「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皆悉逮得清净解脱三昧,住是三昧,一发意顷供养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尊而不失定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定中得供佛,是定散并行也。
住果
【佛学大辞典】
(术语)声闻缘觉之圣者,各安住于所得之證果,不更进求胜道也。俱舍论二十三曰:「住果者,乃至未起胜果道时但名住果。」法华玄义五曰:「住果声闻犹在草庵。」
【佛学常见辞汇】
安住于所證得的果位。
(术语)声闻缘觉之圣者,各安住于所得之證果,不更进求胜道也。俱舍论二十三曰:「住果者,乃至未起胜果道时但名住果。」法华玄义五曰:「住果声闻犹在草庵。」
【佛学常见辞汇】
安住于所證得的果位。
住果罗汉
【佛学大辞典】
(术语)声闻乘之人,得涅槃果,安住于其果,无更进求佛道之心,谓之住果罗汉。罗汉者,声闻乘极果之名也。
(术语)声闻乘之人,得涅槃果,安住于其果,无更进求佛道之心,谓之住果罗汉。罗汉者,声闻乘极果之名也。
住果缘觉
【佛学大辞典】
(术语)缘觉乘之人,得涅槃果,而安住之无更希佛陀妙果之心,谓之住果缘觉。此住果之二乘,更能发心而至佛果否,是佛教上大问题也,小乘及大乘中法相三论之权家不许彼等发心成佛,华严天台等之实家则许之。台宗二百题四,有住果声闻,住果缘觉之论目,而问答此义。
(术语)缘觉乘之人,得涅槃果,而安住之无更希佛陀妙果之心,谓之住果缘觉。此住果之二乘,更能发心而至佛果否,是佛教上大问题也,小乘及大乘中法相三论之权家不许彼等发心成佛,华严天台等之实家则许之。台宗二百题四,有住果声闻,住果缘觉之论目,而问答此义。
住法罗汉
【佛学大辞典】
(术语)六种罗汉之一。中根之罗汉止住于所證之法不退不进者。
(术语)六种罗汉之一。中根之罗汉止住于所證之法不退不进者。
住持
【佛学大辞典】
(术语)安住于世而保持法也。圆觉经曰:「一切如来,光严住持。」毗婆沙论曰:「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净土论曰:「正觉阿弥陀,法王善住持。」【又】(杂名)一寺之主僧名住持,此由禅门起。敕修清规住持章曰:「佛教入中国四百馀年而达磨至,又八传而至百丈,唯以道相授受,或岩居穴居,或依律等未有住持之名。百丈以禅宗寖盛,上而君相王公,下而儒老百氏,皆向风问道。有徒字蕃,非崇其位则师法不严,始奉其师为住持,而尊之曰长老,如天竺之称舍利须菩提,以齿德俱尊也。」禅苑清规尊宿住持曰:「代佛扬化,表异知事,故云传法。各处一方,续佛慧命,斯曰住持。初转法轮,名为出世。师承有据,乃号传灯。」
【佛学常见辞汇】
1。安住于世界以保持佛法。2。主持寺院的和尚。
【俗语佛源】
护持佛法,使之久住于世间的意思。如《圆觉经》卷上:「一切如来,光严住持。」又如《梁高僧传》卷十一:「此五罗汉,次第住持。」用于僧职意义的住持之称,早在南北朝期间已经产生了。《金石萃编》卷七八《东林寺碑》记载:「(梁)有果、{往/日}二法师,僧宝所钦,克和止观,法物为大,用继住持。上座昙杰,寺主道廉、都维那道贞等,皆沐浴福河,栖止净业。」从这段记载可见,「住持」之职不在上座、寺主、都维那「三纲」之列,也不是禅宗首先设置。《敕修百丈清规·住持章》说:「(百丈)始奉其师为住持,而尊之曰长老。」应非「住持」始有的事实。「住持」也称「方丈」,大致上是某一寺院的精神领袖,一般由年高德劭的僧人担任。住持精通教义,擅长说法,指导弘法,通常不直接参与具体的寺务。也称为住持僧。如明·都穆《都公谈纂》卷上:「陈氏既平,上至南京,置颠仙于灵谷寺,颠仙日与住持僧聒恼。」后道教亦沿用此称,称主持道观者。如清·阮葵生《茶余客话》卷七:「常见庙宇寺观稍有规模者,必慎择住持,演法蓄众。」住持又可作动词用,谓担任住持之职。如宋·蔡《铁围山丛谈》卷五:「(道楷)大观间,住持东都之净因禅院。」又如清·孔尚任《桃花扇·栖真》:「这里是女道住持,从不留客的。」此处指道观中的当家。(李明权)
(术语)安住于世而保持法也。圆觉经曰:「一切如来,光严住持。」毗婆沙论曰:「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净土论曰:「正觉阿弥陀,法王善住持。」【又】(杂名)一寺之主僧名住持,此由禅门起。敕修清规住持章曰:「佛教入中国四百馀年而达磨至,又八传而至百丈,唯以道相授受,或岩居穴居,或依律等未有住持之名。百丈以禅宗寖盛,上而君相王公,下而儒老百氏,皆向风问道。有徒字蕃,非崇其位则师法不严,始奉其师为住持,而尊之曰长老,如天竺之称舍利须菩提,以齿德俱尊也。」禅苑清规尊宿住持曰:「代佛扬化,表异知事,故云传法。各处一方,续佛慧命,斯曰住持。初转法轮,名为出世。师承有据,乃号传灯。」
【佛学常见辞汇】
1。安住于世界以保持佛法。2。主持寺院的和尚。
【俗语佛源】
护持佛法,使之久住于世间的意思。如《圆觉经》卷上:「一切如来,光严住持。」又如《梁高僧传》卷十一:「此五罗汉,次第住持。」用于僧职意义的住持之称,早在南北朝期间已经产生了。《金石萃编》卷七八《东林寺碑》记载:「(梁)有果、{往/日}二法师,僧宝所钦,克和止观,法物为大,用继住持。上座昙杰,寺主道廉、都维那道贞等,皆沐浴福河,栖止净业。」从这段记载可见,「住持」之职不在上座、寺主、都维那「三纲」之列,也不是禅宗首先设置。《敕修百丈清规·住持章》说:「(百丈)始奉其师为住持,而尊之曰长老。」应非「住持」始有的事实。「住持」也称「方丈」,大致上是某一寺院的精神领袖,一般由年高德劭的僧人担任。住持精通教义,擅长说法,指导弘法,通常不直接参与具体的寺务。也称为住持僧。如明·都穆《都公谈纂》卷上:「陈氏既平,上至南京,置颠仙于灵谷寺,颠仙日与住持僧聒恼。」后道教亦沿用此称,称主持道观者。如清·阮葵生《茶余客话》卷七:「常见庙宇寺观稍有规模者,必慎择住持,演法蓄众。」住持又可作动词用,谓担任住持之职。如宋·蔡《铁围山丛谈》卷五:「(道楷)大观间,住持东都之净因禅院。」又如清·孔尚任《桃花扇·栖真》:「这里是女道住持,从不留客的。」此处指道观中的当家。(李明权)
住持三宝
【佛学大辞典】
(术语)六种三宝之一,久住于世保持佛法之三宝也。木佛画像,住持之佛宝也;住持三藏经典之法宝也;剃发染衣之比丘僧,住持之僧宝也。见义林章六本。
【佛学常见辞汇】
佛灭后安住于世界上保持佛法的三宝,木雕泥塑纸画的佛像,即住持佛宝,三藏经典,即住持法宝,剃发染衣的比丘,即住持僧宝。
(术语)六种三宝之一,久住于世保持佛法之三宝也。木佛画像,住持之佛宝也;住持三藏经典之法宝也;剃发染衣之比丘僧,住持之僧宝也。见义林章六本。
【佛学常见辞汇】
佛灭后安住于世界上保持佛法的三宝,木雕泥塑纸画的佛像,即住持佛宝,三藏经典,即住持法宝,剃发染衣的比丘,即住持僧宝。
住持佛
【佛学大辞典】
(术语)行境十佛之一。如来涉于十方三世,而住持佛法,故有此名。
【三藏法数】
谓佛真身及于舍利住持世间,永久不坏,是名住持佛。(梵语舍利,华言骨身。)
(术语)行境十佛之一。如来涉于十方三世,而住持佛法,故有此名。
【三藏法数】
谓佛真身及于舍利住持世间,永久不坏,是名住持佛。(梵语舍利,华言骨身。)
住持成就门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大日如来出生北方金刚拳菩萨之三摩地也。出生义曰:「自一切如来住持成就门,而生金刚拳。」
(术语)大日如来出生北方金刚拳菩萨之三摩地也。出生义曰:「自一切如来住持成就门,而生金刚拳。」
住相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相之一。使法体于现在暂时安住,各行自果者。俱舍光记五曰:「至现在已住令彼用暂时安住各引自果故为住,若无住相诸法暂住应更不能引自果。」
【佛学常见辞汇】
四相之一。(参见:四相)
【三藏法数】
谓既出胎已,住于世间,是为住相。
【三藏法数】
谓一念之心,暂尔相续,是为住相。
(术语)四相之一。使法体于现在暂时安住,各行自果者。俱舍光记五曰:「至现在已住令彼用暂时安住各引自果故为住,若无住相诸法暂住应更不能引自果。」
【佛学常见辞汇】
四相之一。(参见:四相)
【三藏法数】
谓既出胎已,住于世间,是为住相。
【三藏法数】
谓一念之心,暂尔相续,是为住相。
四相
【佛学大辞典】
(名数)生住异灭也。名四有为。(参见:有为)
【佛学大辞典】
(名数)表彰有为法之事体者有四:一生相,起事物也。二住相,安事物也。三异相,衰事物也。四灭相,坏事物也。有此四相者为有为法。无此四相者为无为法。俱舍论五曰:「颂曰:相,谓诸有为生住异灭性。论曰:由此四种是有为相,法若有此,应是有为。与此相违是无为法。此于诸法能起名生,能安名住,能衰为异,能坏为灭。」小乘有部谓离所相之法,则有能相之别体,成实及大乘,谓此四相唯为有为法变异之差别,非有所相与能相之别体。因之有部之四相,为实法,成实及大乘之四相为假法。
【佛学常见辞汇】
1。生相、住相、异相、灭相。生相即由无而有;住相即成长之形;异相即衰老变坏;灭相即最终灭亡。此生住异灭四相,迁流不息,此灭彼生,此生彼灭。2。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参见:我人四相)
【佛学次第统编】
言生灭之相者,有四种相,谓生、住、异、灭也。
一、生相 有为法之现起名生,本无而今有之现相也。
二、住相 于法体现在暂时安住,使各自行果,即生位暂停之现相也。
三、异相 于住位上,续续变异,住别前后之现相也。
四、灭相 谓有为法之现法灭,而入过去之相,即暂有还无之相也。
(名数)生住异灭也。名四有为。(参见:有为)
【佛学大辞典】
(名数)表彰有为法之事体者有四:一生相,起事物也。二住相,安事物也。三异相,衰事物也。四灭相,坏事物也。有此四相者为有为法。无此四相者为无为法。俱舍论五曰:「颂曰:相,谓诸有为生住异灭性。论曰:由此四种是有为相,法若有此,应是有为。与此相违是无为法。此于诸法能起名生,能安名住,能衰为异,能坏为灭。」小乘有部谓离所相之法,则有能相之别体,成实及大乘,谓此四相唯为有为法变异之差别,非有所相与能相之别体。因之有部之四相,为实法,成实及大乘之四相为假法。
【佛学常见辞汇】
1。生相、住相、异相、灭相。生相即由无而有;住相即成长之形;异相即衰老变坏;灭相即最终灭亡。此生住异灭四相,迁流不息,此灭彼生,此生彼灭。2。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参见:我人四相)
【佛学次第统编】
言生灭之相者,有四种相,谓生、住、异、灭也。
一、生相 有为法之现起名生,本无而今有之现相也。
二、住相 于法体现在暂时安住,使各自行果,即生位暂停之现相也。
三、异相 于住位上,续续变异,住别前后之现相也。
四、灭相 谓有为法之现法灭,而入过去之相,即暂有还无之相也。
住前信相菩萨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十一位说十住位之前,即十信位之人也。此人虽呼为菩萨,而尚未达真菩萨位,故亦称假名菩萨,或名字菩萨。
(术语)四十一位说十住位之前,即十信位之人也。此人虽呼为菩萨,而尚未达真菩萨位,故亦称假名菩萨,或名字菩萨。